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们的死后生活 第453节
作者:文绎      更新:2023-04-16 03:02      字数:5676
  杨氏也被赵祯追封为皇后,但没有进来,时常往来于都城和这里之间,依然是幸福的一家三口。
  赵光义在树下乘凉,郁郁叹气:“我现在只能担心这些妇人忧虑的事。”先为了儿子能不能生孙子感到担忧,然后再忧心孙子有没有曾孙。娘们唧唧。
  如今赵祯已经年近五十,连续死了三个儿子,阴间到现在都没等到册封太子的通知。就册封了一个皇子,也是他的曾孙。是赵恒养子之子。
  赵匡胤笑骂道:“你活该。”愉快的继续看书。他最近有个打发时间的事,批注《武经总要》,把自己的心得什么的写进去。
  隔壁唐朝在修《真唐书》,皇帝们都在写《我的一生》,看起来还挺有意思。赵匡胤看了一些,真是好一番春秋笔法,有时候时间线微调,主动和被动稍微调换,看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由此来看,历史真是个故事,真相已经泯不可知。
  唐朝的皇帝们都把自己写的出淤泥而不染,除了太宗那一卷由李治来写,把父亲吹成圣人,其他人都是自己写自己的故事,写的很不可信。
  又过了数年,赵祯前来报道。
  辽国皇帝非常难过,为他戴孝,这么多年都没有打仗,太不容易了。
  赵祯到小帝镇时,还没来得及说话,就被刘娥一把扯进屋里:“别吭声。”
  “大娘娘!您好年轻!您怎么做民女打扮?”
  刘娥严肃的警告他:“先别出去。”
  “怎么了?外面不安全?”又有宦官闹事?
  刘娥想了想,这件事很难给他解释清楚:“太*祖和太宗略有摩擦,真宗在劝架。”
  实际上是太宗看着新唐书,突然觉得这里面有嘲讽自己的意思,真宗觉得没有。然后被打了一顿。赵匡胤过来看到底因为什么,哦,原来是方镇诸表啊。就把太宗又给揍了一顿。
  赵光义依然礼貌的先让哥哥打了三拳然后再还手。赵祯这时候来,最好不要出去,毕竟他才是组织编撰《新唐书》的人,其中有些思想也是由他授意。
  赵祯探头往外看了看,就看见外面飞沙走石,俩黑脸大汉把一双砂锅大小的巴掌挥舞的虎虎生威,拳来腿往,盘旋闪转。自己老爹在树后头躲着,战战兢兢的探出头来,怎么看也不像劝架。
  刘娥拍了拍他:“何必这样一脸严肃?你死了几天才来,有什么问题?”
  赵祯原本很怕她,她非常严肃,后来自己当了几十年皇帝,就不觉得可怕。“大娘娘。我驾崩之后,赵曙他……不愿意继位,被辅臣捉来强行解发更衣。”看一群大臣强行按着皇子脱衣服真奇怪……说的有趣一点,这是一位被强行黄袍加身的太子。不过他现在不想也没有耐心幽默。
  “曹氏……等人在我灵前哭的悲切,赵曙并未流泪,四日后…好像疯了。”当然我临死前也疯了,说曹氏要谋反。但他才继位啊,才三十二岁,这一继位就疯了,岂不是要让曹氏当权?她大概也没什么错,我就是不喜欢她,端庄但是不漂亮又不会说笑,我想要张美人。
  刘娥默然良久:“你叔伯兄弟家那么多孩子,就算是赵允让,也有三十个儿子,何不徐徐选择。”
  赵祯想起当年,当年我哥赵佑夭折,我爹就选了赵允让进宫养了八年,然后我出生,他被退回去。当时也没选好几个啊。为什么选赵曙呢?当年在赵允让的三十多个儿子里,他年仅四岁,别人都有母亲和乳母照看打扮的漂亮,他都没被带出来,趴在屏风后面偷看,一看就无依无靠,能养的贴心。
  太后您这站着说话不腰疼的风格始终未变。当年我看上王氏,你非要许配给刘美之子。我看上张氏,你非要立郭氏,气死我了,想起来就生气。“是啊。悔之晚矣。小娘娘一向可好?”
  “她在外面住,自由的多,过两天一定来看你。”
  赵祯追问了一会,问清楚情况:“那……温成皇后张氏现在何处?”
  刘娥瞪他:“如今你宗子赵曙的情况不明,怎么好顾念一女子。”又是那个小宫女。
  赵祯闷闷不说话,心说一会我问别人。以前只有生死才能把我和张氏分开,现在没什么了。他打量屋里的陈设布置,屋子虽然不算高大,却宽广结实,屋中挂的是古画,香案的器物无不精美,织布机旁边一点幽香飘荡不散。“对对,此处居住的都是什么人?”
  “原本居住了五代十国等人,现如今除了李存勖之外,搬的搬,去投胎的去投胎。周世宗偶尔会回来看看。”
  赵祯皱眉道:“他们投胎去人间,又想谋反吗?”这群人的性情不良,都不甘心俯首称臣。虽然现在的制度很好,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使的权力划分基本上能确保不会出现权臣——有能力篡位的权臣,但同样不能掉以轻心。
  他虽然有时候懒惰,也不傻,要是相信这群乱臣贼子人到了人间效忠皇帝,那就蠢的有点该死了。
  刘娥:“你认为以这些人的乱行,能投胎成人吗?”如果真有投胎这么一回事,他们就改变成红烧、清蒸、白灼、清炖的各种美味。
  赵祯想到这里,露出了欣然微笑。“地府和我想的不太一样。”
  “这是自然。”刘娥冷笑:“人间有传言说寇准是阎罗王转世,呵。”
  这背后都有不可告人的政治意义。
  还真有蠢货信了,去问阎君是不是。
  屋外的兄弟二人还在搏斗。
  俗话说得好,闲着也是闲着。
  赵匡胤看到有新的皇帝来了,但那不重要,揍赵光义比较重要,想不到这小子现在很有进步,一看就是夜里偷偷下苦功夫了。
  赵恒就怂怂的在树后头看着,也不敢上前劝架,也不敢轻易移动恐怕吸引他们注意力。
  他认为自己怂的很有理由,这是因为辈分和孝道而怂,不是因为被武力威慑。
  一直等了很久。
  其实兄弟二人也累了,只是出于颜面问题,谁都不肯先收手,显得体力那么不好。就这体力还敢篡位/就这体力还计较什么。
  打完架,各自回去更衣。收拾整齐,等着后嗣前来拜见。
  赵匡胤同样正襟危坐,就等着看赵祯和刘娥之间的关系什么样。那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更改了不少东西,只可惜还是没有达到他那句‘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庆历新政不怎么成功,国家状态基本上保持原样,武备中提拔上来的狄青也郁郁而终。
  赵祯神态自若的走上前,以前参拜太庙拜的都是牌位,现在换成本人,也没有什么去区别呀。简述了辽国和西夏的情况,国家府库和大臣。说到大臣这件事……他可得意了。富弼、韩琦、欧阳修、包拯、王德用等数十人可以吹一波,文武兼备,御史勤勉,皇帝仁德垂拱而治。
  柳永还写过一首《大宋皇帝莅临元宵灯会》,下半阙:龙凤烛、交光星汉。对咫尺鳌山、开羽扇。会乐府、两籍神仙,梨园四部弦管。向晓色、都人未散。盈万井、山呼鳌抃。愿岁岁,天仗里、常瞻凤辇。
  他说了半天,刘娥忍不住想要说话。赵恒突然问:“朋党论是怎么回事?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真是个花言巧语的人。修的史书也不好。牛李两党之争的事,是否重演?”
  吕夷简总是当权者的贴心小宝贝,当年他劝刘后一定要厚待李妃,以绝后患。等到赵祯当政,他顺着皇帝建议废郭后。后来以欧阳修的朋党论,攻击政敌范仲淹、余靖、尹洙、欧阳修、蔡襄等,之后党争日甚,也直接影响到后面的范仲淹庆历新政。
  赵祯就简简单单的讲了一遍党争的问题,听的几人在心里暗画人物图谱。欧阳修说‘我们君子人结党,和小人结党不一样’,吕夷简‘陛下你看他们承认结党了’,赵祯‘好像是啊。’
  皇帝们听完这段事,都为之迷惑,自己承认结党的可真少见。
  你就不能说‘我们紧密团结在以皇帝为核心的朝廷中,全面深入贯彻皇帝的仁君精神,我们不是结党,是一个学习小组’这样机智的话么?
  然后谈了谈武经总要中的火药武器和火药配方。宋辽之间的平衡,在没有绝对把握之前不敢打破,开战容易,打赢了什么都好说,打败之后再想和谈就难了,又要各地赔款,现在养精蓄锐没有错。
  宋朝开国兄弟俩都非常希望能子孙后代收服燕云十六州,赵祯没打仗,倒是给出了满分答卷。积蓄国力、培养将领、提高军事思想,一看就是为下一代人做积蓄。
  可以类比文景二帝,只需要将来有一个宋武帝打出和汉武帝一样漂亮的战绩即可。
  说到这里时,唐朝的皇帝们刚赶过来围观。
  唐武宗:“我爱这个!”轰隆隆的真好玩!他现在试图加入禁军或匠作监成为监管的官员,这是他能接受的最低官职,还符合兴趣爱好。“绪论写的也好,可惜啊,你也没时间打仗。”
  宋仁宗大生知己之感,没错呀,他要是有上十五六个亲生儿子,寿命再长一些,也在想收服燕云十六州。
  汉朝皇帝们对火器一直都很感兴趣,他们那会还没有火药,前些年这东西用作烟花爆竹,伤人的时候也就是烧伤了百姓,没想到在短短百年之后就变成了武器,何其奇妙啊。
  刘彻特意询问:“火药可以杀伤骑兵吗?”要是能有效的、大规模扰乱骑兵冲锋阵型,别的不用,只要群马奔腾一起冲锋的状态一乱,就容易的多。辽兵也是骑兵,武器虽有异,但状态差不多。
  赵祯为此头疼:“还没有试过。”自己的骑兵不敢试,辽国的骑兵也没法试:“但以群臣之见,奇技淫巧或许可以克服凶顽之辈。”
  爱好科技发展的皇帝们差点和反对奇技淫巧的皇帝们吵一架,当年周礼里曾经说过,搞机械代替人力的人,都该死。主要是担心农民和手工业者失去工作会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但周礼这个东西的地位呢,只有在符合皇帝的个人意见时才会变得珍重有价值。
  扶苏也特意前来,送上一份厚礼,传统的冥史阴律四件套+阴间特产:“你整理的真好,修书总不如修武经真实可靠。”阿盈又按照书上的图谱,新做了很多小玩具,真不错。
  赵祯问明白他是谁之后,觉得很迷惑,传说中这是个仁爱儒雅不爱打仗的人,怎么也热爱军械,算了这不重要:“阴间也要打仗?”
  扶苏微微一笑:“有备无患。”
  热爱看匠作监试验新型武器的皇帝们扼腕叹息。有很多好棒棒的武器啊。
  汉唐的皇帝们还有一件事要问:“孔子后人封为衍圣公是怎么回事?”听起来怪怪的。
  “哦,这个事啊。”赵祯忘了是谁上奏的:“唐朝追封为文宣王,后嗣为文宣公。有人上奏说,其先祖的谥号加在后裔身上,不可以。生死有别。”
  好像是这个道理,但是‘衍圣’这个词又有些太重了,不知道将来皇帝们还能不能管得了。
  应付了前朝的同行们,赵祯把自己的张美人弄来了。什么都不必付出,他只认这一个皇后,明言曹后以后爱去哪儿去哪儿,改嫁都行,随她去。
  赶过来的的杨妃有点生气,和刘娥抱怨:“你看他!我们选的好儿媳妇,他就不要,就喜欢那些小妖精”
  刘娥同样很气:“哼,是你宠的。”
  ……
  赵曙发疯生病期间,由曹太后代理朝政,期间两宫在宦官的帮助下矛盾越来越大,被辅臣们疯狂全解,才略好一点。等到赵曙病好了,开始亲政时,让司马光开始修《资治通鉴》,他着手搞一件事,给自己老爹上尊号。
  当年刘病已想给父亲和祖父立庙,被群臣以‘于礼不正’的借口怼回去,上尊号都只能称为太子,气的他阴阳怪气的选了戾太子,懂的都懂。
  刘欣是过继的,给亲爹追尊为恭皇。汉桓帝也追尊父亲孝崇皇,汉灵帝追尊父亲为孝仁皇。
  等到曹叡时,他专门下诏,说小宗入继大宗,就该明理知义,有那个臣子提倡追尊亲生父母的,诛无赦。
  后面曹髦、曹奂、司马邺,以及到五代十国的养子们、过继的郭荣,都没有追尊亲生父母。
  赵曙成为皇子这件事,诏告天帝、宗庙祖宗、朝野内外,他就是宋仁宗的儿子。现在又开始搞濮议,想给亲爹上尊号,大臣们无不据理力争……吵吵了长达十八个月,最后定为皇考。
  赵祯气的决心开始锻炼:“可恨。”
  赵恒把锄头丢给他:“来,随爹爹亲耕去。”他也不知道为什么,伯父要酿酒用的粮食,父亲要吃的粮食,都由他负责。一拒绝他们就瞪眼……o(╥﹏╥)o
  第320章 包拯+名分
  皇帝们现在各自找事打发时间,长孙无病和美貌的儿孙媳妇们挨个儿整理了唐代妆容服饰简史, 用脂粉和岩彩在屋里墙上画出来各代差异。然后就换着打扮呗。
  除了无聊的工作之外, 还要抽空写回忆录。唐朝的皇帝们一代代的被自己的父亲毫不留情的指出写的太离谱了, 不是这么回事,你这样美化自己有点过分。每一代都这样, 好像套娃。
  李渊皱眉拍书:“雉奴这也太离谱了。”
  李治理直气壮的认为李建成在战争期间一点用都没有,就想坐享其成,还想毒害我阿耶。你别管证据怎么回事, 我觉得是这样, 民间传说中写了他给我阿耶下毒, 差不多是真的。
  李世民也看过这段,同样觉得离奇, 只不过写他被下毒而不死, 被人在鞍韂上动了手脚也没有出事, 显得有神灵相助。真实性略差一点有什么关系呢, 人间又看不到,也不对外流通。虽然历史真相是, 当年□□戒备森严, 绝不会被人偷偷潜入破坏鞍韂, 鞍前马后跟随的也都是精兵强将。训马的马夫能获封官职, 一是为了奖赏他们, 再就是杜绝被人收买的情况。
  (在鞍韂上动手脚=搞坏方向盘和刹车)
  窦惠翻翻这套书:“你们写的可比欧阳修还过分。”虽然我死得早,也知道假。看看这些人,极力把自己的蠢事写成被人蒙蔽, 难道就没想过,如此容易被人蒙蔽,说明他是个蠢货么?
  坏和蠢,他们选择蠢。
  李渊:“你真觉得为了显示你阿耶有神人相助,受命于天,就要写的这么多灾多难吗?真是一佛教徒。”
  长孙无病也无语了:“难怪那些忠臣良将非要被说书人写的多灾多难,一步一个坎。上山遇熊捞鱼掉河里,然后才成就一番传奇。”看看我丈夫自己写的,他把他自己的文韬武略写全,把亲临战场的状态和感受都写了,还随性赋诗写进去,现在才写到我死就不想写了。
  刘彻情不自禁大笑:“你们俩太有趣哈哈哈。”
  李治本来觉得自己很善于文学创造,被她们这么一说,好蠢,得改。
  武曌笑道:“本就如此。难道真有哪位皇帝是生具异像吗?”编梦日月入怀还只是编造秘闻,不需要什么证据,当母亲的在儿子有了成就之后出来说这话,还不错。像什么出生时候满室红光,异香不散,或者见到金光遍布——地方官难道不知道有个小婴儿这么厉害?知道了难道不上报朝廷?带进宫当个祥瑞,或是当做妖孽杀掉,都有可能。非要编造出满村人都见到了异像,偏偏朝廷不知道?
  窦惠瞥了她一眼:“呵,你可真是占了赵光义大便宜。”长孙无病如果不说,谁都没想到欧阳修为何瞎编乱造恶意十足,就是不说她最实在且严重的问题。帝镇中偶尔吵架时还拿她酷吏构陷的事来说,人间反倒不敢?原来是赵光义这一宗都觉得祖宗在亲自构陷,哈哈哈。
  武曌慌忙摆手:“祖母快别说这话,他太丑了。”又胖又黑,完全不能入眼。又白又壮或又白又瘦的才好看。
  众人之中,李治笑的最欢快,真是心大。
  赵光义本身也很不解,为什么啊,为什么把武曌的恶行统统隐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