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们的死后生活 第554节
作者:文绎      更新:2023-04-16 03:03      字数:4016
  嬴政也举杯和她干了一杯:“你本就该称帝,文景之治,都是在你的基础上才开始的。”
  他看吕雉今日容颜更胜往昔,脸上那股阴沉沉的气息暂退,愉悦光润:“前些年还有谋臣劝我向你提亲,思量再三,想你抛舍不下多年的基业,故而没有提过。今日看来,果然不错。”
  吕雉微微一笑:“是么?”她到是不介意,反正刘邦有一堆能歌善舞的小姑娘,自己身边俊俏的小郎君没有几个能解心思的,反倒和秦始皇更谈得来。
  嬴政:不,我坚决抵制妇女红杏出墙这种事。改嫁可以,这种不才之事,不行。
  隐晦的一试探也就结束了,反正没有任何关系能盖过利益关系,李治的心态除外,他真是心大。
  战争进行的时间不长,只有几年时光,伴随着唐隆政变的开始,一个看起来年轻矫健有智慧有太宗遗风的皇帝闪亮登场。
  皇帝们对唐朝的态度又柔和下来,显而易见,李隆基□□不离十了。
  安史之乱前,有眼睛的都在喊:要完了要完了!!
  李世民气的称病不上朝,还开什么会,看他们哭丧吗?
  并只要女儿侍疾,儿子儿媳妇都滚开,气死阿耶了。
  经过一番艰难险阻、颠沛流离之后,唐朝又稳住了。
  阎君们幸灾乐祸:“李隆基虽然有很强的帝气,但他好不了。他祖宗要被气死了。”
  “送到唐王宫门口去!送他去!”
  李世民病病殃殃的爬起来,帝气中的龙太瘦了不能骑,还是得变成马,飞驰到宫门口,看到李隆基抱着一面鼓郁郁寡欢。
  “还抱着你的鼓做什么!身为天子,与伎乐人等同流!”
  飞踹!
  鼓和人被踹的东西两离分,鼓却又自动滚了回来。
  这竟然是帝气化现。
  “你真是个东西!”
  “陛下稍安勿躁,或许这鼓有什么神奇之处。或许能提升士气,动人心怀。”
  在祖宗们的怒视下,李隆基击鼓三通,头通鼓打惊天地,二通鼓音悲喜交加令人惊,咕噜噜渔阳三挝音节殊妙,韵哀哀渊渊似有金石之声。
  除了艺术方面的造诣之外没有实战作用。
  第407章 番外 皇帝都会用帝气?
  长恨歌写得好, 渔阳鼙鼓动地来这句诗写的更好,李隆基的羯鼓和安史之乱的战鼓合二为一,地动山摇写的是千军万马前行。
  李世民测试李隆基帝气的时候,不是绝密场景, 旁边有成百的兵士随从恭立,还有一些弱小的宫人。
  这是肯定的, 很多细腻的事情上, 皇帝感觉不到,只有寻常人才能感受到。
  帝气强大的皇帝很难感受到帝气弱小的皇帝能给人施以什么威压还是负面作用, 正如吕雉的帝气虽强, 却压不住刘邦。
  人多眼杂, 自然混了他国细作。
  细作们将消息各自回报给自己的主公:尊号超长的李隆基的帝气化现出一个屁用没有的鼓,只是很好听!
  皇帝们纷纷表示:不信不信。怎么会变出鼓, 这一定是唐朝为了隐藏实力, 做一只伏兵。
  这鼓是和别人的灵物一样跟着转圈,还是在地上跟着走?还是得他本人搬动?
  刘邦:“他要是能自己带个鼓, 我就给他跳一段。”
  武曌仔细观察了几日,看来李隆基的帝气真是普通的不得了, 也只有他本身的武艺还能略有点用处,完全没有年轻时骁勇多谋的样子。朝会时不怀好意的提出:“我看李隆基有心隐匿实力, 或是因为不到危急时刻, 有些能耐施展不出来。太宗,媚娘想试一试。”让你把则天大圣改成则天顺圣!
  这话说的其实挺怪,李世民生前没听别人叫过他太宗。
  李隆基也有一个问题, 就想知道他们怎么能容许武曌还留在这里,而且他打听了,一开始给赶走了,后来又风风光光的迎接回来。啧啧啧,这是,给睡服了?没有别的理由。
  武曌压着李隆基暴打了一顿,彩凤啄他的额头,用翅膀抽他后脑勺。
  李世民和过来做客的汉高祖在旁边看的满脸不忍。
  “阿耶,你还心疼李隆基?”
  李世民凭栏叹息,把栏杆拍遍:“朕没有养过凤凰。”痛心疾首!
  “但鹰隼捕猎时,不是这么用的。”为什么要用翅膀抽人的脑袋,这有什么用……爪子抓脖子啊!拎起来往地下摔啊!从背后掠过去偷袭,要正面也是啄眼珠子或脖颈,这像什么样子!简直是暴殄天物!
  武曌没玩过鹰,也有些基础了解,故意做的强大且笨拙,只是没事找事。
  来往的商队时常能看到一只金乌一只彩凤在大明宫的上方纠缠飞舞,真是比翼齐飞,互相追逐,轻啄,缠绕。
  唐以外的皇帝给李隆基悄悄做了评级,看他的帝气虽然不是特别强,但也可以震慑住一些普通人,又仔细考察过,好像不值得勾搭。
  就继续漠视他,连贺礼都只是平平无奇的送一点。
  李隆基现在的生存价值就是陪着李渊和李世民练习使用帝气,被当做靶子——我们总不能用雉奴吧?他们如是说。
  下一个来到这里的皇帝是李豫,李倓虽然被追封为皇帝,但他真没有帝气。
  唐朝的人数比不上别人,却有两大武器,而且太宗光耀千秋,现在鬼魂们基本只投奔唐太宗。
  别的国家就很为难,如果是攻打他们呢,那边容易补充兵源,自己这边反倒会有逃兵。如果不攻打他们呢,坐视壮大,将来就容易被唐朝吞并。
  别看现在和睦共处,一般两国要是好的约为兄弟,三十年内肯定开战。
  相邻的国家之间,一切都是资源。
  现在都在玩远交近攻这一套,可是大家都是老狐狸,不像原先骗傻子那么方便。
  唐朝的情况让人们的心忽上忽下,非但李世民和阎君要了一个神鬼讲经说法,要了一个孙思邈给自己全家开药,其他皇帝也快疯了。
  唐朝的国祚还有多少?将来还能再来几个皇帝?这个国家的兴衰能不能稳定一点?不要这样震荡下行,感觉要不行了,突然又回光返照,以为好了,突然又完蛋。以为要完蛋了,突然又有一个好皇帝力挽狂澜。把一个国家搞坏只需要两年,把一个国家救回来也只需要两年。
  为什么人家局势乱成这样,百姓们还跑去投奔李世民?
  汉魏私下一碰头,决定削减一下李世民的威望。
  很欣赏他的文治武功,所以才需要针对他。
  你看,李隆基现在就不必针对,不必抹黑,他已经足够黑了!
  谁会去投奔唐明皇啊哈哈哈哈哈,除了他的梨园子弟。
  这很好办,只要大肆宣传:是因为李世民为了给自己颜面上贴金,才招揽了许多外族人在京城中为官,什么突厥降将,什么吐蕃贵族,都被他任用者。沉醉于天可汗的威名之中,就忘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的教训,春秋时左丘明就知道的道理,唐太宗学贯古今,他能不知道?他知道,他就是故意弄险。所以唐太宗才是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
  逻辑不是很通顺,但逻辑这个词这时候还没诞生,人云亦云和乌合之众一个意思。
  这话倒是有一些效果,很多人心生迟疑。
  李世民这边的情报工作当然不差,他也派了自己人在阎君的都城中收集情报,没有派人鼓吹自己,我不需要吹,谁都知道我很优秀。但情报中带回了这些不好的消息。
  他猜到了谁是自己的敌人,只是没猜到他们会做的这么愚蠢可笑,难道就不想着在我的带领下,和阎君势均力敌,划一下楚河汉界吗?
  怎么说呢,其他人也想干这件事,但坚决反对在他的带领下来做。
  李纯是唐朝最后一个能凭帝气撕破壁垒的神鬼,唐武宗和唐宣宗有,但不够强。
  李豫和李纯的帝气不是很强,但祖宗们纷纷表示:不是鼓就行。
  阎君们激动的都快哭了:“卜算的结果是对的!”
  “真的是皇帝越多越是一团散沙!”
  “他们团结不起来这真是太好惹!”
  “哈哈哈哈哈!!之前五霸七雄为什么会团结起来呜呜”
  “他们结盟惯了,互为亲家,不像这些皇帝,惯与唯我独尊。不论本事大不大,脾气都不小的。”
  “李隆基是个鼓哈哈哈哈哈。”
  北魏:我怀疑他们明面上针对唐朝,实际上针对的是我们!说什么非我族类,帝王岂能与百姓一族。当即过去对唐朝示好。
  汉:抱大腿不要脸!秦始皇最近在干什么?神神秘秘,戒备森严。
  唐朝彻底结束之后,皇帝们竟然都松了口气,再也不用提心吊胆了!
  嬴政采取了对外发展的策略,他占了先机,位置上有些得天独厚,纵横千里又把曹操选为女婿,两国算是比较坚定的绑在一起,现在经过多年经营,假装修仙,在被买通的神鬼的帮助下,打通了另一个地府的壁垒,攻入其中。虽然这新征服的土地还不能算是完全臣服,但新修了宫殿,迁移了百姓,再过百年这里的鬼魂就会认命。
  他的军事管制比较严格,手下又有不少名将——后来那些读过书的名将,有些被主公伤害的太深,就会投奔秦始皇。最起码他不杀大臣,而且为他效力好像有很多建功立业的机会。
  一直等到攻占了那个新的地府,都没有把消息外泄。军纪严明就是好!
  那个地府的君王化妆逃出,逃到中原地府的都城处,一是求援,二是告状。
  阎君对此深表不满,以及不安——别搞一大圈最后把我们给包围了。对于帮这个君王复国这件事,没什么兴趣,本来也没什么关系,看他们还不顺眼呢。
  只是不能坐视秦朝一家独大。
  在谋臣们一顿商议之后,就召集皇帝们会盟,并在会上当众恭喜秦朝这件事。
  嬴政心里咯登一声,脸上不是很好看:“一点小事无足挂齿。”糟了,原本他们不知道军事调动,我的军队可以倾巢而出,在外面一连攻破好几个小型地府,驯服他们。现在麻烦了!
  这群人很有可能结盟,一部分人去争夺那些自带鬼魂的徒弟,另一部分人前来偷袭秦国,夺取我的城池。
  真麻烦!
  正在纷纷乱乱,暗中调兵遣将,装作声势浩大互相恐吓,却都来暗中接触秦始皇。
  请问:那地府之间的壁垒要如何打破?
  他们也在收买利诱阎君和神鬼,但都没有成功。
  嬴政心中一喜,自己收买的神鬼来路不正,果然有奇效。人间所谓仙家,都渴望帝王敕封真人,可以一跃升仙,这件事他们不知道?!
  就在拖延敷衍期间,李世民自行打破了壁垒,也去攻占了一个地府。
  朱温和李存勖先后到来。
  二人都有帝气,还有千里土地。
  可是想来投奔他们俩的鬼魂,却很难穿过各国封锁到达这里,路上就被各国说服留下了。
  朱温等了很久,还身边聚拢的官员有点少、士兵百姓三三两两。
  李存勖就更有意思了,新来的鬼魂们一听说是他,去都不肯去,谁都记得死抠门皇后和戏子皇帝怎么应对朝政,士兵都快饿死了,戏子优伶倒是饱食无忧。他奋力聚拢人才,到落得和临死前一样,众人离心离德的下场。
  其他皇帝:“太可怜了。”“真是活该啊。”
  李隆基:“唉,他在曲艺方面的造诣很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