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们的死后生活 第468节
作者:文绎      更新:2023-04-16 03:02      字数:5116
  毕竟是皇帝,对食物还是有一定要强求,普通小老百姓吃到香油炸面团,就快活的如同过年,他们要求炸面鱼要膨松不油腻,芝麻排叉必须得脆,炸馓子也得粗细均匀。
  目前皇后们都做不到,但做完之后又不能扔,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更不能逼迫自己丈夫去吃,就叫儿孙每日吃掉。谁的丈夫,都是别人的儿孙。
  每次认认真真过寒食节时,对皇帝们来说都是一场折磨,只有前三位皇帝能幸免于难。
  皇帝们期待的看着两位老祖宗。希望有谁能制止皇后们的实验。
  今日攻守易型,赵匡胤在旁边静静的看医书,宋朝一直都重视医学,他当年还亲自参与编撰修订医书的事。近年来也已经加入了了养生小组,心平气和,养气练性,既然强行隐居,就趁机修行,争取早日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这一百年来,努力想开,就当宋朝和自己的关系越来越浅,心态也平静了不少,只要撑住就没有熬不过去的坎。
  赵光义则在旁边认认真真的打木桩,练拳脚,一会还要把子孙们抓过来做陪练。
  宋真宗伤心的哭泣:“我何罪之有,要种地供伯父饮酒,还要陪着父亲练武。幸好不用吃你炸的面团,要不然,呜呜”
  赵祯也很伤心:“我得吃啊。我得节俭……娘娘!!羊肉馅饼不好吗?”
  刘娥看着他们假哭无动于衷:“好啊,你剁馅?”
  赵曙:“滔滔……做好一点。”
  赵顼叹了口气:“算了,切成片炒肉都行。”就当炒饼吃。
  赵煦淡定的继续看兵法,不参与这个探讨。他和刘清箐不受人逼迫,只要够硬气,就可以避免吃这些糟糕的玩意。被骂不孝也扛住,没有贻笑大方,也不会名垂青史,祖宗们有本事就出去说‘朕是宋英宗,宋哲宗那个不肖子孙不愿意吃我娘炸糊的油饼,他实在是太不像话了,希望忠臣义士对他口诛笔伐’,你说,你使劲说。
  赵佶不介意,他经常被揍,谁都能揍他,到现在不被人突然踹一脚,就是好日子。
  赵桓更是无话可说,他的谎言被来串门的邻居戳穿,祖宗们终于知道他不是体面的殉国,而是在参与马球时被踩死。就把他欠的那顿打给补上,本着缺一赔三的商业精神,还额外给补了好几顿。
  东宫娘娘烙大饼,西宫娘娘剥大葱。——这原本只是平民百姓对皇帝幸福生活的畅想,现在还真差不多,只不过皇帝不觉得有多幸福,他们宁愿吃羹汤和粥、馍,配上一些精致清爽的小菜,油炸的豌豆和蚕豆。
  皇后们反倒把这件事当做有趣的消遣,慢慢钻研,隔三差五就拿出来攻克一下。能临朝称制,又能精通女红,怎么能被炸物难住,就算不爱吃的人也开始专研。
  赵佶和赵桓拿着下锅多大,出锅还是多大的油炸桧,无话可说。秦桧是在宋徽宗年间进士及第,在宋钦宗期间也有发言权,虽然当时没被人采纳,如果当时采纳了秦桧的意见,或许情况会不一样。别人在阴间不知道,但这俩人想起秦桧当年也曾慷慨激昂痛陈利弊,也曾辞官抗议,现在却身陷地狱。只觉得世事弄人,值得写诗。
  这父子俩过去互相提防,互相坑害,到了金国之后重归于好,到地府之后又推卸责任,等到一起被打的骨断筋折,又一次重归于好,现在一起写诗,感慨人生之凄凉,命途之多舛,失败一次之后万难回头,土地没有收服之前谁也别想过好日子。
  弹琴时唱的是: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距离临安城不远处爆发的采石之战,宋国赢了,一百多年前还有一场采石之战,那时候是宋朝攻打南唐,南唐没守住。现在攻守易型,宋朝守住了。
  南唐皇帝在外对此愤愤不平,他本来等着采石矶的旧事重演,以便回去嘲笑赵匡胤,现在只能等了。虞允文这一书生,再加上老将刘錡,竟能守住!
  不亏是吓得完颜亮把‘刘錡’设成敏*感*词,禁止提及的猛将,真猛。
  御驾亲征的完颜亮被人背刺拿下,完颜雍继位。
  知道内情的人们,都对完颜雍的好妻子感慨万千。
  韩世忠和岳飞等武将,闻听喜讯,把酒言欢。
  皇帝们聚会时可不觉得有什么值得高兴的,他们事不关己,十分冷静的表示:“给钱给的太多了,一年的军费都没这么多。”
  “正是。冗滥的官员太多,这不是需要武曌吗?”
  武曌无语道:“难道不是需要汉武帝这样的雄主么?”
  你也没少把人灭族。
  在座的任何一个人,都能拿出来一套成熟的策略,整治好现在的人间。倒不是说古代的皇帝有多聪慧,只不过历史上那些笨蛋皇帝不在本次聚会之列。
  刘彻慵懒的敲了敲桌子:“我到现在都没想明白,恩荫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他汉朝有任子制,也是父亲的职务可以传给儿子,四世三公就是一种代代相传的特征,但大部分都还行。只要生出来的不是傻子,有父亲灌输非常成熟的工作经验,按部就班的继续做,基本上不会出什么事。
  李治:“我唐的恩荫数量有限,不着常例。官员子弟从小受用最好的教师,还有别人看都看不到的书,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还不能凭借自己的实力身居高位?”这就好比有一个人,从小被立为太子,人也不傻,全天下所有德才兼优的教师环绕着他,教他,多年之后成了一个笨蛋,这岂不是滑稽!
  武曌:“那不就成了徐敬业?”
  其他的唐朝皇帝对于则天皇后这种鄙夷造反之人实力不济的行为,无话可说。徐敬业确实废物,虽然凭他的实力很难夺取天下,但也不至于差成这样。
  刘启嘎嘣嘣的吃又酥又脆的炸馓子,蘸着酸梅酱:“到现在都平复重文轻武的风俗,新的,那小孩听说德行还行,难道他们还相信在德不在险?”
  李纯到不觉得可笑,他想起自己当年的心境,叹了口气:“已经沦落江南,无险可守。”
  “那就只剩下,以~德~服~人~”
  “武宗的语气听起来用意颇深。”
  “这宋朝的高僧高道可真多啊。”唐武宗原本崇道贬佛,死了之后想开了,觉得这两家都是浪费钱的东西:“皇帝但凡舍得下狠心,把佛道两家都灭了,十年岁供都能拿出来。有了这十年的岁供,百姓有十年时间休养生息,也不知道金国肯不肯给他们十年时间。”
  刘秀摇摇头:“陆九渊的心学,你们看了吗?我看现在儒家不仅分为孟荀两派,还要多分几个宗门。陆九渊虽然活泼清新,但初心……不太可靠。”
  皇帝们纷纷点头,一起装可爱:“那是当然,不知道什么时候才算是初心。”
  “我的初心不过是做个孝子贤王。”
  “我也只想和弟弟泛舟湖上,烹鱼饮酒。”
  “当上皇帝,这都是世事弄人。”
  “千钧之重,不敢担。”
  刘彻:“呸。”
  众人不约而同一阵大笑,心里都心知肚明。
  刘秀问:“武帝,如今宋朝的皇帝还热闹么?”
  刘彻惋惜的摇摇头:“热闹不起来,性格都柔弱,也没有脾气急躁的。原先赵匡胤还挺活跃,近年来修身养性。迄今为止九个皇帝,除了那哥俩之外,连一个中兴之主都没有,即便瞧不起别人,又有什么脸说。我们汉朝热闹纷纭,还不是因为明君辈出。从文景之治,到我的人封狼居胥,往后昭宣中兴,光武中兴,明章之治,各个都是开国的才干。”
  李治道:“唐朝也险些如此,只是永徽之治,开元盛世,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大中之治,都是在贞观之治的基础上。谁也不敢”
  刘彻嗤的一笑:“不敢承受李渊李世民的箭法。”
  唐朝皇帝们纷纷表示:不是不是,我们发自内心。
  ……
  赵伯琮改名赵瑗又改名赵玮,现在被立为皇子,就算正式过继。赵构说他累了,禅位给皇子,改名赵昚。
  赵匡胤放下医书,拿起盘龙棍,黑黑胖胖的脸上那股仙风道骨的出世气息暂时收敛了一些,毕竟现在的皇帝是自己的子孙嘛,瞬间觉得宋朝又回到自己手中。只不过……血统上虽然是自己的子孙,但实际上是过继到赵构名下,那和自己又有什么关系呢?郭荣到现在还对郭威称父亲呢!赵昚下来之后,他父亲还是赵构,他祖宗还是赵光义,这是人伦大统。
  被接走的时候是盛世江山,还回来的残破不全,还在对金国称臣纳贡。‘天地之间皆大金之国,而尊无二上’,‘臣构言……割属上国’,‘既蒙恩造,许备籓方,世世子孙,谨守臣节……臣今既进誓表,伏望上国蚤降誓诏,庶使敝邑’这些话都是被邻居们拿来嘲讽的,唐朝皇帝们踊跃表示如果换成是他们,他们都行。
  摸索着盘龙棍:“他到底叫什么?叫什么不吃饭?你怎么怎么都喜欢改名字,改来改去,祖宗连你们叫什么都记不得了。”
  赵德昌、赵元休、赵元侃最后叫了赵恒。赵受益改名赵祯,还比较好。名赵宗实,后改名赵曙。赵仲鍼改名赵顼。赵佣,改名赵煦。赵佶没有改名,赵亶、赵煊最后定为赵桓。赵构也没有改名。
  皇帝们把这些名字在脑子过了一遍,觉得改的不是很多,只是现在不该讲道理。
  赵光义近年来情绪一直低落,贤明的状态有些保持不住了,质问道:“如今帝位重归正统,二哥还有什么不满意?”
  赵匡胤:“太小。”
  赵光义:“虽然小了些,但太*祖子孙必然与我的子孙不同,将来重新夺回天下,也不是没有可能。”
  赵匡胤冷冷淡淡的说:“你这句话,只有最后四个字说得对。”
  “嗯??没有可能?呵呵,二哥何必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赵匡胤:“我这是分析的结果。”最优秀的兵源在关中和蜀地,现在这两个地方已经成了边关,当地的兵源只够提供最基础的防御力量,除非金国突然遭遇巨大变革,还不能是更远的国外再有一个新兴国家,那样金国消亡之后再来一个新的可怕外国,和现在又有什么区别?如果是水旱蝗灾,那都不行,打草谷可以解决灾荒问题。只有瘟疫才成,可是金国地广人稀,身为皇帝,盼着着对方遭遇瘟疫死伤惨重以便反攻,也实在不像话,那是仅次于宋真宗的愚昧无知。
  宋真宗:???
  各地早就给关羽修了庙,秦桧已死,虽然不敢声张,就按照他的相貌塑造泥人,含糊的称为将军庙,姓名不可考。
  他和关羽一样过着从年初到年尾,都能收获应季水果的生活。关羽把自己的经验介绍给他:“让过去的兵卒部将开个水果店。”光往外送都送不完,换成钱再给人会方便。
  一些禅位之后,赵昚立刻给岳飞翻案:“天下悉知其冤。”此时才知道,这真不是一句空话,岳飞的尸体悄悄被狱卒藏了起来,狱卒的儿子说了这个家传的秘密。
  岳飞不仅被翻案,还被追封为鄂王。他知道这不是太子的意思,也一定是皇帝准许,又感慨的写词。
  隆兴和议终于改称臣为称侄,虽然又割让了几块地。。。
  赵光义:“太*祖子孙。”
  赵匡胤语重心长:“你要知道,如果你我不同姓,他都得改姓。与我无关。”
  不多久,追封的、生育了四子一女的郭皇后到了这里。
  第二个夏皇后也来了。
  又等了很久……
  两名皇后时常为了自己身后,皇帝给予的赏赐而不平。郭皇后虽是原配,生育了包括太子在内的全部皇子,但家人的爵位低,赏赐也少。
  赵构的吴皇后支持夏皇后,毕竟这是她宫中侍女,赐给儿子的。
  小声争论时没有人管。一旦吸引了注意力,就会被人压制。
  赵煦气的在烧香时感慨:“我可真想和赵构借五十年寿命。哎。”这长寿老鬼。
  他们都信道教,正如帝镇里有一间小佛堂,这里也有一个小道观,让赵佶画了太上老君像挂起来,每天从树上扯点水果供奉一下,上午供上,中午随手拿一个就吃光了。
  赵顼一听儿子在说这个事,也拈香拜了拜——他们自己制的香:“似我们这等有为君王,偏偏寿命这样短。可悲可叹。”
  赵曙:“唉。”
  父子三代短命,多少雄心壮志付之东流。
  赵构退位二十五年,这二十五年之间,和儿子保持了非常和睦的关系,称得起天下表率。他死了之后,赵昚痛哭不已,他对鬼差说:“父慈子孝,莫过于如此。”关起门私下无人时还能哭,是孝子啊!还以为他会笑。
  等到见了祖宗们,就两个问题:“当时为什么议和?”
  “杀岳飞到底是谁的意思?金主?你?秦桧?”如果说是金主,那这臣构当的实实在在。如果是皇帝自己,那就是自毁前程。如果是秦桧,好么,丞相能杀领兵大将,皇帝被完全架空。
  赵构看到父亲蔫哒哒的样子,就知道这是送命题。
  他认怂认的飞快,跪地长叹:“百姓苦与北伐久已,再不议和,南方各处都要谋反!!”
  第332章 是个弟弟
  赵佶,和他俩木字边的儿子, 赵桓赵构。父子三人, 围绕着靖康之乱前后, 经历了宋朝迄今为止最大的变革。
  赵构跪在祖宗面前,宋太宗的画像真是栩栩如生, 和本人几乎一模一样,虽然换了一身衣服,但绝对认不错。旁边那个长的一模一样, 就是稍微瘦一点的胖子, 准是太*祖。他的思维还是很清晰:“若不议和, 天下百姓必受人蛊惑,一同谋反。但这件事, 说来话长, 请诸位祖宗稍安勿躁, 听赵构慢慢道来。”说起了一段长长长的内容, 大概内容是‘我的前半生’。
  从自幼仰慕太*祖太宗开始,说自己习文练武, 身为皇子竟然习武, 受尽嘲讽。就盼着有什么时候可以挺身而出, 为宋朝做些什么, 一直到父亲传位给哥哥, 金国进攻,需要一个亲王护送他们离开,自己这才有机会不做一个庸庸碌碌的人。
  “如果不信, 兄长可以作证。”
  赵桓听他遣词造句很谨慎,又婉转的避开了自己所有的问题,就心领神会:“是这样。九弟能在乱世中挺身而出,是个英雄。当时前路未卜,谁也不知道去的人是死是活,他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