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节
作者:二兵科林      更新:2023-04-19 10:22      字数:6318
  果不其然,视野刚挤出树干,我就看到叶隙草丛间,有一队人影子悄悄往咱摸了过来。这还了得!不由分说,情绪紧绷的我,立即伸出冲锋枪,扣动了扳机。
  “腾腾腾!”
  “腾腾腾!”
  套着消音器的冲锋枪,发出并不刺耳的枪响。我稳按着扳机,打出了两个三连点射,止住了那队人的步伐。
  林隙间的越军士兵们应声倒下,不知道是否中弹。事实上,我之所以适用长短不一的点射打去,而不是一股脑的泼洒子弹,是因为我根本没想着要置他们于死地。冲锋枪的子弹是类似于手枪那种圆头子弹,除非打到头,否则不容易打死人。再加上树林里到处都是掩护物,猛泼子弹不一定有效果。
  更重要的原因是,冲锋枪的射速很快,非常耗子弹。而我们的弹药又不是很充足,根本没有能力和上前试探的越军士兵们胡乱消耗。
  两个长短点射过去,又是一阵听不明白的越南话响起。一队人的影子倒进了树丛之中,再也看不清晰。只听那边一阵簌响,我刚才的射击好像暴露了咱们的位置,追兵们也估摸了个准。刚还换下冲锋枪的弹匣,就听越军士兵那头“哒哒哒”的枪声响起,密集的子弹,也应声飞来。
  如倾盆雨一般的子弹,让我们只能躲在树干背后,无法侧头。这枪响的阵势,我一听便知道是掩护火力。掩护火力就是说,不求子弹的准头,只求用密集如雨的子弹,压得敌人抬不起头。
  其战术意图很明显,越南追兵们是想用极具优势的火力压制住我们,同时列队冲锋过来。一旦冲了过来,我们这寡少的六人,可就连对峙的机会都没有——围而歼之,必死无疑。
  不行,敌兵们要是压过来了,就意味着根本翻不了身了。横竖都是死,也就只能豁出去了。我紧咬牙关,压低身姿,插好弹匣,拉好枪栓,骂了一句娘,就准备从树干后,侧探出头。
  “不能让他们压过来!”蹲躲在树干后的黄班长,这时发出了命令。他率先甩身侧头,抬枪出树。扳机按下,顶着枪林弹雨的黄班长,朝追兵的方向打了几段长连点射。
  此时我也从树干侧出了头。定睛一看,果然那绿丛树隙之中,晃闪着好多人影。越军士兵们组起了冲锋队伍,一边开枪,一边迅速朝我们逼压过来。
  掩护火力带来的子弹,就在头顶,也在耳边,时不时也会嗖嗖的越过肩膀。若是在开阔的地带,如此密集的火力,我们必然会被压得死死的,哪里还抬得起头。得亏有“树林”这道天然防线,我们才能冒着枪林弹雨奋起反击。
  冲锋队伍和咱们一步步的逼近,这还得了!密集的枪响中,我冷静的出奇,抬枪瞄准,随意挑中几个影子,我就用点射打倒了几个追兵。
  经过层层枝叶、条条树干“过滤”之后,飞到我附近的子弹,并不剩下多少。所以,我才有迎头出击的机会。
  能感觉出,越军士兵们的掩护火力由左右两侧飞来,胡乱的打向队伍六人的环形防线。而冲锋的队伍,就处在掩护火力的中央,快步朝我们逼近。越南人个个很精,他们不会像日本鬼子那样,满口高呼万岁,人潮一般的冲来和你刺刀见红。
  冲锋逼压的队伍,分成了若干小股,左追右打,让我们忙不过来。我看到,刘思革面对的方向,也现出了敌情,但刘思革这老小子此时虽然体虚力弱,但他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坚韧。密集的枪火没让他低头避窜,老小子相当冷静的打空了一个弹匣,钉住了冲锋小队的步伐。
  接着,他又在艰难的动起颤抖无力的手臂,换匣入弹。
  邓鸿超这个稚嫩的知识分子,却也在这枪林弹雨中,做出了非同寻常的表现。我们几个侦察兵的武器都是配着消音器的,所以开枪的声音,在这枪火震天之中几乎听不明白。只有邓鸿超腰间别的是一把五四手枪,五四手枪没消音管,开枪的声音异常响耳。
  见追兵压过来,邓鸿超并没有被惊吓住。只见他掩在树干背后,打直了胳膊,不断用手里的五四“大红星”手枪,向敌兵们吐着火舌。
  这倒是让我悬紧了心——邓大学生是我们的保护对象,他的身份特殊,现在不应该是举枪还敌的角色,而是应该躲掩在树干后,抱头痛哭!他要是被子弹挂了彩,那咱们可都白忙活了!
  冲锋的队伍好似从四面八方而来,这边的影子趴下,那边的影子又站起来。紧急的情况,决定了我只能将注意力放在防线,无暇顾及这个珍宝一般的大学生。
  可是这个大学生,经过几十天的军事训练后,在这种危急关头,冷静的出奇。
  啪!啪!啪!一个弹匣打完了,邓鸿超立即屈回身子,他娴熟的按住松匣钮,持着手枪的手一个侧甩,顺势甩出了空掉的弹匣。接着,这个稚嫩的知识分子,又用相当快的速度,从裤腰带上的弹匣包里,扯出备用弹匣。
  弹匣插进手枪,背靠在树干上的邓鸿超,又是处变不惊的快拨空仓挂机,为手枪上好了膛。然后,他又低身出树,伸出手臂,向追兵的方向射去子弹。整个换弹过程,不过一两秒的时间。
  这让我无比惊愕,如此娴熟的动作,这么快的换弹速度,很多训练有素的士兵都无法达到,更何况是在如此惊险的环境中。印象里头,邓鸿超就在训练时打过一个弹匣的子弹。看来这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果然比普通人要上一个台阶!
  而他现在的冷静反应,必然是在经过巨大的恐慌后,求生的本能鞭驱着他的身体,激发出了他的“潜能”。
  但这惊愕只是一瞬间的事情,眼下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打退越军士兵的冲锋进攻!
  本就脆弱的防线,面对四处涌来的敌兵,多一份邓鸿超的力量并不是坏事。我的意思是,现在自己的性命本就难保,谁也没精力去顾及他。而黄班长和旗娃,则隔在树隙之外,我看不到他们的情况。
  敌我双方的子弹,在无辜的树林里头对撞着。在我们的猛烈反击之下,越南追兵的冲锋被我们阻在了原地,有死有伤。总的算起来,他们没能前进几步。这是好事,也是坏事,因为冲锋的敌兵们已经明晓了六人的位置,我们困苦无援,总有对峙不过的那一刻。
  而打退他们的进攻,并不如我想象中的那么难。逼压上前的越军士兵,畏畏缩缩,没敢放开了打,而是试探性的在进攻——他们好像不清楚咱们的兵力。
  这时,蹲躲在一旁的王军英忽然拉开衣领,他握出挂在胸前的光荣弹,用力一扯,将缠绕着光荣弹的红绳从脖子上挣断。我还没明白他这是要干啥时,王军英不由分说就拉开了光荣弹的引信,找准方向,往树枝叶隙中扔了出去。
  “转移位置!”他以副班长的名义,加上命令的口吻对我们吼道,“往右!”
  吼完,他就在弹雨之中,低着腰杆,带头朝着右侧冲了出去。之前我说过,在这种危急时刻,大家的脑袋基本都是空白的,都是凭借着身体本能在行事。听到发号施令,便会本能的去执行。
  于是乎,几人被王军英这一吼,立即放下枪,跟着他往右撤移。
  刚还和邓鸿超扶起起伤员刘思革,就听越南追兵的方向“轰”的一声响,气浪震得树摇地动——那是光荣弹爆炸了。
  光荣弹并不是什么特殊的手榴弹,其本身也就是82式卵形手雷合着一条红绳,挂在脖子上。所以,光荣弹除了意义特殊之外,和其他手榴弹没任何区别。我们这次任务,考虑到长途行军,除了旗娃身上背着几根爆破筒,除了脖子上挂的光荣弹,就再没有其他面伤型武器。
  所以王军英情急之下,才扯下光荣弹,甩向敌人。而光荣弹本身,是“誓死不做俘虏”的精神代表,更是危急关头和敌人拼命的行头。
  事实上,王军英的这个举动,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在丛林里,尤其是在目前这种密集的丛林里,扔出的手榴弹假使有那么一点点偏差,茂密的枝叶说不定就会让手榴弹拐弯,甚至反弹回来,炸损我方。
  都说艺高人胆大,王军英既然敢扔,说明他有扔出准头的信心。这一扔果然很准,因为爆炸声响在了越南士兵那一方。
  在手榴弹的爆炸声中,我们在贴着天坑的悬崖边,一路撤了十几米,却发现前方又是一道猛然断头的悬崖。看着脚下的峭壁嶙峋,看着万丈之下的奇异天坑,我忽然想起了年少时经常能听到的,一段改编自样板戏《海港》里的一段唱词儿:
  悬崖旁你快收缰,迷途上你莫乱闯!
  你仔细看, 你认真想,
  同志们向你伸出了双手,
  满怀着期望,
  是火热的心肠!
  正文 第五十二章 :办法
  撤了十几米,我们止步在另一侧的悬崖上,终于收住了缰。
  天坑上方的悬崖,并不是如河岸那样,顺水而形,光滑平整。我一个兵营里的“半罐水秀才”,脑袋里根本没有半点关于地质方面的知识,搞不清眼前的“天坑”这是如何形成的。但从那峭壁险壑我能猜到,这个大坑必然是从地面塌陷下去的。
  其复杂的地质运动我弄不明白,但陡然塌陷巨坑,在我们身前的地面,留下了凸凹无序、毫不规整的“悬崖线”。“悬崖线”急伸陡收,一会儿在天坑的上方凹进“港湾”,一会儿凸出“半岛”。
  再加上繁枝密叶的遮挡,我们根本看不清“悬崖线”的脉络。于是乎,这一撤之下,我们发现自己身处一个“半岛式”的崖头上——前面是追兵,左右以及背后,都他娘是无路可走的悬崖!
  悬崖旁倒是收住了缰,但“同志们的热心肠”,却得来一处新悬崖。
  我们来不及另寻他路,就又听树林里呜吼连天。一颗手榴弹未能掩护住六个人的短距离转移,眼尖的越南猴子们,立即从爆炸中回过神,他们如垂涎的豺狼,又逼追了过来。手榴弹不是原子弹,它的爆炸,没能像电影儿里的那样,将敌人们炸得漫天飞舞、全军覆没。
  至于说手榴弹让越军士兵伤亡了多少,我这辈子都无法知道。危机关头中留存下来的记忆总是模糊的,我不知道树林里的那些呜喊,有哪些是在痛叫,有哪些又是在指挥调集兵力。
  事实上,王军英当时也看不准分散的越军的具体位置,他不过是想借一声爆炸,让我们有喘息的机会、有撤离的时机。
  穿林而过的几粒子弹,让我们没得选择。放下浑身是血的刘思革,我们只好蹲伏在树干繁草后,再次找好了掩护位置。我本以为能从绝境之中逃离出来,于是再次面临绝境时,那颗求生的心,不再那么强烈,倒是凉了一半。
  “黄连,黄班长,这可咋整!我的子弹不多了!”旗娃直直的举着枪,话语却乱了神,“咱要接着跑路吗?”
  越军士兵的枪响断断续续,吼声时长时短。那飞嗖而来的子弹,在朝着我们的方向打,而前方那挤身入林的簌响,却四散而开。这响动背后的战术动作再明显不过:狡猾的越南追兵们,是在包围咱们——我最为恐惧的“被包饺子”,还是发生了。
  真的完了吗,急喘之中我咽下一口唾沫,眼睛直勾勾的盯着随时可能现出敌影儿的树林。侦察面罩有些缩窄视野,方才情况紧急,我还忘了头上罩着这玩意儿。面罩是用来隐蔽行踪的,现在自然没了用处。一把扯下,视野变宽不少,头上的热汗也不再闷捂。
  越军士兵的“饺子”一旦包好,被困在崖头的我们,恐怕是插翅难飞。区区六人,冲出步枪包围圈的概率,基本为零。
  许多年过去,我还能回忆起当时那股心境。那是一种彻彻底底的绝望,你明白情况已经到了最糟糕的时候,唯有期盼奇迹出现,才能挽回颓势。
  但那股强烈的绝望,压得你甚至想不出会有什么奇迹,能让你活下性命。心窝里头,也悄然多了一台天平秤,搁在一头的绝望越是沉重,另一头的求生欲望就抬得越高。甚至说,我脑袋里冒出了一个可耻的想法。这个想法虽然羞于出口,但的的确确是在我脑袋里浮现过。
  要不要投降做俘虏?我问着自己。
  “这还往哪里跑?”邓鸿超握着手枪,回头看了一眼几步之外的断崖峭壁。
  “那咋整,罚站等死吗!”旗娃吼着说,“要不然咱打出去,反正站这儿也是死!”
  “别吵!”王军英训斥了他一句。
  旗娃这一问,问住了黄班长。因为五个人都盯着他,等他下达命令。没有过实战经验的黄班长,哪里遇到过这等情况。他急得扯下了侦察面罩,一时间喉咙如被石头噎堵,讲不出半句话语。
  “打出去必死无疑。”邓鸿超蹲了下来。
  满头大汗的黄班长,左盯盯右看看,迟迟拿不出主意。
  慌得直吐气的旗娃,盯了黄班长一眼,便别过头,留意敌情。
  就在我思考着如何冲出包围圈,脱离无路可退的困境、逃出生天时,喘着粗气的黄班长,忽然快语急令:“绳子拿出来,下崖!”
  下崖?我惊看了他一眼。
  这时,敌兵们的影子又隐现在面前的树林里。阴魂一样的越军士兵,又朝咱们逼压了过来。大家在密集的枪响中一边迎头还击,一边在脑袋里处理着黄班长的命令。
  下什么崖?黄班长的意思难道说是,要咱们往身后的天坑索降?
  其实,我早就这样想过。但几眼看下天坑,不说毫无可能,但要稳妥妥的下到千尺万丈之下的天坑里,实在很难。那让人双腿发软的垂直高度可不是闹着玩的,如果安全措施没做好,就如我之前所说的那样,掉下去必定粉身碎骨。因为,危急的情况决定了我们没充足的时间去做好安全措施。
  再者,逼压过来的越军士兵,是咱们的敌人。他们不会列好队,傻呆呆的站在崖边,举手敬礼,眼睁睁的看着我们滑下悬崖。
  总之,我不觉得黄班长这道命令是可行之计。
  我还在怀疑这个决定的正确性时,蹲着的王军英,忽就一肩甩下背囊,迅速扯出里边儿的一捆绳子。接着,邓鸿超也紧随其后,从背囊里翻找出了绳子。之前已写过,考虑到任务需要,绳子在背囊里装了好几捆。每一捆的绳索长度都是固定的,具体有多少多少米,我记不清晰。
  “一捆不够,要两大捆绑一起。”黄班长扭头看了一眼身后的天坑,估算了一下那崖壁的高度。
  王军英在绳捆中理出绳头,胡乱飘飞的子弹中,他还是那副泰然置若的神情,脸庞上丝毫不见慌乱。王军英迅速绕串了一个绳结,连接好了两捆绳子。这是一种特殊绳结技巧,专用来连接两根绳头。
  接着,王军英爬伏在地,舞起绳子,开始在树桩上绕绳桩。
  “你,还有你,也找一捆出来!”黄班长对我和旗娃命令道。
  刘思革蹲坐在树干旁,腾腾腾的连开几枪,打退了逼靠而来的一队越军士兵。
  命令之下,也容不得我再去怀疑。牙关一紧,胸口猛沉,行,难得考虑那么多,下崖就下崖,比起负隅顽抗,待到弹尽粮绝,这至少也他娘的是一桩办法嘛!走一步看一步,也比一步不走要好。病急乱投医,也比不去看医生要好。
  因为,我们没有其他办法可以想。
  六神无主的旗娃,费了几次劲儿,才从肩头取下那一大包背囊。翻找绳子的动作还算迅速,我示意他将那捆绳子扔给了我。
  “其他人掩护!”黄班长吼着开了几枪。
  这时,王军英的绳桩差不多快要绕好了。我拿着两捆绳子,努力压制着双手的颤抖,串绕着绳结,将两捆绳子连接起来。
  越南追兵们的影子,此时又冒现在了我面前的树丛之中。一旁的刘思革,尽管失血已久,但反应力未落下半点儿。他端着的冲锋枪左打右射,让冒现而出的敌兵影子压了回去。
  “老刘,你可要看好了啊!”我绕着两捆绳子的绳头,“再坚持一阵!”
  弹匣打空,他迅速换好一个新的弹匣,用他那句口头禅缓缓回答了我:“没毛病,你安心。”
  缓声的语气,掩盖不住其中的虚弱。
  我转回注意力,想快些串绳连接。可绳结刚还完成了一半,就觉身前一阵气浪掀人,随之是震耳欲聋的爆炸声。
  越南追兵们不知是扔了手雷,还是打了榴弹炮。
  脑海一白,骤然掀起的气浪让我整个人差点儿腾飞了起来。如果这爆炸再近那么一点、再准那么一点,我这躯身子,估计要被掀下崖头,碎骨而亡。
  地动山摇之中,爆炸的巨响,让耳朵嗡嗡嗡的鸣个不停。爆炸产生的破片利器,如天女散花,欲要杀死周遭的一切生灵。幸好我们有树干枝叶的掩护,手榴弹在密林里的杀伤力有限,六个人只是被气浪掀了个仰身,受了点儿轻微的擦挂伤。
  但我知道,这声爆炸不是为了爆炸而爆炸,爆炸之后,极有可能是一阵冲锋逼压,这是很常见的打法。就跟咱们刚才利用爆炸掩护撤退一样。我放下绳头,将所有脏话在脑袋里过了一遍,然后立好“嗡嗡”响的脑袋,探头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