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节
作者:吴蔚      更新:2023-04-18 04:22      字数:6145
  红脸汉子忙道:“我知道蒋琼琼,她以前曾是丽春院头牌红妓,长得一朵花儿似的,我有个富豪朋友还摸过她。”
  白脸汉子笑道:“如此,你那位朋友岂不是与皇帝共摸过同一个女人?”
  红脸汉子道:“是这个理。不过算起来,那蒋琼琼年纪不小了,至少有三十好几了。当今皇帝还要比她年轻许多,不知如何会看上她。”
  白脸男子笑道:“也许皇帝偏偏喜欢那种半老徐娘呢。”
  他三人暗中议论宫廷大事,虽只是取乐,却也怕朝中耳目听到后招惹祸事,声音甚是细微。朱骥却是习武之人,耳聪目明,闻言立欲起身,却被仝寅及时按住了手,不禁一怔。
  仝寅摇头道:“坊间闲言碎语,当不得真。朱指挥虽是锦衣卫官员,可也别失了身份。”
  朱骥未及回答,忽听到有人招呼自己,回头一看,却是锦衣卫指挥卢忠。卢忠原先在兵部当差,父亲曾是郕王府管事,算是明景帝朱祁钰私人,因为这一层的关系,朱祁钰将卢忠安插进锦衣卫做了长官。
  朱骥不大喜欢卢忠,但对方毕竟是自己上司,忙起身见礼。
  那黑脸汉子等三人看到卢忠穿着一身锦衣卫的飞鱼服,料想朱骥也必是锦衣卫,他适才坐在邻座,也不知听到了多少对话,吓得魂飞魄散,想也不敢多想,忙不迭地起身走了。
  卢忠笑道:“这儿不是官署,朱指挥不必多礼,我也是来赴朋友私宴。”
  原来卢忠与司礼监太监王瑶交好,今日凑巧是王瑶义父老太监阮浪生日。那阮浪在永乐朝便已净身入宫,是目下紫禁城中资格最老的太监,皇宫许多后进宦官都是他的义子或是门下弟子,王瑶也是其中之一。阮浪最爱金桂楼的菜式,王瑶便与另一名出自阮氏门下的大太监曹吉祥一道在金桂楼定了一桌豪华酒席,要为义父贺寿。
  朱骥忙道:“我也是为朋友贺喜而来。”
  卢忠瞟了仝寅一眼,问道:“朱指挥的朋友该不会就是他吧?”
  朱骥道:“不是,我朋友在楼上包厅。这位是……”
  正好司礼监太监王瑶率一众人护着阮浪进来,卢忠便甩下朱骥,自去招呼寒暄。朱骥只好回来坐下。仝寅忽开口道:“我朋友到了。”
  朱骥道:“既是如此,我便不打扰仝先生与朋友会面。”
  起身时,一名青衣女子施施然走了过来,正是李惜儿。她已长成一名灵秀少女,虽不施粉黛,素面朝天,依然难掩丽色。人也变得成熟了许多,大大方方地招呼道:“朱指挥。”
  朱骥道:“惜儿,好久不见,你又长高了一截。”又问道:“你来找我有事吗?”
  李惜儿摇头道:“我是来找仝先生的。”
  朱骥一怔,不及多问,便见到丘濬引着众人走进堂来,忙道:“我朋友到了,得空再去教坊司找你。”
  仝寅叫道:“朱指挥,你我今日因‘同等’而相识,可谓有缘。我赠你一句话,你今日只是为庆贺朋友金榜题名而来,切莫多管闲事。”
  朱骥不解其意,也不便回应,只朝李惜儿点了点头,便转身去迎朋友。
  丘濬见到朱骥,招呼了一声,笑道:“我是主人,反倒迟了。”
  朱骥问道:“珊瑚呢?”丘濬道:“她和珠娘在后面。”
  朱骥走出几步,再度回过头去,却见李惜儿与仝寅正窃窃密语,似是交谈甚欢,疑心李惜儿要找仝寅占卜,可又不便多问,只好先跟随丘濬等人上楼。
  虽然是喜宴,丘濬却不想大张声势,只邀请了少数几个朋友。除了吴瑾、吴珊瑚兄妹、朱骥和蒯玉珠外,国子监同窗只邀请了林鹗、杨集二人。
  林鹗已于景泰二年(1451年)中进士,目下官任监察御史,因铁面无私而大名鼎鼎,号称“举以总三法司奏按”。杨集则与丘濬同榜中进士,昔日同学,又成同年,喜上加喜。
  监察御史钟同及礼部郎中章纶也在受邀之列,二人均是林鹗同僚,因此而与丘濬结为好友。
  当然也不是没有遗憾,丘濬同乡好友邢宥正以御史身份巡按辽东,人不在北京,无法参加今日的宴会[3]。
  另外还有一位贵客——衍圣公弟子源西河。现任第五十八代衍圣公孔彦缙自永乐八年(1410年)便袭封衍圣公,而今年事已高,独生爱子孔承庆又已病逝,长孙孔宏绪才只有几岁,便命最得意的弟子源西河长驻京师衍圣公府,专事应付处理朝廷事务。
  衍圣公府比邻国丈孙忠府邸,源西河没事的时候,常常去找孙国丈饮酒聊天。而土木堡之变后,孙忠亦经历着巨大的失意。尤其外孙朱祁镇成了太上皇、曾外孙朱见深不再是太子后,常有校尉上门滋事,设法盘剥孙府财物。源西河每每见到,均挺身而出,厉声呵斥对方。他是衍圣公在京师的代表,连皇帝都礼让三分,校尉也不得不就此退去。孙忠很是感慨,时常戏称自己是落魄的太上国丈。
  丘濬在国子监就读多年,这次能高中进士,最感激前后两位国子监祭酒——李时勉和萧镃。尤其是李时勉,在被大宦官王振戴枷示众后,便主动辞官回乡,然依旧不忘写信勉励昔日学生。其人已在土木堡之变后不久因伤痛国事而过世,丘濬追忆其音容笑貌,时常感怀涕泣。他也格外感激当年仗义营救恩师的国丈孙忠,时常上门拜访探视,如此倒与源西河相熟起来,结为了好友。而今孙忠病重,不能亲身来金桂楼向丘濬道贺,源西河便身兼两种身份出席,同时代表他自己和孙忠,还携带了两份礼物。
  吴珊瑚兄长吴瑾已袭封恭顺侯。他提前到了金桂楼,早已安排妥当。只出了一点儿小意外,丘濬定的包厅刚好在司礼监太监王瑶隔壁,吴瑾因小事跟王瑶手下争了几句,但王瑶到后,认出了吴瑾,另一名大宦官京营监军曹吉祥又与吴瑾同在京营为官,算是同僚,双方各让一步,也就算了。
  丘濬见宾客差不多已经到齐,便请诸人就座。杨集笑道:“不等新娘子了吗?”丘濬道:“珊瑚说了,让我们先开席,不必等她和珠娘。”
  话音刚落,便听到门前有人哈哈笑道:“可算是赶上了。”却是杨埙到了。
  朱骥登时大喜,忙上前握住好友双手,问道:“杨兄何时从苏州回来的?”
  杨埙笑道:“刚刚。我听说丘兄金榜题名,今日在金桂楼摆宴庆贺,便不请自来了。”
  丘濬忙道:“杨匠官大驾光临,正求之不得。今日珊瑚还念叨过,说要是杨匠官和苏娘都在京师就好了。”
  杨埙道:“珊瑚娘子和苏台交情好,互相念叨是正常的。但珊瑚娘子念叨我,一定是想请我给她新房刷漆吧?”
  众人见他说得风趣,均笑了起来。
  朱骥问道:“苏娘可还好?”杨埙笑道:“她很好,刚刚又生了个大胖小子。”
  众人闻言,忙齐声道贺。
  源西河笑道:“既是如此,杨匠官膝下已有一子一女,儿女双全,还舍得离开娇妻爱儿吗?”
  杨埙摇头道:“没办法,谁叫我是匠户呢?朝廷连下了两道诏书,命我必须尽快赶回京师,不然以抗旨论处。”
  吴瑾道:“朝廷急召杨匠官回朝,应该是为修缮太庙一事。”
  杨埙笑道:“公事回头再说,喝酒要紧。”
  林鹗笑道:“杨匠官,你脸上多了这道伤疤,非但不难看,还平添了几分英武之气。”
  杨埙笑道:“多谢林御史褒奖,我妻子苏台也这么说。我在苏州跟人口角,旁人一见我脸上刀疤,便立即吓得退让三分。每每与人争执获胜,我便格外感谢当年那坏人朱公子在我脸上来了这么一刀。”
  众人闻言,无不哈哈大笑。丘濬请杨埙入席坐下,便命开席。
  金桂楼之所以声名在外,主要是菜式精致,都做成了花样。菜名也取得风雅吉利,比如“花好月圆”“大展宏图”之类,是以格外为士人所喜。众人知道吴珊瑚是蒙古女子,不拘礼法,也不等她,先自开席畅饮。
  酒过三巡,不免又议及时势来。众人因朱骥在锦衣卫任职,不便提及目下京城热议的复储一事,只谈瓦剌新可汗,即前瓦剌太师也先。
  此前瓦剌内部三大首领太师也先、可汗脱脱不花、阿剌知院纷争不断,尤以也先与脱脱不花矛盾最为激烈——
  脱脱不花是元室嫡裔,蒙古名义上的可汗,但自也先父亲脱懽起,蒙古大权就落到了瓦剌太师手里。脱脱不花不甘心徒居虚名之位,想真正复兴其蒙古宗主的地位,自进攻北京失利后,便单独向明朝派遣贡使,想取得明廷支持,至少是名义上的认可。明廷亦想利用脱脱不花来削弱也先的势力,对脱脱不花所派遣的使臣,宴劳赐赏要远远优厚于也先的使臣,故意厚此薄彼,使之互生猜忌。果然,也先和脱脱不花的矛盾越来越深。
  瓦剌三大首领中,也先因得专权,兵力最强。脱脱不花虽名为可汗,兵力较少,阿剌知院兵力更少。三大首领外亲内疏,联兵南侵时,利多归也先,有害则均受,因而矛盾重重。
  当时脱脱不花所立太子非正妻之子,而其正妻是也先之姊。为了自身利益,也先希望脱脱不花改立姊姊的儿子做太子,为此特意邀请脱脱不花及诸部落首领在明安哈剌举行会盟,商议蒙古太子的问题。脱脱不花因为势力不及也先,也不敢公然得罪对方,遂应邀前来。
  就在这次会盟上,早有安排的也先忽然率军攻打脱脱不花。脱脱不花没有任何准备,一败涂地,只率领部属十余人逃往兀良哈部,想去依靠沙不丹。沙不丹曾是脱脱不花的岳父,女儿曾嫁脱脱不花,但却被脱脱不花遗弃。沙不丹本来为女儿之事恼恨脱脱不花,加上畏惧也先的势力,非但没有收留脱脱不花,还杀死了他,将其首级砍下,献给也先。
  脱脱不花一死,也先乘胜威胁诸部,东及建州、兀良哈,西及赤斤蒙古、哈密诸卫,一时又恢复了昔日威风。
  此时蒙古已无可汗,也先便干脆自立为可汗,年号添元,以示继承元朝之大统。并于不久前派遣使者到明朝来朝聘,文书上称“大元田盛[4]可汗”。书称:“往者元朝受天命成为夷夏之主,今我已得其位,拥有国土和人民,并得传国玉玺,敬请遣使修好。”
  此传国玉玺即为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父子穷兵黩武、费尽心机想得到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之玉玺。明廷见事已至此,不得不优礼厚币答报,回书上称“瓦剌可汗”,等于正式承认了也先的可汗地位。
  杨埙久在江南,少闻北方之事,听说也先最近称汗,很是惊讶,道:“听说只有黄金家族成员才能当可汗,也先不是因没有资格,之前才立脱脱不花为可汗的吗?虽然不是他亲手杀人,脱脱不花却也是因为他而死,蒙古部众如何还能服他?”
  吴瑾是蒙古人,熟知蒙古习俗,道:“也先只是暂且以武力压服蒙古诸部,并没有真正赢得人心。他这可汗之位,怕是坐不长久。”
  丘濬道:“这也先也是太贪慕虚名,其实他只要立脱脱不花与其姊之子为可汗,便名正言顺,而他自己还能继续掌握大权。”
  钟同摇头道:“这可不是虚名,这关系到留名青史的问题。唐代武则天自高宗时代起便已经完全掌握了朝政大权,最终还不是要自己过一回皇帝瘾,不惜以妇人之身篡位登基?”
  杨集道:“既然也先不能服众,日后瓦剌内部矛盾更重,对我大明而言,倒是一件好事。”
  正闭门议事,门扇忽被撞开,众人先是吓了一跳,待看清来人,这才舒了一口气。
  进来的却是今日主角之一吴珊瑚,她明显精心修饰打扮过,但脸上妆容却因为汗水涔涔而弄得花了。
  朱骥首先站起来问道:“出了什么事?”吴珊瑚急道:“玉珠……玉珠出了事。”
  众人一愣,忽听到外面有人喊道:“强盗,有强盗!”
  朱骥反应最快,先冲出门去,却见两名大汉正拖着那老太监阮浪往楼梯口行去,呼救声正是自阮浪口中发出。
  朱骥喝道:“什么人?还不快些放手!”
  他未带兵器,直冲过去,一记勾拳,击在左边大汉下颚上。那大汉吃痛,手上劲松,朱骥便趁机将阮浪夺了过来。
  那大汉恼羞成怒,还要再上前与朱骥搏斗,却被同伴及时拉住,说了一句什么。大汉转头见众人皆闻声从包间出来——锦衣卫指挥卢忠穿着飞鱼服、佩带绣春刀,一看便是锦衣卫——不由心下发怵,便与同伴掉头往楼下逃去。
  卢忠已喝得半醉不醉,一边做出拔刀的架势,一边问道:“出了什么事?”
  朱骥道:“卢指挥,你照顾阮公公,我去追强盗。”
  阮浪却一把扯住衣袖,道:“不要追。”见朱骥面露惊异之色,又解释道:“穷寇莫追。”
  吴瑾过来急告道:“珊瑚说玉珠在前面街道口被人捉走了。”
  朱骥便不再理会阮浪之事,欲先去追查蒯玉珠下落,脚下刚动,便觉得踩到了什么硬物,拾起来一看,却是一柄金刀,雕镂精细,一望就不是凡品。
  阮浪忙道:“这是我的。一定是刚才强盗捉住我时,我不小心从身上掉下来的。”
  朱骥正要将金刀还给对方,司礼太监王瑶却好奇道:“义父什么时候有这样一柄漂亮的刀?我怎么从来没见过?”
  朱骥沉吟道:“这不是普通金刀……”又觉得要阮浪这样资格极老的太监当众证明他是金刀之主,实在有些失礼,便住口不说。
  阮浪已明朱氏言外之意,只得实话告道:“这是太上皇赏赐我的生日礼物。”
  朱骥这才会意,忙将金刀还给阮浪,与吴瑾一道下楼去寻蒯玉珠。正好在楼前遇到内兄于康,忙道:“阿兄,你来得晚了。”
  于康已娶蒯玉珠为妻,道:“我跟玉珠约好酉时在金桂楼会面,不算晚呀。”
  朱骥道:“玉珠出了事。”他也不明究竟,只简短告道:“阿兄先上楼去,问清楚珊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我和吴大哥赶去前面看看,事情刚发生不久,也许能追到歹人。”
  忽听到有人道:“仝先生告诫过,切莫要多管闲事,难道朱指挥忘了吗?”
  却是李惜儿扶着仝寅站在身后。她一身布衣,婀娜俏丽,仿若原野上盛开的野花,烂漫而明亮。
  朱骥顾不上理睬,与吴瑾先赶来街道口,向路边小贩打听。小贩忙告道:“适才真有一伙人在对面树下拦住两名女子,将其中一人抢走了,不晓得出了什么事。”
  朱骥问了方向,一路追来。再沿路打听时,却没有了消息。料想那些歹人制伏或是迷晕了蒯玉珠,将她藏在马车中或是用其他方式带走,由此掩盖了踪迹。一时无迹可寻,又见天色不早,只得先回来金桂楼。
  王瑶一行正要离去,阮浪特别向朱骥道了声谢,道:“今日全亏了朱指挥。”
  朱骥道:“这是我分内之事。”又问道:“阮公公可认得那两人?”阮浪连连摇头道:“不认得。”
  杨埙跟出来问道:“阮公公既不认得对方,金桂楼这么多人,他们为何独独盯上了您老人家?”
  阮浪道:“我适才起身去茅厕,出来时正好遇到那两人,不知道怎么就被他们盯上了。”
  王瑶忙道:“义父气派非凡,一望就知不是普通人,被歹人盯上也是正常。好在只是虚惊一场。”也不理睬朱骥,自率人护着阮浪去了。
  锦衣卫指挥卢忠醉得不轻,需要人从旁搀扶才能行走。他虽然认出了朱骥,却只是摆了摆手,大概是让他不要将醉酒一事说出去。
  朱骥忙重新进来包厅,询问事情经过。吴珊瑚气鼓鼓地道:“我已经说了好多遍了,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我和玉珠赶来金桂楼时,忽然有一伙人拦住了我们,问谁叫蒯玉珠,玉珠刚应了一声,就被他们捉住。我上前理会,也被对方抓住。领头的络腮胡子将我粗暴地推倒在地,便带着玉珠扬长去了。我跌得不轻,等起身时,那些人早不见了。我没有法子,只好赶来金桂楼报信。”
  朱骥道:“你可有看清那些人的脸?”
  吴珊瑚道:“别的人不一定记得,但那络腮胡子我记得一清二楚。”又向于康歉然道:“于大哥,实在抱歉,都是我不好,非要去换胭脂水粉,这才和玉珠落了后。不然我们跟濬哥哥他们一道来金桂楼,歹人就无机可乘了。”
  于康道:“这不怪你。歹人指名找玉珠,一定有所图谋,不过是凑巧赶上你二人落单罢了。”
  丘濬料想朱骥必定要立即展开行动,以及时营救蒯玉珠,忙向众人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