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不敢相信
作者:独眼河马      更新:2023-04-21 07:35      字数:2456
  “水队长,是英雄牌钢笔。”李文化道。
  “笔套已经褪色,笔套上的金属箍已经生锈,为什么钢笔头没有生锈呢?”汪小引道。
  “笔头含黄金,这是一支金笔。”
  在欧阳平和他的战友们一筹莫展的时候,事情出现了转机,火柴,尤其是英雄牌金笔顿时让大家亢奋起来。
  “欧阳平他们没有寻觅密道的出口,现在,寻觅密道的出口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因为同志们有了新的发现——自然也就有了新的任务。
  欧阳平兵分两路:一路拿着火柴盒去找东街的唐瘸子,大家还记得吧,唐瘸子经营一家烟酒店,顺带买一些生活用品,火柴就是其中之一,他或许能知道一点情况。这一路有欧阳平和汪小引。
  另一路拿着英雄牌钢笔去找陈兰、陈竹和陈菊,如果这支钢笔是凶手丢下来的——如果凶手就是陈家人的话,那么,陈菊一定知道这支钢笔的主人是谁。这是一支金笔,在当时,一般人是不会有这种钢笔的。
  罗开良在镇文化馆工作,是一个有文化的人,他应该经常和笔打交道;徐在道在市博物馆工作,工作中肯定少不了笔。欧阳平并没有排除罗开良和徐在道——特别是徐在道的嫌疑——尽管很多方面都表明这两个人和“3.29”案没有什么关系。
  两路人马在唐瘸子的烟酒店前面分手,欧阳平和汪小引走进了唐瘸子的烟酒店,而水队长、李文化和小曹朝曹营关走去。
  我们先来说说欧阳平这边的情况。
  唐瘸子正在店铺里面和一个老者下象棋,猛一抬头看到了欧阳平。
  “欧阳科长,忙着呢?”
  “唐师傅,下棋啦。”
  “欧阳科长,您找我有事?”
  “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您是一个大忙人,能在我的店铺前面停下脚步,那肯定是有事。”
  “唐师傅,你说对了,我们是无事不登三宝殿。”
  “什么事情,说吧!”“你这里卖火柴吗?”
  “卖,我这里有好几种火柴,您要几盒?”
  “你看看这种火柴——”欧阳平从皮包里面拿出一个小纸包,打开纸包,里面就是那盒火柴,欧阳平同时朝货架子上瞅了瞅,货架上竟然摆了一沓“工农兵”牌火柴。
  “这种火柴,我们这里也有。”
  “请问,这种火柴是什么时候上市的呢?”欧阳平对这种火柴什么时候上市,心里面已有计较,他问唐瘸子,无非是想证实一下自己的判断。
  “文化大革命什么时候开始的,这种火柴就是什么时候上市的。”
  “你就这么肯定。”
  “你看看,这两种火柴是老火柴,这个——是上海大中华火柴厂生产的中华火柴,这个——是天津丹华火柴厂生产的丹华火柴;您再看看这几种火柴,不是工农兵,东方红。”把这些响亮的名字挂在嘴上,不就是文化大革命才有的事情吗?这就是那个时代的产儿。
  “不错,这几年,我家用的就是这种火柴,不好使,东西糙的很,不像过去的火柴,划着了一根能烧很长的时间。这种火柴,划几根才能点着一支香烟。”和唐瘸子对弈的老大爷道。“这玩意就是这几年才有的。”
  “老胡说的没错,我卖火柴卖了很多年了,什么时候卖什么火柴,我心里清楚的很,欧阳科长,我现在可以明白地告诉您,这种工农兵牌火柴,是一九六六年下半年开始上市的。虽然便宜,但不怎么好使,质量不行。现在人条件差,没办法,才买这种火柴使。”
  如果这盒火柴是凶手在堵密道的时候落在现场的话,那么,将密道封堵起来的时间肯定是在陈耀祖出事以后。一九六六年,正是文化大革命前夜。第二年,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标签,“工农兵”,“东方红”,就是十年文革的标签。
  离开唐瘸子家的烟酒店以后,欧阳平和汪小引朝曹营关走去,他们想追上水队长他们。
  两个人在曹营关北关口赶上了水队长他们。
  五个人先去了陈菊家,今天是星期一,徐在道在单位上班——这时候找陈菊,最好。
  陈菊家有两进房子,第一进临街,第一进和第二进之间有一个院子,陈菊一家人住在第二进,第二进是两层楼,下面除了大厅以外,有四间厢房,第一进则出租给别人做生意。笔者之所以说这些,是想证明陈耀祖给女儿的陪嫁很上档次。
  陈菊正好在家,她正坐在井边洗衣服。
  一阵寒暄之后,陈菊将同志们领进大厅坐下,大厅里么和陈家老宅的大小和格局差不多。
  陈菊接过钢笔,上下看了一遍,又拧开笔套,看了一会。
  “怎么样?你见过这支钢笔吗?”
  “我对这只钢笔没有什么印象。你们去问问二姐和三姐,她们可能见过。”
  “你仔细想一想看。”
  “确实想不来了,这支钢笔是从哪里来的呢?”
  “我们在你家后面的陶窑里面发现的,陶窑有一条密道通到西厢房下面的密室。”
  陈菊做沉思状,但始终没有说所以然来。
  同志们在陈菊家坐了不到五分钟。
  “陈兰和陈竹在家吗?”
  “陈兰在粮店当会记,陈竹在供销社站柜台。”
  东门镇只有一个粮店,也只有一个供销社,欧阳平和李文化都知道粮店和供销社的位置。
  粮店在镇政府的对面,五个先去了粮店。
  粮店的售票窗前排着一条二十几个人的队伍,每个人的手上都拿着口袋,有的人的手上拿着一个粮油本,中国在很长一个历史阶段,都是计划经济,吃的穿的,还有一些日用品,都是凭票供应的,这就是那个时代的特点。
  粮店里面也排着队——队伍一直排到门外。
  汪小引走到一个工作人员的跟前,问道:“请问,陈兰在吗?”
  “陈兰在卖票,你跟我来。”工作人员朝汪小引的公安制服看了看,又看了看站在门口的四个人。
  两个人来到一个门前,工作人员推开门,不一会,陈兰出现在门口,她也看到了欧阳平。
  陈兰将五个人领道后面一个办公室里面,然后掩上门,因为外面太嘈杂。
  “欧阳科长,你们找我有什么事情吗?”
  “请你看一样东西。”
  “什么东西?”
  水队长从口袋里面掏出一支笔递给了陈兰。
  “我大姐夫罗开良也有这样一支笔。”陈兰望着欧阳平的脸,她的表情一下子严肃起来——她大概已经意识到什么了。
  五个人面面相觑。
  大家既感到意外,又好像在意料之中。
  “你拧开来再看看。”欧阳平担心陈兰的结论下得太早。
  “这是一支英雄牌金笔,我一打眼就知道,不信,你们看一看,笔头含金。”陈兰拧开笔套,以证实她的判断,“大姐夫在文化馆工作,他是一个文化人,他的钢笔一直随身带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