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节
作者:沉云香      更新:2023-04-20 21:57      字数:5291
  两人的语气里充满了震惊与钦佩,还有一丝难以察觉的怀疑。
  李文柏很敏锐地听出了他们的怀疑,他本来就不打算把这个工艺流程归为自己的名下,毕竟分量太重,不是他这么一个年轻人可以担得起的。
  于是便解释道:“这些工艺流程,是本官一年前在一个孤寡老纸匠那里听来的,老纸匠没多久便去世了。本官见如此工艺后继无人,觉得甚为可惜,便将当初所听所闻,凭着印象,记录在纸上。只是隔了一年了,其中难免有错漏之处,且当初那老纸匠也曾感叹此工艺尚有不足。故而,才将二位请来,将此工艺完善。正好本官,也要在交合县制造这新宣纸。”
  见李文柏如此说,两个纸匠这才抚须长叹,一边惋惜老纸匠的去世,一边脸上露出了“原来如此”的表情。显然这个解释,比起李文柏亲自创出这工艺的说法,要更容易接受得多。
  见两个纸匠没有怀疑,李文柏也暗自松了口气。
  他对改良宣纸的所有的印象,都已经记录在了图纸之上,也没有什么可以和两个纸匠探讨解释的。于是便直接将图纸交给了他们,任由他们琢磨。
  而他只有一个要求,那便是尽快将这套工艺流程的遗漏之处还有细节,都补上,然后尽快研究出一个可用于量产的改良宣纸制作新工艺。
  眼下一切都才刚开始,李文柏估摸着,即便给了工艺图纸、场地和银子,等到两个纸匠将最终量产改良宣纸的方案确定下来,怎么也得十天半月的。所以主要重心,还是放在了开凿端山和种植芦苇、龙须草的事情上。
  第二天一早,李二将这三日登记的雇佣名册,交了上来。
  “共有多少人报名?”李文柏问道。
  “回大人,大约三千余人。”李二回答道。
  “这么多?”这个结果让李文柏有些惊讶,他本以为一两千就差不多了。
  李二的脸上有些激动,显然也是被百姓们的热情震撼到了,笑道:“这还只是县城里以及周边乡村的百姓,若大人将报名期限再宽限几日,几个远的乡村百姓问询而至,人数只怕会更多。”
  “想不到人这么多。”
  除了震惊之外,李文柏的内心还是有一些担忧的。因为报名的人越多,就说明交合县原本没有收入、赋闲的百姓越多。
  无论在什么年代,都是有工作,才有饭吃。如此多的百姓没有工作,若县衙没有招工,只怕过不了几个月,交合县内,又要多出一批饿死在路边的灾民。
  想到这,李文柏那发展交合经济的决心,更加坚定了。施五倒了,曹严倒了,但交合县,依旧是那个贫困破败的县。
  李二也有些感慨,叹了口气,道:“毕竟整整一个隆冬,田地里没有收成,百姓们也没什么收入,如今咱们县衙招人,还给现钱,百姓们哪里还闲的住啊。”
  去年冬天交合县的雪下得特别的大,而且持续时间长达三个月。就算没有施五的存在,这连续三个月的大雪,也算是天灾了。虽说瑞雪兆丰年,但雪下的大了,也不知道会冻死多少饥寒交迫的百姓。尽管李文柏以工代赈,让受灾百姓们度过了这个严冬,但一开春,他们还是要挨饿。
  所以一听说县衙要招工,一个个便争先恐后,生怕报不上名。这都是饿怕了。
  “眼下三千人,先用着吧。等过阵子,还要再招的。”李文柏想了想,问道:“劳工们都到齐了吗?”
  “都到齐了,全部在西城门口候着。大人您看……”
  “你先派人领大家去草场,本官随后就到。”
  “是。大人。”李二点头领命,跟手下吩咐了几声,自己则是留在衙门等候李文柏。
  李文柏在等人。
  对于制造宣纸,他还知道一些大概的工艺流程,但是对于砚台的制造,他则是完全的门外汉,一窍不通。
  所以,早在前些天,他就让李成,派手下去附近州县,找几个懂砚台的、会制造砚台的行家来。
  笔墨纸砚是文房四宝,都是文人玩的东西。文人玩的东西,都是出了名的精细、讲究。没有专家行家在,哪怕李文柏坐拥端山,最后也与废石无异。
  “算算时间,也该来了吧。”李文柏喃喃道。
  果然,没过多久,李成的声音从衙门前面传来。
  不一会儿,便带来了四五个中年商人。
  “大人,这几位,都是从附近几个州县,请来的行家,一生浸淫在砚台上,无论是造砚,还是品砚,都不在话下。”李成有些兴奋的介绍着。
  “嗯,如此甚好。”李文柏满意地点点头,有这几人在,端砚从开采到制作成型,便都有了指导和监督。
  几个商人的脸上有些将信将疑,犹豫了一下,问道:“大人,小的们听说,大人发现了一座奇山,山里的石料是制作砚台的上好材料?”
  “不错。”
  “小人们斗胆问一句,不知……是什么料子?”
  “端石。”李文柏没有隐瞒。
  “端石?”几个商人皱了皱眉,彼此对视了一眼,都有些茫然。
  显然,他们都没听说过砚台还有用端石做料子的。
  但李文柏毕竟是县令,请他们到这里,他们也不敢多质疑什么,于是犹豫了一下,便拱手道:“那便请大人带小的们去看看那端石吧。”
  “本官正要此意,尔等便随本官来吧。”
  半个时辰后,几辆马车在草场上行驶着,最后停在了端山的山脚下。
  其实端山并不高,在广袤的草场上看去,端山也就是一个小山丘。经过常年风雨的侵蚀,山脚下散落着许许多多的碎石,有大有小,小的只有手指大小,大的则需两三个人合抱才能抱住。
  此时那三千百姓已经到达草场,正等着李文柏下命令。
  李文柏走出马车,先是指了指不远处的山脚,对几个商人说道:“不远处便是端山,本官所谓的端石就在那里,尔等可以去看看。”
  等到安排好几个商人,李文柏便来到三千百姓面前。
  作为主要策划人和负责人,他必须做好三千百姓的任务分配,否则乱成一锅粥可不行。
  三千百姓分成两半,一千五百姓被分到了草场临河面的荒地上,负责开垦荒地,为播种芦苇和龙须草做准备。
  剩下一千五百姓则是被分到草场北面的树林上,负责砍伐树林里的青檀树。将青檀树运回来后,再将青檀树剥去树皮。树干用作开采端山端石的建筑工事,青檀树皮则是改良宣纸的最佳原材料。正所谓一举两得。
  既然是县衙的项目,那么监守的管事必须都得是县衙的人才行。于是李文柏又叫来了李成,让他担任这两块区域总计三千人的百姓团队,然后再选出十多个衙役,细化管理各个片区的百姓队伍。
  在安排完分工和管理后,李文柏这才回到了端山山脚下。
  此时五个商人正围在一起,交头接耳着。李文柏走上前,才发现原来正围在一块黑色石块周围,品头论足,每个人的脸上都满是兴奋与震惊之色。
  “几位,这端石,可还入得几位的眼?”
  一见几人的表情,李文柏便知道几人已经被端石折服了。
  不只是他们,李文柏相信,就算是当时最有名的砚台收藏名家,看到这端石,也会被这端石震惊到。要知道,在后世,端砚、歙砚和洮砚,素来有“三大石质名砚”之美誉。同时,端砚还是四大名砚之一,与甘肃洮砚、安徽歙砚、山西澄泥砚齐名。
  就连后世的宋朝著名诗人张九成曾赋诗赞道:“端溪古砚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其珍贵优良,可见一斑。
  本来五人还对李文柏的说法颇为不信,现在亲眼见到这端石,哪里还不知道端石的好处?
  他们甚至都能想象到,这端石经过一道道工序,最终制作成成品端砚的时候,是怎样一个精致绝美的画面。
  五人细细回味了好一会儿,才突然反应过来,连忙朝李文柏施礼作揖,有些歉意地道:“实在惭愧,小的们都是爱砚之人,一时见到如此极品的石料,不免欣喜忘情,让大人见笑了。”
  李文柏笑着摆了摆手,示意她们不必介意,问道:“那依照几位看来,这端石,可否用以制作砚台啊?”
  五人彼此交换了一个眼神,最终一脸慎重地说道:“大人,此端石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正是制作砚台的绝佳材料啊。小的们敢拿自家经营了两辈子的招牌担保,此砚一出,必然引起文人界的大轰动啊。”
  见五人如此激动,李文柏却是淡定地笑了笑,“既然如此,那端石的开采工作,一些细节问题,就交给诸位了。”
  “应当的应当的,采石是砚台制作的重中之重,我们一定会让工人们小心的。大人您就放心吧。”五个商人保证道。
  李文柏点点头,正要走,却被几人叫住。
  “大人,不知这端石制作的砚台,大人打算叫什么名?”几人的眼神都变得热切起来,毕竟他们都看出了端石的非凡之处,制作出的砚台必然举世闻名,能给这样的砚台起名,不得不说是莫大的荣耀。
  他们一辈子都和砚台打交道,自然都希望获得这个起名的殊荣。但这端石毕竟是李文柏发现的,而且李文柏与他们尊卑有别,这权利,怎么也轮不到他们的身上。
  李文柏闻言,想都没想,毫不犹豫道:“既然是以端石为原料,那自然取名端砚。以后,便叫做端砚吧。”
  废话,端砚在后世名声大噪,享有盛名,李文柏现在也只是提前了几十年将端砚开发出来而已,怎么可能随便更改它原本的名字?
  既然前世端砚举世闻名,那么这一世,端砚在他手上,也必将轰动天下。
  “端砚……端砚……端正雅致……好名字。”
  几人跟着叫了两声,连连拍着马屁,大声叫好,脸上红光满面,都一副与有荣焉的模样。他们都是酷爱砚台之人,能亲眼见证一种名砚的诞生,确实值得骄傲和高兴。
  第145章 铺路
  经过五人的介绍, 制造砚台的过程比较复杂, 一般要经过采石、选料、雕刻、磨光、配盒五道工序。
  眼下采石还只是第一道工序, 砚台名贵与否, 最基本的条件在于砚石。砚石有坑洞之别, 优劣之分。名坑质优之砚石,加上制砚高手制作,可以出产精品和珍品。所以即便是同一座山上开采下来的, 不同的坑, 出来的端石品质也不尽相同,制作出的端砚最终品质, 也都不一样。
  至于后面的选料、雕刻、磨光、配盒等工序,都不简单。
  “那些工人没有经验, 从开采到选料、雕刻、磨光、配盒, 都需要小的们亲自教才行。而且若是出现了精品和珍品端石,还必须由我等亲自制作,方能不浪费了一块天生的璞玉。”
  这几人一边说,一边脸上露出兴奋和激动, 仿佛马上就有端砚要出自他们之手一样。
  “端山这边,可以由你们五人说了算。但本官有个前提, 你们必须和本官签下契子, 不得将此处的端砚告知于外界他人,在本县端砚之名传扬出去之前,你们不能向外透露端石的妙用。”
  在李文柏看来,这点担心还是必要的。
  毕竟他们都是附近各个州县请来的, 谁能保证,他们在这里忙活了一阵,哪天会不会把端石能制作端砚的消息传了出去?若是传出去,那谁还来买交合县的端砚?
  五个商人也是明白人,连连点头,严肃道:“大人说的是,应该立契。小的们也绝不敢将这里的事情传到外面去。”
  他们确实不敢,或许他们骗骗别人还可以,但是骗李文柏,他们还没这个胆子。
  现如今,谁都知道,交合县出了一个县令,不仅扳倒了交合县的地头蛇施五,还连带把西州刺史都给搞倒了。前庭派出五千州兵,愣是围了交合县十几日,愣是一点办法都没有。最后屁都没放一声,灰溜溜地回到了前庭。
  如此强横的角色,谁还敢惹?
  就是送这五人十个胆子,他们也不敢怼李文柏欺上瞒下,干出吃里扒外的勾当。
  李文柏忽的笑了笑,道:“你们都可以看得出这砚台的好处。本官甚至可以给你们个入分子的机会,也不收你们什么钱,但又一个条件。”
  五人心中微动,作为商人的本能,感觉到李文柏的条件不简单,但这砚台的好处都看在眼底,相视一眼开口问道:“什么条件,大人请说。”
  “条件就是……”
  李文柏想要做的就是一成的分子,交换对方商铺端砚的经营权。借用眼前几人的商铺,打通整个陇右的商路,来售卖端砚。而且不只是端砚,还有别的产出的别的东西。
  经过一番解释,总算听明白李文柏的意思了。敢情李文柏是想拿他们所有人的店铺,来卖自己的东西啊。这可和他们从李文柏这里收购端砚,再卖出去,是两回事了。后者挣的利润都是自己的,前者的利润,可就全是李文柏的了。他们五人能得到的,只有那一成份子的分红。
  “这……未免也……”这五人交头接耳了一阵,都苦着脸,一时下不了决心。
  李文柏让出分子也是反复思虑的结果,毕竟他们五个人,每个人一成,那便占了一半。说不心疼那肯定是假的,但他之所以愿意换,便是看中了这五人的商铺。这五人的身份都不简单,都是附近各个州县有名的砚台商人,他们的商铺可以说是遍布整个陇右地区。有他们的商铺支持,交合这边只要一生产出成品端砚以及改良宣纸,便可第一时间经由他们的商铺,面向市场。而且一旦拥有了商铺的经营权,那么变少了中间一层买进卖出的差价,可以直接做到从生产到销售的无缝衔接,做到利润的最大化。
  “既然你们不愿意,那边罢了,权当本官没说过吧。”
  见五人还在犹豫,李文柏也不再多等,转身便走。若是少了这样的决断,这样的生意不做也罢。
  见李文柏急着走,这五人慌了,也顾不上多想,连忙拉住他的袖子,咬咬牙,道:“大人,我们答应,我们答应了。”
  李文柏叫来了李成,吩咐道:“李成,你等会儿带着这几位,去县衙后堂,把契子签了。”
  李成刚刚一直在旁边听着,明白李文柏的意思,点头应下,便带着五个商人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