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节
作者:吴蔚      更新:2023-04-18 04:22      字数:11582
  于谦和诸大臣都主张再派使臣去迎接太上皇。于谦道:“也先屡败,他的求和是可信的。陛下和太上皇兄弟至亲,若不遣使迎接,则直在彼,曲在我。不迎回太上皇,边疆终不得安宁,干戈终不止。迎接太上皇回来,战事停止,百姓可以得到安宁。”
  明景帝朱祁钰虽然不愿意,但情势如此,不得不勉强答应,于是派杨善为使者,再次出使瓦剌。
  杨善字思敬,大兴[13]人。十七岁中秀才,那年刚好是燕王朱棣起兵,发起了“靖难之役”,杨善因为参与守城有功授典仪所引礼舍人,永乐元年(1403年)改为鸿胪寺序班。鸿胪寺掌管庆典朝仪,序班为从九品,官职虽小,却能经常见到皇帝。杨善“伟风仪,音吐洪亮,工进止”,每每为成祖朱棣所瞩目。后来累官进右寺丞。仁宗朱高炽即位后,擢为本寺卿。英宗朱祁镇即位后,杨善之子杨容诈作中官书,假金于尚书吴中。事发后,杨容谪戍威远卫,杨善竟然没有受到牵连。不久后,擢升为礼部左侍郎,兼管鸿胪寺。
  但明景帝交给杨善的敕书中,依然没有提到迎接太上皇回京的话。除了送给也先的金币等少许礼物外,也没有给英宗朱祁镇筹办什么物品。
  杨善极有心计,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建立盖世奇功,凭自己之力将太上皇迎回来。他拿出了自己的全部家当,私下给英宗朱祁镇买了一些衣食用品,又大量购置了被塞外视为珍品的日用什物,诸如布帛绸缎、茶叶药材等物品,用来买通瓦剌上下人等。
  杨善遇到李实一行后,了解到也先的意图,对此行迎回太上皇更有把握。但他到达也先的军营后,也先并未召见,只派出部下款待,探问明廷的态度。
  当天晚上,瓦剌在军营中设宴款待杨善。有人讥讽道:“土木堡一仗,南朝的军队好没有用!”
  杨善口才过人,从容答道:“精壮有用的军队,不是派到两广去征傜人、僮人,就是派到闽浙去剿海盗。那时王振王司礼只是想邀大驾到蔚州,荣耀乡里,所以不重战备,你们也不过侥幸得意。如今南征将士的精锐都已回京,总数不下二十万。这不算,于谦于尚书为了报仇雪耻,另外又募了三十万人,选拔得很严,体格稍微差一点的就不要。这三十万人,完全用神机营的操法,练神枪、练火器、练毒药炼过的弩箭,百步以外,就可以致敌死命。于尚书手下有个奇才,替他策划战备,沿边要害之地,都埋了铁椎、铁桩,深可三尺,上面露出五六寸长的一个矛尖,马蹄一踏上去,没有不刺穿倒地的。又请了不少刺客,像这种蒙古包,三两下就上去了,比猴子还要灵活。”
  他说得活灵活现,故意到这里停顿了下来,于是人人色动,不约而同地向上望,生怕帐篷顶上伏有刺客。
  随即,杨善长叹一声,做出十分遗憾的样子说:“可惜!现在都用不着了。和议一成,大家像兄弟一样,还用得着这样子费心思?”命人取出礼物分发,上上下下都有份儿。瓦剌人重利,杨善此举立即赢得了一片叫好声。
  也先听闻杨善一番话后十分高兴,第二天便主动召见杨善,杨善向也先递上敕书。然而,在也先的心目中,认为王直、胡濙、于谦等人才算是明朝的大臣,又见敕书中没有奉迎太上皇的语,不免有些疑心明廷的诚意。
  杨善机巧善对,解释道:“这是为了尊重太师,成就太师的美名,否则,就带有强迫的意味,不能显示是出于太师的诚心了。”
  瓦剌平章昂克问道:“为什么不多带贵重财宝来赎?”杨善答道:“那样的话,就会让人们说道太师图利。现在不那样做,正是要表现出太师是行仁义的好男子,可以名垂史册,流传千古。”
  也先听了大喜,决定就坡下驴,送英宗朱祁镇回朝。又问杨善道:“上皇回国后,还会再当皇帝吗?”杨善答道:“天位已定,不便再移。”
  也先又问道:“中国古时有尧舜,称为圣主,究竟事实如何?”杨善答道:“尧把帝位让给了舜,我们太上皇把帝位让给弟弟,古今同出一辙呢。”
  杨善不过是随口敷衍。他熟读史书,深知中国历史上多有为争权而骨肉相残的悲剧,即便是亲父子、兄弟,在争夺皇位的大事上,一样会撕破脸皮。
  但这时也先之弟伯颜帖木儿又有意见,他劝说也先另外派使者通知南朝,要先让太上皇复位,然后才送回朱祁镇。
  也先比弟弟要清醒得多,已猜到太上皇不可能复位了,但又不便明说,只好道:“我们几次说,只要南朝遣大臣来,就会把上皇送还;如今大臣来了,仍旧不送上皇,岂不是变成失信?”
  此时,李实已经回到京城,向明景帝朱祁钰禀明也先真心议和之意,群臣认为应该立即派使臣去迎接太上皇。但朱祁钰坚持认为瓦剌态度不明,应该等到杨善回来再说。
  等了一通后,杨善没有回来,他的长子杨宗疾驰回京,带来一个重大讯息:太上皇即将启驾回京了。
  对于这消息,有人欢喜,有人忧愁。
  太上皇,辞书的解释是:皇帝的父亲,也叫太上皇帝,简称上皇。太上皇的称号源自秦朝。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后,称始皇帝,追尊生父秦庄襄王[14]为太上皇。“太上”即为无上,蕴有道家的意思,表明比皇帝还要尊贵。
  汉高祖刘邦即位后,专门搞了套皇帝的礼仪,目的是要确定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每天清晨,群臣都要向刘邦行三跪九叩大礼。有一天上朝的时候,刘邦忽然发现自己年迈的父亲刘太公也跟着大臣向自己行礼。他慌忙走下宝座,扶起白发苍苍的父亲,并立即颁旨封父亲为太上皇,免去每天的朝拜。当然,这个太上皇只是一个礼仪上的名称,除了名号,什么都没有。
  上面提到的两个太上皇,和后来的由皇帝转变成太上皇退居幕后的情况完全不同。自古以来,皇帝宝座都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坐上去诚然不易,而下来也非常之难。皇帝是最高统治者,实行世袭及终身制,一旦黄袍加身,就要做一世的皇帝。除非是被推翻,一般一定要等皇帝驾崩之后,才允许由新皇帝接位,此即为“天无二日,国无两君”。
  但也有少数例外,皇帝在身体健康、可以继续处理政事的情况下宣布退位,并成为所谓的太上皇。唐朝非常具有代表性,唐高祖李渊既是唐朝开国之君,后来还做了太上皇,在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烽烟四起,群雄逐鹿。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打出的却是“志在尊隋”的旗号,其策略为:立隋炀帝之孙代王杨侑为帝,尊隋炀帝为太上皇。大业十三年(617年)十一月,李渊攻下长安,即迎十三岁的杨侑即皇帝位,改元义宁,遥尊在江都的隋炀帝为太上皇。李渊自己则谦逊地称唐王。此时隋炀帝远在江南,浑然不知李渊给自己戴上了一顶“太上皇”的帽子。第二年三月,隋炀帝为部下所杀。消息传来,李渊还假惺惺地遥祭,随后逼杨侑禅位,自己做了皇帝,是为唐高祖。
  李渊能够在乱世中扫灭群雄,统一全国,建立唐朝,次子秦王李世民功劳最大。李世民功高震主,父子之间亦难免猜忌。而李世民与其兄太子建成、弟元吉的权力之争日趋尖锐,势同水火。后来李世民先下手为强,伏兵于玄武门,将正要入朝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及弟弟齐王李元吉一齐杀掉。
  这时,李渊正在太极宫中的海池里泛舟嬉戏,根本不知道外面正在发生兄弟手足相残的人间惨剧。突然,李世民的亲信尉迟敬德戎服入见。李渊见他手握兵器,来势汹汹,大惊问道:“今日乱者谁耶?卿来此何为?”尉迟敬德说:“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
  当时裴寂、陈叔达等重臣均在场。李渊十分惶恐,便问裴寂等人:“不图今日乃见此事,当如之何?”
  萧瑀、陈叔达见李世民一派已占据上风,忙回答道:“建成、元吉本不预义谋,又无功于天下,疾秦王功高望重,共为奸谋。今秦王已讨而诛之,秦王功高宇宙,率土归心,陛下若处以元良,委之国事,无复事矣!”
  李渊见一旁的尉迟敬德咄咄逼人,大有一言不合便要动手的架势,只得表示同意,并下达“诸军并受秦王处分”的手令,才平息了这场事变。
  李渊又召见李世民安抚,李世民跪在地上吮吸高祖脚趾,恸哭许久。李建成、李元吉的子女等都株连处死,于是李渊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并且下诏:“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到了八月,便很识相地正式传位于太子,以太上皇的身份徙居大安宫,不再预闻国事。其实,李世民早就掌握了兵权,高祖禅位犹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让不让位恐怕由不得他了。
  唐中宗李显遭毒杀后,临淄王李隆基起兵,拥立父亲李旦即位,是为唐睿宗。李旦为李世民之孙,是李治与武则天之幼子。他登上龙椅,得力于妹妹太平公主及儿子李隆基。缘此,太平公主权倾朝野,而李隆基则以功高被立为太子。太平公主与太子姑侄斗法,矛盾日益凸显,朝臣亦分为对立的两派,双方明争暗斗,不可开交。面对亲人、重臣之间的纷争,李旦亦莫知所从,深感烦恼,最后,他采纳了一道士“无为”的建言,回避矛盾,一退了之,只当了两年皇帝,便传位于太子李隆基,是为唐玄宗,自己则退位为太上皇。
  而唐玄宗李隆基自己也未能逃脱退位为太上皇的命运。安史之乱后,李隆基逃难到蜀中,太子李亨抢先在灵武即位为肃宗,并遥尊玄宗为太上皇。
  唐朝后期,还出过两个太上皇。唐顺宗李诵在位时,突然中风失语,无法处理军国大事,继位仅八个月,便传位于太子李纯,做了太上皇[15]。唐昭宗李晔是在宦官刘季述等拥戴下做的皇帝,光化三年(900年)十一月,刘季述以“废昏立明”为由,突然发动宫廷政变,将昭宗及皇后锁进少阳院,随即拥立太子李裕嗣位,尊昭宗为太上皇。昭宗这个“太上皇”其实与囚徒无异。被囚禁一个多月后,左神策军指挥使孙德昭杀死了刘季述,拥戴昭宗重新复位,诏令太子重回东宫。
  两宋三百余年的历史中,出现过好几个太上皇。头两个是宋徽宗赵佶和宋钦宗赵桓。北宋末年,金兵借口宋朝君臣背盟毁约大举南下,对北宋都城汴京形成合围之势。兵临城下,朝内一些当权大臣以非帝退位不足以平金人之怒为由,逼迫宋徽宗传位于太子赵桓,是为宋钦宗。但金人并不因此罢兵。后太上皇宋徽宗赵佶与宋钦宗赵桓双双被金兵俘虏,史称“靖康之耻”。不久,宋高宗赵构即位,遥尊在金国俘虏营里的兄长宋钦宗赵桓为“孝慈渊圣皇帝”,也是类似太上皇的称号。宋徽宗父子被掳至五国城[16],先后客死他乡,成为历史上下场最为凄惨的太上皇。
  宋高宗赵构本人晚年也当了太上皇。他没有亲生儿子,立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赵昚为太子。由于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之后由亲弟赵光义即位,开国二百余年,赵匡胤嫡系子孙一直没有人做过皇帝,为此朝野中常常有各种议论。尤其是金兵压境、局势危急之时,满朝文武大臣越来越倾向于尽快让太祖后裔担负护国重任,坐了三十五年皇位的赵构在各方压力下,不得已宣布禅位于太子赵昚,是为宋孝宗。宋孝宗做了二十七年皇帝后,在内忧外患中将位传于赵惇,是为宋光宗,宋孝宗自己也做起了太上皇。
  宋光宗赵惇惧内,皇后李氏妒悍跋扈,宋光宗因得心病不能履职,当时政事多决于李后。宋孝宗病殁后,宋光宗因病竟不能为父执丧。于是,朝臣商议后,奏请太皇太后下诏,传位于太子赵扩,尊光宗为太上皇。宋光宗成为太上皇,纯粹是由于健康问题。
  大明立国以来,只出过一位太上皇,即明英宗朱祁镇。他的情况跟宋钦宗类似,均是因为做了外敌俘虏,被新皇帝遥尊为太上皇。不得已,不情愿,不甘心,尽在不言中。但朱祁镇显然比宋钦宗幸运多了,宋钦宗最终客死他乡,而他至少等到了归国还家的机会。
  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初二,也先为英宗朱祁镇饯行,并亲自送至数十里外,下马解脱弓箭战具,作为献礼,然后洒泪而别。
  伯颜帖木儿一直送到野狐岭,携榼进酒,并挥泪道:“上皇去了,不知何日再行相见?”
  大哭了一场后,伯颜帖木儿又拉住朱祁镇亲信侍臣哈铭,悄悄告道:“我等敬事上皇,已经有一年,但愿太上皇还国,福寿康强。我主人如果有缓急,亦得遣人告诉,请转达太上皇,莫忘前情!”
  伯颜帖木儿是也先亲弟,素来称兄长为“那颜”,“主人”则是指蒙古名义上的可汗脱脱不花。伯颜帖木儿这一番话,藏有许多微妙的玄机伏笔,哈铭竟不知该如何回答。还是一旁的杨善机警,大声喊道:“上皇要启驾了!”
  此时,伯颜帖木儿已经预料到蒙古将会有重大事变发生,所以想用交情套住英宗朱祁镇,请他在关键时刻暗助自己兄弟,但事实是,当蒙古内讧再起的时候,朱祁镇连人身自由都没有,自然谈不上帮助也先和伯颜帖木儿了。
  双方依依惜别。朱祁镇又是伤感,又是高兴。走不到几里,后面马蹄声大作。朱祁镇以为是瓦剌后悔,派追兵追来,大惊失色。来人飞至,却是伯颜帖木儿刚刚猎得野兽,特地派人献给朱祁镇。朱祁镇百感交集,想到胞弟朱祁钰的寡情薄义,当即泪如雨下。
  英宗要回来了!有人喜,有人愁,喜的人多,愁的人也不少。明景帝朱祁钰自然就是这为数不少的人之一。首先要考虑的是明英宗回来后住在哪里的问题,一山不能容二虎,自然不能继续住在大内了。大宦官兴安正得新皇帝宠信,深知明景帝心思,提议效仿唐朝唐玄宗。
  唐朝安史之乱后,唐肃宗李亨即位,唐玄宗李隆基成为太上皇,回到长安后,居住在兴庆宫。李隆基未当皇帝前,与兄弟五人住在隆庆池北面,号称五王宅。后来李隆基当上了皇帝,其兄弟认识到自己继续住在皇上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是不合适的,就将他们的住所献出,建起了兴庆宫。兴庆宫在大明宫之南,因而被称作“南内”,同西内太极宫、东内大明宫并立为“三内”。兴庆宫建成后,李隆基正式迁到兴庆宫起居办公。为方便皇帝出行,沿兴庆宫东墙还专门修建了秘密通道,就是所谓的夹城复道。夹城从大明宫开始,沿长安城的东城垣到达兴庆宫,再由兴庆宫通向曲江芙蓉园。大诗人杜甫《秋兴》诗中有“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一句,说的就是这条夹城。
  明朝也有南内,位于太庙[17]以西,名崇质宫,位置与兴庆宫相仿,但规制不能与其相比。“崇质”二字,顾名思义,可知是以质朴为尚,因是粉墙黑瓦,民间称之为“黑瓦厂”。明景帝朱祁钰经过反复考虑,便决定将兄长安排在崇质宫。
  住处解决了,在迎接太上皇回朝的礼仪上,明景帝朱祁钰与大臣又产生了矛盾。礼部尚书胡濙拟定的流程是:胡濙主持仪礼,首先由锦衣卫具全副銮驾,迎候于居庸关外;入关至龙虎台,礼部陈奏仪节;文武百官迎于土城外;至德胜门外的团营教场,诸将迎接;但大驾不入德胜门而入东面的安定门;至东安门内、面南设座,景泰帝谒见,百官朝见;最后迎入南城大内。
  朱祁钰却认为仪礼过重,应该从简,派兴安传旨:“以一轿二马迎于居庸关外,到安定门后再换法驾。其他准如所奏。”
  之所以如此,自然是朱祁钰担心明英宗朱祁镇大张旗鼓地回京,倘若百姓夹道欢呼,百官倡议复位,诸将拥护,直接奉明英宗御午门之上的五凤楼,宣布复统大政,那就麻烦大了。
  群臣也明白朱祁钰的私心,但就事论事,奉迎太上皇的礼仪太薄了,不少大臣上书,据理力争。给事中刘福会合同僚,联名上奏。明景帝朱祁钰的批复是:“朕尊大兄为太上皇帝,尊礼无加矣;福等顾云太薄,其意何居?礼部其会官详察之。”含蓄指出刘福居心叵测,大有降罪的意思。
  礼部尚书胡濙联合吏部尚书王直等人面见朱祁钰,为刘福解释道:“诸臣实无他意,只不过请皇上加深亲亲之谊而已。”
  朱祁钰却回答说:“昨天收到太上皇的信,说奉迎之礼务必从简,朕怎能违背?”
  群臣面面相觑,再无话可答。到底有没有收到明英宗的手书,无人得知。
  这时候,有个京营千户龚遂荣又冒了出来。他不满明景帝以微薄礼仪迎接兄长,不顾人微言轻,愤然投书给内阁大学士高穀。龚遂荣在书中引经据典,大谈唐肃宗奉迎太上皇唐玄宗的故事,想以此来讽谏明景帝。
  至德二年(757年)九月,唐肃宗收复长安后,立即派遣太子太师韦见素到成都奉迎太上皇唐玄宗。十二月,唐玄宗抵达凤翔,唐肃宗发精骑三千人迎驾;十天以后驾抵咸阳,唐肃宗备法驾迎于望贤宫,等唐玄宗御南楼时,唐肃宗在楼下脱卸黄袍,换着紫袍,表示不居皇位,仍在东宫,然后拜叩于楼下。唐玄宗下楼,父子相见,呜咽不胜。唐玄宗索取黄袍,亲自为唐肃宗穿上,唐肃宗磕头固辞。唐玄宗道:“天数人心,都归于你了。能让我安享余年,就是你的孝了。”唐肃宗不得已而接受。
  其时,父老群集欢呼,唐肃宗下令撤除警卫,许百姓入禁地,谒见唐玄宗。在望贤宫,唐玄宗不肯居正殿,唐肃宗固请,亲自扶登。进食时,每一样都由唐肃宗亲尝以后,方始进奉唐玄宗。
  第二天,由望贤宫出发,唐肃宗牵马奉上皇,亲扶上鞍后,执缰控马。唐玄宗吩咐“不可如此”,唐肃宗才乘马前导,却不敢行在大路正中。唐玄宗非常感动,向左右说道:“我为天子五十年,未足为贵;今天为天子之父,才真是贵了。”
  到得长安,自开远门入大明宫,御会元殿慰抚百官;然后拜谒太庙,恸哭久之,方入居大明宫。唐肃宗上表避位,唐玄宗不许,三辞三请,皇位始定。
  内阁大学士高穀将龚遂荣书信藏在衣袖中,带入朝中遍示群臣,与吏部尚书王直等人商议对策。礼部尚书胡濙提议直接将此书上呈景帝。都御史王文却认为上意已定,即便递上龚遂荣的书奏,也没有任何用处。而且这封书大有挑拨太上皇和景帝手足感情的嫌疑,搞不好皇帝还要降罪。大学士高穀听到王文“挑拨感情”的话后,立时显得颇为犹豫。
  此事被给事中叶盛知道后,大为不平。他赞成礼部尚书胡濙的主张,认为应该将书上交景帝。叶盛当时有个外号叫“叶少保”。每当朝议时,他总是第一个发言,当时只有于谦于少保在群臣中具此威望。叶盛如此争先恐后,有人不高兴地讥讽说:“莫非他也是少保?”
  叶盛便因此得了个“叶少保”的外号,他敢于任事、直言无忌的性格由此可见一斑。以叶盛的个性,知道龚遂荣投书一事后,当然要上书向景帝上陈这件事。
  另一名给事中林聪也不满高穀、胡濙、王直三人态度软弱,竟然被王文一言恐吓,紧跟着叶盛上书,弹劾高穀、胡濙、王直三人“皆股肱大臣,有闻必告,不宜偶语窃议”,要求皇帝降旨切责。
  这样一来,事情就彻底闹大了,想瞒都瞒不住了。景帝朱祁钰特地派人来索要龚遂荣的上书,看后大怒道:“龚遂荣何人,敢议朝廷得失!”立即下令逮捕龚遂荣,下狱坐罪。于是,群臣再无人敢多说迎接太上皇礼仪之事。
  之后,朱祁钰派太常少卿许彬到宣府,翰林院侍读商辂率一轿二马到居庸关迎太上皇回京。
  许彬字道中,宁阳[18]人。自小勤奋好学,被称为“学痴”,与当地才子王贤齐名。永乐十三年(1415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正统末,累迁太常少卿,兼翰林待诏,提督四夷馆。他被景帝朱祁钰选中,并不是他有什么特别之处,而正是因为他平庸无奇。
  商辂字弘载,淳安[19]人。举乡试第一。正统十年(1445年)会试、殿试皆第一,即所谓的“连中三元”。终明一世,三元都是第一的人,只有商辂一人[20]。即便是在整个中国科举史上,三元第一也是极为罕见的现象。其人仪表美好魁伟,英宗皇帝很喜欢他,曾亲自选拔为展书官。
  许彬一行在宣府见到了英宗朱祁镇。一番礼节后,许彬按照英宗的授意,写了几篇文章,其中包括罪己诏和祭文。祭文是为了祭奠土木堡阵亡的官军,写得悲壮苍凉,颇有气势。最关键的是,许彬揣度英宗的心思,在文中隐有为王振开脱之意。虽然王振已成为千夫所指的“国贼”,但英宗对王振的复杂感情,决非一言一语所能说清。许彬巧妙地迎合了上意,因此文极得朱祁镇欢心。
  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十五日,又是一个中秋节,当了整整一年俘虏的英宗朱祁镇到达北京,一轿二马悄然进入安定门。路人漠然注视,不知轿内坐的竟是北狩一年的太上皇。
  朱祁镇在安定门换上“法驾”,由安定门到东安门。百官于东安门外迎接,景帝朱祁钰于东安门下辇迎接,朱祁镇下轿答礼。兄弟二人嘘寒问暖,彼此谦让了一番。经过了这一形式上的礼节,朱祁镇“驾入南宫”,正式开始了太上皇的生活。
  刚开始,朱祁镇尚能为终于平安归来而庆幸。当他看到才二十岁出头的钱皇后为他哭瞎了一只眼睛、瘸了一条腿时,感动万分。但一家人团聚的喜悦很快就被政治上的失意冲淡了,朱祁镇发现他这个太上皇与囚徒无异,被禁锢在南内,不得出入,完全失去了行动自由。
  在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君主被少数民族政权俘去,又无条件地被释放回来,这还是第一次,堪称明朝外交史上的一大胜利,也是在兵部尚书于谦领导下,明朝军民坚持抗战的结果。也先送还英宗后,恢复了与明朝的互市贸易,依旧例派遣贡使。
  而对于迎回英宗的大功臣杨善,在论功行赏的问题上,明廷中大起争议。当时举朝上下都认为杨善所建是不世奇功,应该封爵,赐丹书铁券,享受一个臣子所能得到的最高荣耀。但景帝朱祁钰只命杨善以礼部左侍郎迁左都御史,仍掌鸿胪寺事;校尉袁彬授为锦衣卫试用百户;哈铭亦授为锦衣卫试用百户,着改名为杨铭。
  如此薄待功臣,私心昭然若揭。显然,新皇帝并不希望兄长回来,所以,出力营救兄长回来的人自然也不是什么功臣。
  满朝文武都为杨善和袁彬不平。袁彬与英宗关系亲密,事先已经入宫拜见英宗及孙太后,得了英宗亲信宦官金英的嘱咐和提醒,心中早有准备,所以也不以为意,没有表现出任何惊讶。
  而为迎回英宗已赔上全部家当的杨善则有更进一步的看法,他认为越是赏薄,越是显得英宗为景帝所忌,越显得他这件大功的盖世之奇。他没有冒昧地改去巴结景帝,而是打算坐等时机,只要等到太子朱见深即位,英宗便成了皇帝的父亲,自然能够重见天日。到那时候,杨家的富贵自然滚滚而来。
  可惜事与愿违,杨善看到了远处,却看不到更高处。明景帝在迎接英宗回朝一事上取得重大胜利后,已领悟到臣民不过是皇权下的蝼蚁,匍匐活命,仰望求生,对天子有本能的畏惧,卑贱得不足一提。他既是高高在上的皇帝,只要他想做的事,没有做不成的。于是,废英宗之子、立己子为太子,便成了迫在眉睫之事。
  景泰二年(1451年)七月,明景帝朱祁钰宠爱的妃子杭妃生下一个儿子,取名朱见济。此时英宗朱祁镇虽然被软禁在南宫,不能踏出宫门一步,形若囚徒,但名义上的太子依旧是英宗的儿子朱见深,朱祁钰对此自然不甘心。从儿子朱见济落地的时候开始,他便处心积虑地开始了易立太子的计划。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临死前,在遗训中规定了大明皇位继承制度:即嫡长继承制,太子立嫡,无嫡立长。在皇帝无子的情况下,可以兄终弟及。
  皇位嫡长子继承制源于西周时期周公创制,是周公“制礼作乐”的重要内容。它是在君主多妻制的情况下,根据母亲身份的贵贱尊卑将王子区分为嫡子和庶子,以确立王位继承人的资格,并依照先嫡后庶、先长后幼的顺序,把王位继承人的资格限制、压缩在一个人的范围之内,来保证国家最高权力在一家一姓内部和平过渡。
  嫡长子继承制的产生在当时有深刻的历史背景。直接的原因是基于商代的教训。商代的王位继承制度以“兄终弟及”为主,但传弟及尽之后,下面的嗣立者应该是兄之子,还是弟之子呢?理论上应该传位于兄之子,但往往不是如此,弟都希望能传给自己的儿子。因此,“兄终弟及”制度在执行中具有很大的含糊性和不确定性。商朝自中丁以后。“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就与“兄终弟及”制度所造成的紊乱有很大关系。相反,“自康丁以下,四世传子,王室比较安定”。以周公为代表的西周统治者看到了两种继承法的不同治乱后果,为了矫正商朝“兄终弟及”继承制度混乱的弊端,正式创立了嫡长制的继承制度。
  嫡长制确立后,为后代王朝所继承,延续为“百王不易之制”。秦汉以后,除了秦朝因短命而亡没有来得及立太子、清朝采取秘密建储制度外,绝大多数王朝都将嫡长制奉为“万世上法”。
  但嫡长制在执行过程中既有不可克服的困难,也有人为干扰的因素。
  首先谈不可克服的困难。历史上许多皇后往往没有儿子,或者儿子患病早夭,这样,“立嫡”的首要条件得不到保证。举例来说,秦汉两朝共有二十八个皇帝,嫡出者仅三人,东汉皇帝竟无一人嫡出。宋代十八个皇帝中,仅三人嫡出。如此可见,嫡子继位在历代皇帝中的比例很小。这样,在不能立嫡的情况下,只能退而求其次,采取推长而立的原则,即在庶出的皇子中选择年纪最大的作为继承人。
  其次是人为干扰的因素。皇帝的喜好往往是嫡长制能否实行的重要因素。皇后嫡子即便被立为太子,当皇后年老色衰失宠后,不仅动摇皇后地位,势必连带危及太子地位。比如东汉光武帝刘秀由皇后郭氏而移宠阴丽华,郭氏之子太子刘强只有惶恐让位于阴氏之子刘庄,即后来的汉明帝。唐玄宗王皇后无子,宠妃赵丽妃所生长子李瑛被立为太子。后来,唐玄宗宠爱武惠妃,又想废除太子李瑛,立武惠妃之子为太子,李瑛太子位因而不保。这都是历史上著名的事例。
  历史上还常常有各种权贵势力干预其中,如干政的宦官、外戚后妃集团等,常常出于各自的利益干扰嫡长制的实行。唐朝后期,宦官不仅把持朝政,而且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对皇帝废立生杀,自然更谈不上严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了。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继承并严格遵守了嫡长制。他最早立马皇后所生嫡长子朱标为太子,并延请名儒宋濂等人为太子之师,希望能将朱标培养成为一代明主。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四月,年仅三十八岁的皇太子朱标英年早逝,史称“懿文太子”。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伤心之余,不得不重新考虑皇位的继承问题。他曾想到了皇四子朱棣,因为朱棣性英武,许多地方都与他自己非常相似。但在朝议论的时候,翰林学士刘三吾提出了反对意见:“如立皇四子燕王,那么皇二子秦王、皇三子晋王将立于何地?”
  刘三吾的理由依旧就是嫡长子制,因为这三个儿子都是嫡出,按照嫡长子原则,应该立皇二子秦王,无论如何都轮不到燕王朱棣。朱元璋觉得有理,不应该乱了礼法,然而,他并不喜欢秦王,于是选立太子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允炆是朱标的第二个儿子,他本来还有个哥哥朱雄英,但很早就死去了。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因为嫡长孙的身份被立为皇太孙。
  立储的事情就这样解决了。但后来又起了变化,皇二子秦王和皇三子晋王先后病死,这样,皇四子燕王朱棣就成了嫡长子。朱元璋偏爱燕王朱棣,有心想改立朱棣为太子。但群臣纷纷反对,理由是:“皇孙世嫡,富于春秋,正位储极,四海系心。”
  此时,朱元璋已经是一个年过古稀的老头,年老力衰,已经没有很多精力,见群臣反对,就此作罢。不料他所喜爱的皇四子朱棣后来还是发动了靖难之役,从侄儿朱允炆手中夺走了皇位。
  但朱棣的皇位是夺来的,在皇位继承的合法性上大打折扣,即使当上了皇帝,仍被传统士大夫视为篡位,于是他大挥屠刀,以极其暴虐的手段屠戮建文旧臣,以堵住众人非议的悠悠之口。他后来连年对蒙古用兵,也是希望得到传国玉玺,表明自己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
  为了加强正统继位形象,朱棣还大兴土木,修建了大报恩寺和武当山宫观。大报恩寺名义上为纪念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借以让人知道,朱棣是明太祖和马皇后的嫡子,是皇位的正统继承人。对于实行嫡长子皇位继承制的明朝来说,这关系到嫡庶问题,进而关系到帝位的合法性问题。而修建武当山宫观则是朱棣假托天命,宣扬自己得了真武帝君的庇佑。武当金殿中供奉着真武帝君的鎏金铜像,披发跣足,形象逼真,据传是按朱棣的相貌和体态铸造。
  朱棣夺取皇位后,立太子一事便提上日程,他亦陷入烦恼。按理来说,朱高炽是嫡长子,以前又是燕王世子,是理所当然的太子人选。但朱棣在这件事上表现出相当的犹豫,他不喜欢朱高炽,更偏爱作战勇猛的第二子朱高煦。朱高煦对兄长的地位也一直虎视眈眈。朱棣却没有违背祖制的勇气,朱高炽最终还是以长子身份被立为太子,由此亦可见嫡长制作为“万世上法”的巨大威慑力。
  朱高炽即位为仁宗后,立嫡长子朱瞻基为皇太子。朱瞻基即位为宣宗后,朱祁镇因为是长子,被立为皇太子。朱祁镇开始还只是庶子的身份,后来母亲孙贵妃被立为皇后,也因而成为嫡长子。而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俘虏后,异母弟朱祁钰登位为景帝,但他既非嫡子,亦非长子,由此成为明朝历史上第一个以庶子身份即位的皇帝[21]。
  明景帝初即帝位时,只是为了形势和国家的需要,但如果朱祁钰改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那将是公然对祖宗制度的破坏。因而,朱祁钰一开始也不敢公开表露,先是将自己的意思告诉发妻皇后汪氏。汪氏是北京本地人氏,其父是中城兵马司指挥汪英,正统十年(1445年)八月册封为郕王妃。景帝登基后,册立汪氏为皇后。汪皇后无子,只生有二女。
  出乎意料的是,汪皇后对丈夫的提议持反对意见,她认为如果朱祁钰这样做,会让天下人笑话。朱祁钰不以为然地说:“父死子继,天经地义,谁会笑话。”
  汪皇后反问道:“兄未终而弟及,又是什么天经地义?”
  朱祁钰大怒,当即拿起桌子上的茶杯向汪皇后砸去。汪皇后倒是闪开了,但帝后不和的矛盾由此悄悄在宫中流传。这其中,最高兴的人当然要数生下儿子的杭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