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高大松认真回忆 石头上藏有玄机
作者:独眼河马      更新:2023-04-21 07:34      字数:2469
  “我——”至真的眼睛里面掠过一丝惊慌的神情。
  欧阳平圆睁双眼,直视着至真的眼睛。
  “我把东西用绳子穿起来,然后放进了洞穴里面。”
  这种藏东西的方式,同志们是第一次见识。
  “你把东西藏在禅房里面,包括你把这些东西藏在东6号禅房——在把这些东西之前,你还在塔林里面呆了一会,你刚开始是不是想把东西藏在舍利塔里面呢,你目的是什么?”
  不知道至真如何自圆其说。
  “我想等你们离开此地之后,再把东西藏到方丈院去。”
  “不对,你在撒谎。”
  “我说的都是实话。”
  “你是不是想把东西交给什么人?而这个人很可能是东门镇的人。”
  至真第二次语塞。
  “你认识何明城和金仁强吗?”
  两颗黑豆似的眼睛在眼眶里面做左右远动。
  “你认不认识这两个人?”
  “我很少到镇上去,除了清水师傅,认识的人很少。”
  欧阳平和郭老相视一下,至真的话里面终于有了一点破绽。
  “我刚才说何明城和金仁强是东门镇的人了吗?你是根据什么说何明城和金仁强是东门镇的人的呢?”
  两颗黑豆在眼眶里面做起了圆周远动。
  “照这么说,你是认识这两个人的。”
  “我说认识的人很少,并没有说一个人都不认识。”至真的脑子转得很快啊,“这两个人,我还是认识的,这些年,我和清水师傅偶尔回到镇上去洗澡,自然会认识姓金的,这些年,寺院里面已经没了规矩,我和清水师傅偶尔会吃一点荤腥,你们也知道,我们能吃的荤腥就是羊肉,我和清水师傅经常下山买菜,有时候会到何家的羊肉铺上称几斤羊肉。”
  欧阳平和郭老想在至真和何明城、金仁强之间画一个等于号,结果没能如愿,不但没有画上等于号,连一根连接线都没有画上。不仅如此,至真和高德顺之间的连线都没有画上。至真交代的情况,和“12.26”凶杀案之间似乎没有一点关系,和“12.26”移尸案好像也没有丝毫瓜葛。至真充其量是一个蛰伏于佛门,妄想坐拥独享寺院密室中财宝的人。
  到一月二号的下午,老雷和小安那边始终没有任何信息。
  要不要先把何明城和金仁强抓起来呢?
  同志们都有这样的想法和冲动,但总感觉到火候没到,手上没有足够的、充分的证据,如果把这两人抓起来,只会使侦破工作陷入被动的局面。手上没有几只能压得住阵脚的好牌,想成为赢家是不可能的。
  郭老更倾向于以静制动。先耐着性子等一等,走一步看一步比较稳妥。
  当然,郭老所谓的“以静制动”,可不是消极被动地等待。
  生姜还是老的辣,郭老想到了那三副字画——就是至真藏在东6号禅房里面的三幅画。大家还记得高大松吗?高大松曾经提到过字画——他曾经看到高德顺有空没空的时候——把十几字幅画拿出来欣赏。既然高德顺能当着高大松的面把画拿出来欣赏,就没有防着高大松,那么,他会不会让高大松一起分享他的喜悦呢?换句话说,他会不会如数家珍地向高大松介绍这些画呢——至少是介绍字画的内容吧?
  也许有人会提出这样的疑问:高德顺带回东门镇的那些字画,一定是价值连城的宝贝,高大松可能不知道这些字画的价值,高德顺肯定是知道的,而且,要不然,他不会千里迢迢,把这些字画带到东门镇来,大家还记得吗?高德顺曾经出手过一副乾隆爷的书法作品,他应该知道十几幅字画的的价值和分量。
  这个问题提得好,但有一点,笔者要提醒大家,盛世藏古董,乱世藏黄金,这虽是千古不变的铁律,但只有在现在这样的年代,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之后,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在众多推手和人与资本逐利本性的作用下,古董文物才会像今天这样,被炒到人们望尘莫及、登峰造极的地步。我们现在都知道了古董文物的价值,可是过去呢?几十年前呢?我们知道吗?如果知道的话,我们为什么不节衣缩食、多收藏一些古董文物呢,如果当年多收藏一些古董文物,现在不就发了吗!
  事实不是这样,过去,我们有很多人——应该是绝大多数人——笔者要特别强调,除了那些内行,其它人都不知道,也不敢相信和认同:一个多少年前的陶罐、青花瓷,或者青铜器会值几百万,甚至上千万。
  欧阳平就有过亲身的经历,在文化大革命中期,造反派和红卫兵高举破四旧的大旗,见到古典老旧的东西就砸就烧。欧阳平的母亲胆子比较小,她将挂在书房里面的几幅字画——其实这些字画都是有来历的,结果怎么样呢?母亲把它们一把火烧了,家里面的长条桌、八仙桌和太师椅和床上都雕刻着一些精美的图案,母亲看到红卫兵将隔壁蔡家家具上雕刻的图案都削掉了,自己便跑回家用菜刀将家具上所有的雕刻都砍掉了。
  基于这样的分析,欧阳平派李文化和水队长到刘家沟把高大松请来了。
  欧阳平和郭老高大松在油坊巷70——高德顺的住处见过这三幅字画,哪怕是见过其中一幅也行啊!
  一月二号下午五点钟左右,高大松跟在李文化和水队长的后面走进了欧阳平的办公室。
  李文化和水队长在刘家沟等了高大松一个多小时,东大松的油坊来了几个远道而来的乡亲,高大松必须把七八十斤花生米炸出来,才能跟李文化和水队长到镇上来。
  李文化和水队长在路上就谈到了字画的事情——但没有提到字画的内容,这是欧阳平和郭老特别叮嘱的。
  照理,高大松走进办公室以后,双方没有必要做任何说明和铺垫,直接将三幅字画逐一放在办公桌上让高大松辨认就行了。
  但欧阳平没有这么做。他想在高大松的记忆里面寻觅字画的影子。他担心高大松的记忆受到实物的影响。这是欧阳平和郭老事先商量好的。
  小曹倒了一杯茶递给高大松;欧阳平将他让到一张椅子上坐下。
  高大松接过茶杯,他的身上还穿着那件旧棉袄。
  “高大松,上次送给你的军大衣怎么没有穿啊?”
  “给我儿子穿了,他喜欢。”
  “你儿子多大了?”
  “十五岁了。”高大松的眼睛里面闪烁着慈祥而幸福的光芒,这种光芒和他的年龄有些不相吻合,但生活的艰辛和岁月的沧桑,使这种光芒产生了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他的脖子上有一层黑诟,他的脚上穿着一双翻毛皮鞋,皮鞋已经很旧了,右脚的鞋头有一块补丁——使用麻绳哪上去的。
  “这次请你来,有一件比较重要的事情想问问你。”
  “问吧!”
  “你上次曾经提到,高德顺经常把十几字画拿出来看。”
  “对啊!”
  “你也看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