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9节
作者:我吃元宝      更新:2023-04-17 18:39      字数:2395
  就算我以四海商行的名义去救灾,真正能落到百姓手里面的粮食也少得可怜,最终该发生的事情还是会发生。
  与其延缓大灾变的发生,不如干脆一点,加快这个进程,助你一臂之力。等到你的军队达到两湖,四海商行就会全力配合你赈灾。
  届时你将那些贪官污吏就地正法,腾出来的位置,正好方便我们的人补缺。顺便我还能在当地招收一些失地无产的人去海外搏命,为我们海外基地做建设。
  怎么样,我这个机会是不是比现在拿粮食出来协助当地官府赈灾强多了。”
  颜宓笑了起来,“娘子运筹千里,为夫甘拜下风。”
  宋安然白了颜宓一眼,“少拍我马屁。我已经替你们做好了前期准备,接下来你能不能带着兵将出京,就得看你的人在两湖能挑起多大的动静。”
  宋安然的四海商行早在数十年前就已经扎根两湖。
  如今颜宓想要带兵出京打仗,想要实现这个目的,位于两湖的四海商行将起到关键作用。
  月前,颜宓已经暗中安排人前往两湖,目的就是挑起当地山匪灾民提前造反。当那些山匪灾民造反,当地兵将无力平反的时候,势必会求助京城。
  届时只需要在朝中推动一番,元康帝就只能捏着鼻子让颜宓带兵出京评判。
  颜宓一出京,犹如蛟龙入海,届时元康帝想要节制颜宓,可能性非常小。
  有了眼宓领兵在外,晋国公府的安全基本保证。只要颜宓不死,元康帝就不敢动晋国公府。
  这是一套连环计,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小心翼翼,不可出半点差错。一旦让元康帝提前察觉颜宓的意图,那么所有的计划都将化为泡影。
  颜宓派到两湖的人全是精锐,所以颜宓有信心打好这一仗。
  事情在按部就班的进行着。
  九月,秋收过后,当京城的人还沉浸在丰收喜悦中的时候,两湖传来急报,两湖有人杀官造反,已经有两个县城被反贼攻陷。当地守备无能,不到一个回合,就被反贼打得落花流水。
  消息到了朝中,朝臣哗然。堂堂太平盛世,竟然有人公然举反旗造反,真是狠狠抽了朝臣一巴掌。
  元康帝得知此事,也惊出了一身冷汗。
  凡是当皇帝的人,最怕老百姓造反。老百姓造反,就说明他不是个好皇帝,老天爷要惩戒他。而且老百姓造反,如果不能及时扑灭,一旦扩散,其影响将是全天下。
  元康帝和朝臣们商量了一番,当天下旨,调周边省份的兵将进两湖平叛。
  只是还没等到兵将们进入两湖,反贼又打下了两座县城和一座府城,并且杀了知府大人,以府城为根据地,一副要占地为王的姿态。
  这可将元康帝气坏了,反贼就是反贼,竟然敢坐地为王,莫非还想推翻大周皇朝吗?
  元康帝连下数道旨意,催促那些久不练兵的地方军队前去平叛。地方军队早在永和朝末年的时候已经开始腐朽。到了元康朝,这些地方军队已然腐朽不堪,毫无战斗力可言。最多只能吓唬吓唬老百姓,替当地官员维持一下治安。
  真的对上反贼,这些地方军队跑得比谁都快。
  离第一道平叛的圣旨已经过去半个月,这些地方军队才慢悠悠的走出自家地盘,说到底就是为了拖延。
  拖到实在不能拖了,然后就开始叫苦,给上峰要银子要粮食要兵器要马匹。反正这些地方军队,总有办法将战事拖延下去,坐视反贼坐大。
  不过走得再慢,也有走到目的地的时候。当地方军队到了反贼地盘,第一场仗就几乎输了个精光。
  官兵连夜朝京城求救,反贼势大,地方兵力不足,需得京城发兵平叛。就算京城不发兵,好歹朝堂也要给点支持,比如银钱,兵器,粮食等等。
  元康帝得知消息,气了个半死。他是没想到地方军队如此不堪,一个回合就被打回了原形,彻底失去了战斗力。
  这下子朝堂上就吵了起来。
  地方军队不堪使用,必须派京营南下平叛。
  有人觉着派京营南下,劳民伤财,不如派钦差南下。
  可就算要派钦差南下,也要先打两场胜仗,杀杀反贼的气焰,才能说钦差的事情。
  说到打胜仗,领兵人选乃是关键。这一下,朝臣们又开始吵了起来。文臣同文臣吵,文臣又同武将吵,武将也同武将吵,大家吵成了一锅乱粥,还是没有吵出一个名堂来。
  元康帝坐在龙椅上,气的眼前发黑。当真大周皇朝不是这些当官的,一个个有时间吵架,就没时间想出点对策。
  如今连修宫殿修园子都暂停了,就是为了两湖的叛乱。
  元康帝自认为自己还算是个明君,奈何官员不给力。
  元康帝怒拍桌子,高声一吼,“都给朕闭嘴。谁敢再吵,诏狱伺候。”
  所有人乖乖闭上嘴巴。
  元康帝接着说道:“内阁同五军都督府,后日之前必须拿出平叛方略。若是拿不出来,朕不介意杀几个一品大员。要是有人不信,那就试试看。”
  元康帝撂下这话,甩袖离去。
  结果没等到后天,在第二天,三皇子就站出来,请旨南下平叛。三皇子说得慷慨激扬,一副为国为民的样子。结果却被元康帝怒斥,命他回去反省。
  军国大事,岂能儿戏。一个连战场都没见过的人,也敢平叛,真当元康帝是三岁小儿,不知兵马?三皇子分明是想占个平叛的名分,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至于打仗,自有会打仗的人操劳。元康帝自然不会让三皇子如愿。元康帝将三皇子臭骂一顿,连带着其他皇子也被牵连。
  到了元康帝定出的最后时限,内阁和五军都督府一起拿出了平叛方略。
  由京城出兵,南下平叛,同时收拢当地的溃兵,整顿当地兵事。至于反贼,该杀就杀。
  领兵的人,有人提议吴国公。吴国公百战百胜,勇猛无敌,实乃领兵平叛的不二人选。
  元康帝一听到吴国公三个字,顿时脸色就黑了。他好不容易将吴国公困在京城,又怎么可能再将人放出去。
  元康帝想都没想,就将吴国公给否定了。
  接着有人提议定国公,毫不意外,同样被元康帝否定了。
  最后终于有人提议颜宓领兵。颜宓年轻,懂军事,而且是文臣转武将,到了地方上有资格节制当地的文官。而且南府军大部分都是南方人,能够最快速度适应南方的气候,不用担心水土不服造成军队战斗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