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4节
作者:我吃元宝      更新:2023-04-17 18:37      字数:2048
  宋安然拉起喜夏,玩笑道:“那要不我和童伍说一声,你不嫁了。你这一辈子都留在我身边伺候,你觉着怎么样。”
  喜夏点头,“奴婢愿意。”
  宋安然在喜夏的额头上戳了一下,“你愿意我还不愿意。你心里灵活,长得又漂亮,将青春都耗费在我身上,那多浪费。还是赶紧嫁人生小宝宝。以后你有空了,记得回来看望我。”
  喜夏连连点头,“奴婢只要有机会,就一定会回来看望少夫人。少夫人以后千万别忘了奴婢。”
  “你放心,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你。”
  喜夏一步三回头,极为不舍的离开了国公府。
  三日后,喜夏出嫁。宋安然没有出席,只派人送了贺礼。
  喜夏和童伍成亲之后,两人很快离开了京城前往江南。童伍将在江南坐船出海,而喜夏则负责照看童伍在江南置办的产业。
  童伍想得很清楚,他打算继续在海上闯荡个三五年。三五年后就回到陆地上,同喜夏好好过日子。
  对于童伍的安排,宋安然没有发表任何意见。只要喜夏能够接受童伍的安排就行。
  喜夏出嫁之后,时间转眼就进入了八月份。
  八月初五,阳哥儿满一周岁。
  因为今年是灾年,宫里面的元康帝都在提倡节俭,所以国公府也不敢大肆操办。
  请了几桌亲朋友好上门,大家一起替阳哥儿庆祝周岁生日。
  宴席开始之前,安排阳哥儿抓周。
  国公府的人和亲朋好友全都在场观看。
  地毯上放着笔墨纸砚,放着小匕首,放着银饼子,金叶子,金首饰,玉佩,小弓箭,小木马等等玩意。也不知是谁还放了一盒胭脂在地毯上。
  抓周要开始了,大家都挺紧张的。其实真正紧张的人只有宋安然和颜宓,其他人多半就是看个热闹。
  宋安然正准备让嬷嬷将阳哥儿放在地毯上,却不料这个时候国公爷突然发话,说道:“等一等,将我的印章放上去。”
  国公爷拿出代表国公身份的印章,亲手放在地毯上,供阳哥儿抓周。
  二房和三房的人见了,微蹙眉头,觉着国公爷有点小题大做。小孩子抓周,图的就是热闹,何必当真。
  颜老太太倒是略有深意的看了眼国公爷,又看了眼国公爷身边做方士打扮的这陌生人。
  站在一旁的宋子期微微挑眉,说道:“这样的好事可不能让国公爷专美于前,本官也凑个热闹。”
  说完,宋子期也拿出自己的私人印章放在地毯上。
  两枚印章,让不少人又羡慕又刺眼。
  宋安然见准备好了,就示意嬷嬷将阳哥儿放在地毯上。
  阳哥儿坐在地毯上,没去关注那些物件,根本不配合抓周。他看到了宋安然,伸出双手要抱抱。
  宋安然笑了起来,干脆走到最前面,对阳哥儿伸出手,说道:“阳哥儿,到娘亲这里来。”
  阳哥儿咯咯咯的笑起来,然后飞快地朝宋安然这边爬过来。
  宋安然逗着阳哥儿,引导他去抓周。
  阳哥儿这回总算注意到地毯上还有好多新奇的东西,瞬间注意力全部被吸引过去。
  阳哥儿兴奋地抓起一样东西,大家定睛一看,竟然是国公爷的印章。国公爷捋着胡须哈哈大笑起来,“不错,不错。”
  颜二老爷说道:“阳哥儿抓大哥的印章,莫非是说阳哥儿将来要做官?”
  国公爷含笑说道:“这可说不定,只能说是有个好兆头。”
  大家都以为抓周到此结束。却没想到阳哥儿又飞快的抓起宋子期的私人印章。大家小小的惊呼了一下。
  紧接着阳哥儿又抓起一支笔,然后又是小匕首,至于银饼子,金叶子,阳哥儿看都没有多看一眼。什么胭脂玉佩,阳哥儿同样也没关注。
  阳哥儿左手抓着小匕首,右手拿着印章和毛笔,脚边同样放着一枚印章,显得特别的兴奋。冲宋安然咯咯咯的直乐。
  宋安然轻抚额头,这臭小子还挺得意的。一次性抓了四件物品,到底代表了什么?莫非阳哥儿喜欢有长柄的东西,抓起来更顺手吗?
  宋子期看着这一幕,矜持的笑了笑。
  国公爷却放声大笑,说道:“乖孙不错,将来肯定有出息。”
  宋安然示意嬷嬷将阳哥儿,然后命人将所有物件都收拾好。印章也还给了国公爷宋子期。
  下人来报,酒席已经备好。颜宓赶紧招呼大家入席吃酒。
  宋子期走在最后面,悄声对宋安然说道,“好好培养阳哥儿。这孩子将来说不定有大出息。”
  宋安然好笑地看着宋子期,问道:“父亲真相信抓周能够看出一个人的未来?”
  宋安然笑了笑,说道:“为父不信,但是也不会去怀疑。想当初,你周岁抓周的时候,就如今日的阳哥儿一般,什么东西都要抓到自己手上。事实证明,你的成就远比当初为父猜测的更好。”
  宋安然偷偷翻了个白眼。她是重生的,生来带着上辈子的记忆。抓周的时候将所有东西抓在手里,纯粹就是为了好玩,图个高兴。没想到宋子期竟然还在她抓周的事情上面联想了这么多。
  宋安然含笑说道:“抓周就是图个热闹,女儿可不敢将这种事情当真。免得耽误了阳哥儿。”
  “你当不当真,都耽误不了阳哥儿。阳哥儿是你和颜宓的嫡子,生来就比别人高贵,注定要继承国公府。以他的出身,无论多少夸赞都不过分。”
  宋安然说道:“父亲也太捧着阳哥儿。他那么小,可经不起父亲这么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