皇帝们的死后生活 第397节
作者:文绎      更新:2023-04-16 03:02      字数:4447
  刘邦不是很用心的劝,有时候管用,有时候不管用。今日看唐太宗忽然转变政策,不由得一拍大腿,暗叫不好。这小子现在没什么顾忌,将来要是到我这里撒泼可怎么办?立刻找过去。
  李唐的皇帝们正在开会探讨,李隆基油盐不进,到如今还觉得是群臣负他,怎么办?将近二十年了。
  刘邦笑嘻嘻的敲门进屋,在门口就听见他们谈论的内容了:“小兄弟们~我倒有个妙计。”
  他这个称呼,别人无法反驳。
  李渊只好说:“刘兄请坐。”
  “汉高祖请讲。”
  “镇子里一直都说要修个水渠,流经各家门口,可是至今没有人肯干。”
  李亨说:“汉高祖,我每次挖土,很快就会恢复。水渠还没挖到三国,西汉的部分就恢复了。秦朝的大水池用的是法术吧?”毕竟他们那儿每隔几年就有小仙女飞来飞去。
  刘邦道:“你不懂,用砖石贴面可以。砖块烧起来不难,媚娘会。”好啦,我给他弄到了一半的自由。至于王菱怎么当监工,那我就不管了。
  李隆基呢,学什么都快,很快就掌握了烧砖的技巧。
  李世民看了看日历:“到日子里,我走了。”
  王羲之好找(一开始好找),诸葛亮难遇。
  早已结识了刘备,但最后是李靖替他约到了诸葛亮。
  唐玄宗上元元年建立的武庙,筹备了武庙十哲位列两边。左列:武安君白起、淮阴侯韩信、蜀汉丞相诸葛亮、卫国公李靖、英国公李勣。
  那年唐玄宗的风评还不错,被供奉正中的姜子牙兴冲冲的筹措聚会,来了六个人,在那之后就认识了。
  《李卫公问对》中,李世民和李靖一起赞美诸葛亮。
  李靖李勣都在帝镇外不远处等着他,近年来地府的威势渐高,君臣聚会也不在被提防。二人拉他上船:“主公一向可好?”
  “主公又胖了。”
  李世民拍拍肚子:“唔,有点发福。”
  又路遇了李道宗、柴绍等人。
  诸葛亮早已等候在酒楼中,这是第一拨,这次回来述职已经排了七天的聚会。捏着羽扇起身拱手:“唐太宗错爱,孔明幸甚。”主公、云长都转达过邀约。
  李世民有点小激动:“武侯与烈帝千古佳话,惜乎,我的臣子虽然各具才干,都不如武侯将略。”
  李靖和李勣支持这种说法,一起点头:“正是正是。”倘若凌烟阁上的人凑全,都得点头。
  诸葛亮又谦逊了一会,谈一谈兵法,谈一谈人间的局势——诸葛亮现在正在人间当都尉,恰好是河朔三镇之一。
  聊来聊去,说到了《三国志》的部分情节的真伪。
  陈寿写《三国志》的时候,说“亮将略非长”(他不善于打仗)
  李世民带着魏征和房玄龄等人给前朝修史时,把陈寿写的非常混蛋。说陈寿写书时收钱了,收钱黑诸葛武侯,是个水军。说陈寿他爹是马谡部众,马谡被杀,他受刑。说诸葛瞻和陈寿本人有仇。所以这史书一点都不公允,说我偶像不懂将略,就是黑他。把陈寿写的和许敬宗差不多。
  很可惜,在史学界中,三国志的地位还是略高于晋书,毕竟前者是晋朝修的,而后者距离将近三百年。
  诸葛亮笑道:“若要品评三国志的真伪,焉能听我一家之言。”
  “我相信武侯不会文过饰非。”
  “周公瑾和荀文若早就有意与我同修三国史,等将来修好之后,赠与阁下。”三方的大致情况没错,可是有些小细节,派系和立场等诸多微妙的影响,三国志写的不够详尽。
  李世民快乐的答应:“幸甚。”
  ……
  画中山里住着诸子百家,这些年又渐渐走了几个人,他们的书籍失传,留下来也可以,但没什么意思。还有几个人在地府中寻了职务,继续默默的继续著书立说。不论是否有人观看,不论这些理论性的文章风行的程度不如食谱菜谱,都要坚持写。
  孔丘走到哪里,身后就落下一地的祭品,不多,肉干面饼和酒而已。
  回到自己家里,清理开门口那些堆积如山的祭品,艰难的进屋,展开那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欣赏了一会,叹了口气,陷入深思中。唐朝很重视教育,除了太学和国子学之外,还有律学、医学、书学、算学,都重点提倡,比此前二三百年优越。地方上也有州学、县学等官方学院。学的东西也没有错。可惜啊,皇帝不肯尊礼而行。出门时有些人还说,如果孔子看到这一幕会怎么想?
  孔丘气到发笑,早说了,皇帝要听雅乐,要尽到皇帝的职责。做不到就会天下大乱,我也说了。诸侯王的地方不大,听的宋乐虽然银荡,但比不过唐朝的音乐,都导致亡国之患。何况富有四海的天子,亲自去创造音乐。
  如今的皇帝虽然尊奉儒家,但从上到下,没有人愿意依礼而行,那到底祭祀我干什么??
  之前那个住在远处,每天锯子吱吱吱,锤子哐哐哐,凿子啪啪啪的工匠邻居终于走了。每逢墨翟离开画中山,他都能清清静静的回来,在家中思考最近出去云游的成果。
  墨翟刚来这里时,把那房子拆了盖,盖了拆,在这清清静静的山里干了一百多年的装修。
  只有庄子住在他家附近,其他人纷纷搬家。
  画中山里现在有四大富豪。
  排名第一的就是文宣王孔丘,天下文官祖,从皇帝到读书的学子,人人参拜。收到的祭品囊括了从太牢到裹了白面皮的杂合面馍馍,各式各样千奇百怪的祭品,要什么有什么。
  第二是管仲。虽然有一部分无知商人为了诚信啦、义气啦、别人都抢不了啦等原因去参拜汉寿亭侯关羽,但大部分的大商人都连着管仲一起拜。在这个商人不容易做官的年代里,能兼顾高官和巨富两大身份、历史早期最有名的商人,他厉害。连珠宝玉石都供在他的画像灵位前。
  第三是孙武,各地都有打仗的危险,比起厉兵秣马,学习兵法,操练士卒,去武庙拜一拜更容易。
  在人间神明的地位来说,孙武比管仲高,可是拜管仲的都是商人,有钱啊。
  第四是道教四子,庄子是其中之一。
  ……
  张若虚、王勃、骆宾王、李白和孟浩然、汪伦、杜甫等唐代诗人和古代的诗人们一起聚会。
  诗人们常常聚会,谈论政治,谈论文学,谈论一切在人间能谈的以及不能谈的事情。
  聚会时人多时上百,人少时也有几人,完全取决于是否放假。
  谈起刚刚去书馆看书,看到杜甫生前全集最多,就议论起到底喜欢他那一首诗。
  杜甫:“太白的每一首诗我都喜欢。”
  李白:“我喜欢那首,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他现在不用买酒,天下所有喜欢他诗的人,都以酒祭奠!!根本喝不完!!
  天南海北的酒都能从天而降,太爽了。
  曹叡作为诗人位列其中:“国破山河在更为感人。”真是扎心。
  他的诗稍逊,产量也不高,但他俊美又阔绰。
  第273章
  诗人们之间的交往很简单,不分朝代, 不分政见立场, 完全凭眼缘, 喜欢对方不管两国是敌对还是效忠的君王不同,都可以亲亲热热的把臂同游。
  如果不喜欢对方, 哪怕就坐在对面不远处,也一样视若无物。
  王维和李白正在互相无视,不互相攻击、讥讽已是他们的涵养, 死后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故事没有发生。
  孟浩然又劝了一会, 并无成效, 心累累的拿李白的酒来喝。
  就在他们玩击鼓传花的时候,李白身边又落下来几杯酒, 看来是又有人去祭奠他。
  李白抚须笑道:“听说孙道长(孙思邈)自去后, 至今祭祀不绝, 每逢疾病瘟疫, 人皆去拜他。遇到瘟疫求神固然无用,却是有利可图。不知道这些人拜我做什么。”仰慕我的人虽然多, 也不至于如此频繁, 我的墓前虽然去参拜的人不受官职身份的限制, 不像王侯墓地。那也不应该昼夜不绝, 有些奇怪。
  其实他不知道, 他自称谪仙,其他人也尊奉他为诗仙,众人口口相传, 就等同于香火供奉——香火值得不是有人去烧了几把香,而是算的是信的有多么虔诚。
  成为谪仙被人尊奉之后没有什么特殊的功效,还是无法上九天揽月,只是有一个小小的好处。
  别人的祭品必须在墓前或陵前祭祀,亡人才能收到。香火成神的鬼魂不必如此,遥相祭拜时目标也能收到,甚至只要是心里思念的过强,自己在家喝酒也可以遥祝。
  这就是他每天都散发着酒香的原因。
  “太白莫非要位列星君吗?”
  “太白星君倒是很有感觉。”
  李白对此稍微有点苦恼,这些酒良莠不齐,从天而降的酒虽然数量繁多,却让他隐约有种嗟来之食,不够尊重体面的感觉。转念再一想,谁规定非得是在酒楼中宴请才行呢,哪怕是在江边踏歌饮酒,也是一桩趣事嘛。
  “不知道这些酒液融入海中,能不能灌醉四海水族。”
  这个题材适合写诗!四海皆美酒,神仙游其中。红日生于酒晕,海崖是龙醉卧。
  李白的的确确打算去海里旅游,还打算约几个人同去,可以算是组建旅游团,也是为了一路上谈话聊天方便。一人独游岂不孤单?夜叉的样貌丑陋,不像是识文断字的样子。
  前朝的诗人们都已经去过,纷纷摆手:“别去。”
  “去之前还能写大海的景致,去过之后写不出来。”
  幻想破灭,神龙不够威严,夜叉也不够凶恶,龙宫虽然是水晶宫,可是海里光线暗淡,在外面看是漆黑一片,他们龙宫里有夜明珠,却只有在客人去时才用,龙的眼睛自带光芒。听说海中生灵不需要多大光芒,有一点微光就能瞧得清清楚楚,鬼魂们不行,海深到三丈左右时,那些飘摇的海带,成群结队的鱼,还有在陆地上看起来很美丽的红珊瑚看起来就有点可怕啦!
  在幽暗的光线中,狰狞的夜叉越发狰狞,英俊或美丽的龙王看起来也有点异样的可怖。他们乘兴而去,想描绘传说中白玉铺地,水晶做墙,红珊瑚当木料,到处悬挂斗大夜明珠的龙宫,结果差点丧失想象力。
  “尤其是剑鱼,极其凶残,堪称海中杀人魔。”
  “小心你那句‘骑龙攀天造天关。’”
  李白当然不在乎,这就是文学作品嘛,我写的是神仙,如果连文学作品都要限制,连想象力都要套上枷锁,那是酷吏行径。
  吸取了他们提供的经验教训,叮嘱旅游团都要带上一把剑,以防不测。
  又开始思考,那些祭祀过来的酒,落在海里,会不会让鱼变成醉鱼?
  醉鱼挺好吃的!
  杜甫当仁不让,第一个报名参加。
  曹叡还没去过海里,他依然秉持着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的原则珍爱自己,也是见多了下海之后走丢的人。却道:“龙宫中的龙篆石鼓分外好看,那字迹的巧妙,远非人间可比。”
  “听说唐太宗用龙篆石鼓的拓片引诱王羲之。”
  “睢阳地狱的匾额就是王羲之写的,真是优秀。”
  杜甫回去辞别了妻子,又被埋怨了几句,但他保证一定带很多海带回家。他妻子更希望见到鱼或珍珠,但对丈夫的的技艺不太有信心。海带也挺好的,海带没有腿不会跑,不至于把他拽到深海中弄丢。
  ……
  王韫秀那首《劝夫》的后两句,公孙开阁招嘉客,知道浮荣不久长。写的极其好,不愧为二十年太原节度使女,十六年宰相妻,上到帝王下到普通的诗人文人,看见之后都觉得情真意切,是个贤妻。只可惜富贵迷人眼,成就令人盲目,元载曾经敏锐狡诈,为皇帝做过许多贴心的事,现在却对皇帝的警告不置可否,对妻子的劝阻也视若罔闻,他觉得自己真的很棒,不需要听取他人意见。
  然后他就被赐死了。
  西北的敦煌壁画此时空前繁盛,人们为了求平安富贵,多多的捐献金银,塑造佛像壁画以求功德。却不去管安西都护府。
  这股风气也蔓延到了阴间。
  以前信众们只想给菩萨修塔庙,现在还想在阎君殿背后的山上或阴山之中开凿石刻,修建石窟。他们虽然认为这是功德,也知道阎君的宫殿就伫立山上,特意前来申请。
  阎君们听完他们关于‘积功累德’‘镇压怨气’等妙用的解释后,不由得面面相觑。打开屏障私下议论道:“这些人是不是有点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