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二章:指导农耕
作者:袅袅鱼音      更新:2023-04-22 17:04      字数:1625
  安老夫人这阵子看到安珺瑶在身边,精神也好了许多,不由地跟他们多聊了几句。
  最后,天色渐渐晚了,安珺瑶和谢辰烨向老人家告别。
  阿圆也十分乖巧地跟在身后,与众人一一道别。
  安珺瑶看到安老夫人逐渐好转的状态,也算是了却了一桩心事。
  谢辰烨回宫后,便立刻下旨,将一些补品送到安国公府。
  自从从皇庄回来,阿圆便开始对农事感兴趣。
  此时,陈灵已经从黄河工事回到京城了。
  这段时间仍旧留在皇宫当中,一直继续教导阿圆。
  见阿圆不想读四书五经,开始不断地向他打听农事上的事情,有些奇怪。
  但是作为他的老师,陈灵也耐心地回答了几句。
  不过他也不曾亲自下地劳作过,因此也只知道一些关于农事的皮毛。
  他将此事告知了安珺瑶和谢辰烨。
  安珺瑶倒是不觉得有什么,小孩子任何事物都感兴趣也不稀奇。
  谢辰烨听后,便让人将一些关于农事的书籍找来,给阿圆研究。
  但是这些书都是谢辰烨先过一遍后,再拿给阿圆。
  只是他翻遍了库藏,才发现新楚国根本没有一本相关的专业著作。
  前朝倒是有过几本,但其中许多内容都不合用,也不全面。
  这个发现让谢辰烨很惊讶。
  之前科举考试,众人都已考取功名为先。
  对大部分的学子而言,考取功名是重中之重,因此这些杂学科举又不考,他们当然也不会关注在意。
  百姓们种地都是凭借着自己的经验和祖辈口口相传的经验,来摸索这种田。
  最后谢辰烨能够找到的一些重要资料,还是各地官员送上来的奏折。
  以至于之前写出来的农书,虽然有些内容如今仍旧适用。
  但是有一些方面却竟是毫无进境,都是一些纸上谈兵,毫无依据可循。
  谢辰烨注意到这些之后,心头十分沉重。
  原本以为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现在看来竟然出现了这么多的问题,这让他有一种十分挫败的感觉。
  次日,早朝时分,谢辰烨便命小太监们抬上来一口箱子,打开给所有朝臣看。
  谢辰烨扫视着自己的臣子声厉色荏:“口口声声以农为本,若不是这几日让下面的人整理本朝以来的奏折,朕还不会知道,上的折子能堆满几个大库房,与农事相关的,却只有这么些!”
  他一边说着,一边拂袖起身,“朕真是好奇得很,新楚国那么多亲民官究竟是怎么管理的?”
  一番斥责铿锵有力,令人无法反驳。
  朝臣们各个垂下头去,噤若寒蝉。
  “说说怎么办!”谢辰烨紧紧地皱着眉,让他们拿出个主意来。
  众大臣一看看我,我望望你,一时间有些迷茫。
  随即,便开始了讨论。
  过了一会儿,丞相上前进言道:“皇上,微臣以为,不如找一些有经验的农民,我们将他们种地的经验写成册子,发放给各地百姓,这样一来,就能达到宣传农事指导农事的目的了。”
  其实对文人而言,著书立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但是对于大部分文人来说,实在是不通俗务,连地都没下过,五谷都分不出,更遑论写出相关的文章?
  谢辰烨自然也是知道这一点的,但他仍旧在朝堂上发作了一次,却是要让下面的官员知道自己的态度。
  既然已经开始重视农事,那就要拿出一个态度来。
  毕竟农事是立国之本,更何况一旦有外敌入侵,就算是战事四起,只要有粮食,就有了抵抗的底气。
  在态度摆出来之后,谢辰烨要求所有官员上折子,写自己对农事的了解和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给朝廷的建议。
  同时也同意了丞相的提议,开始着手筹备起这件事来。
  关于农事的这个议题着实令人伤脑筋,大部分朝臣都苦着脸,谢辰烨心里积着的那口气才稍微顺了些。
  但是最后,大部分奏折的内容非但不切实际、狗屁不通,更重要的是没有半点内容。
  幸而偌大个朝堂,倒也不是真的一个知农事的人都没有,总算有那么一部分看起来还算像样的。
  虽然内容没什么新意,但至少条理分明,提出的建议也都是可行的。
  谢辰烨此刻,则正在御书房与几位朝中重臣商议,张贴皇榜在民间寻求精通农事的贤才,同时往各州县发文,要求各地选送经验丰富、擅长种地的老农入京。
  朝中没几个知农事的臣子,所以谢辰烨的决定并没有人提出反对。他们根本没有底气反驳,十分顺利地通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