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节
作者:我吃元宝      更新:2023-04-17 18:36      字数:2152
  宋安然捶了下颜宓的胸口,“你既然早就知道这件事情,为什么独独瞒着我。”
  颜宓含笑不语,沉默便代表了肯定。
  “你都知道了?”宋安然抬头,好奇地问道。
  颜宓含笑,揉着宋安然的头,问道:“在为大姐和姐夫的事情操心?”
  宋安然低头,在颜宓的怀里蹭了蹭,感慨了一句,“真好!”
  “本打算直接回家的。走到半路上得知你回了娘家,就过来接你了。”
  宋安然笑着问道:“怎么想到来接我?”
  他搂着宋安然的腰身,宋安然就顺势躺在他的怀里。
  路上,颜宓也上了马车。
  宋安然便和颜宓一起离了宋府,启程回国公府。
  眼看天色已晚,宋子期也不好多留两人。
  宋安乐完全不知道宋子期已经动了拆散她和蒋沐绍的心思,还在那里感伤自己的处境,心里头羡慕宋安然和颜宓的感情。
  如果蒋沐绍死不悔改,以后再闹出事情来,那就别怪他下狠手。
  宋子期又朝宋安乐看去,让宋安乐同将沐绍和离,宋安乐肯定不会同意。罢了,再看看吧。如果蒋沐绍守着本分,老实做人,他也不会去拆散他们小两口。
  宋子期暗自叹气,蒋沐绍可惜了。希望经过这次教训之后,蒋沐绍能够有所长进。不过宋子期对蒋沐绍并不抱希望。都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蒋沐绍性情基本定下,再想改变,谈何容易。
  如果他从小就和邱姨娘分开,正常的长大,不该是现在这副模样。至少不会在根基不稳的时候,就干出试探岳丈家的混账事。
  从蒋沐绍为了躲避方氏的暗害,就藏拙十几年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蒋沐绍缺乏长远目光,常做一些捡了西瓜丢芝麻的事情。
  其实蒋沐绍也是个聪明人,比不上颜宓这般聪明绝顶,但是在普通人里面也是拔尖的。奈何他是庶出,自小被他姨娘教导,被教的眼界狭窄,格局太小。
  宋子期暗自点头,颜宓的确甩了蒋沐绍十条街不止。
  颜宓一一回答,不卑不亢,极有风度。
  宋子期还是挺稀罕颜宓的。见颜宓来了,脸上也多了两分笑容。趁机询问颜宓在衙门里当差是否顺利,和同僚们相处得好不好,再交换一下对朝政的看法。
  颜宓被迎进花厅,先恭恭敬敬的给宋子期还有小周氏请安见礼。
  一旁的宋安乐闻言,一脸黯然。她想起蒋沐绍,以前她和蒋沐绍也是这般恩爱,可是一转眼一切都变了。
  宋安芸在一旁笑道:“二姐夫特意来接二姐姐。二姐夫和二姐姐的感情真好,真让人羡慕。”
  宋安然一听颜宓来了,心头高兴的同时,面对众人打趣的目光倒是有些不好意思。
  颜宓是来接宋安然回国公府的。
  宋安然准备出门的时候,门房来报,说颜宓来了。
  至于收拾蒋沐绍和侯府的事情,宋子期已经安排好了一切,就不需要宋安然再来操心。宋安然只等着看结果就行了。
  宋安然在宋府吃过晚饭之后,就准备动身回国公府。
  第238章 狠狠打
  蒋沐绍依旧懵逼,“可是朝中不是武贵文轻吗?”
  蒋沐绍出身侯府,武贵文轻的概念在他的脑子里已经根深蒂固。在他看来二品文臣,也就那样吧。比不上勋贵实在。要是知道宋子期权柄如此重,给他十个胆子他也不敢试探宋家。
  这就是格局太小,眼界太窄的后果。
  老侯爷一脸苦逼的看着蒋沐绍,“谁告诉你将武贵文轻的概念套在二品大员身上?”
  蒋沐绍继续一脸懵逼,“这么多年,不都是这样吗?”
  大家都说武贵文轻,说了这么多年,如今登基的又是亲近勋贵武将的韩王,这个规矩不可能一下子就改变吧。
  老侯爷看着蒋沐绍,一口血差点喷出来。
  “你糊涂啊。武贵文轻那只是在先帝的时候,而且指的是那些跟随先帝打天下的那些人。谁告诉你,我们侯府比二品大员更尊贵更体面的?
  一朝天子一朝臣,你不懂吗?你不懂总听过吧。看看陛下如今重用的人,你总能明白两分吧。
  你啊你,简直糊涂透顶。二品大员,岂是一般勋贵一般武将能够折辱的?就连四位国公爷见了宋大人,都要客客气气的,更何况旁人。
  你也不想想,老夫送你们去读书是为了什么?不就是因为以后打仗的机会少了,武将的地位会下降,文官则会越来越吃香。
  结果你倒好,你竟然还幼稚的以为宋大人的二品户部尚书不算什么。你这个蠢货,老夫都快被你害死了。赶紧的,去隔壁宋家请罪,务必让宋大人原谅你,顺便将你媳妇接回来。”
  “那我姨娘呢?”蒋沐绍有些怯怯的。这会他也知道自己犯了一个根本性的错误。他太过轻视宋家,轻视宋子期在朝中的权柄。
  谁知道,宋子期只需动动嘴皮子,就有无数的马前卒冲锋在前,势要干翻侯府。
  蒋沐绍脑子有些晕,几年前宋家刚进京城的时候,宋子期被下诏狱,求助无门,那时候可没让人觉着宋大人权柄有多重。
  “这个时候还提你姨娘,你是真糊涂吗?赶紧去隔壁请罪,宋大人不原谅你,你就不准回来。”
  老侯爷都快气死了。
  他想到了种种可能,唯独没想到蒋沐绍对朝政,对政治竟然如此迟钝。竟然还敢拿几年前的眼光来看待宋子期。
  宋子期刚来京城的时候,的确毫无根基,事事都要求人,做什么事情都要小心翼翼,生怕掉坑里爬不起来。
  可是经过了山西大案,经过整顿户部筹钱,又替永和帝做了战备动员,还往草原输粮,还被永和帝指为唯三之一的传位诏书的书写人以及见证人,几年时间下来,宋子期早已经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