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节
作者:湖边的小豆豆      更新:2023-04-23 10:32      字数:9273
  毕老太太说的非常有道理,而且考虑到自家的情况,虽说有三个哥哥,但年纪相差都不大,都达不到那种这个年代普遍的大的带小的的那种程度,他们仨顶多就是能被送到托儿所,让古建国和宁荣薇腾出手来上班,不给另外添乱就不错了,指望不上他们帮着带更小的婴儿。再加上她家还有个随时需要出差,一出去就是十天半个月的古建国。他这工作性质,家里这么多孩子还真是得想想办法怎么照顾。
  唉,要古明妍说,多子多孙是好,可这也得考虑实际情况不是。在后世普遍独生子女的情况下长大的她,看多了家里祖孙三代六口人照顾一个孩子的情形。上辈子的自家还只是有一个妹妹,都让她有时候觉得父母的爱被分走了的,现在要她一下子接受家里这么多的孩子,也是挺为难的。
  也不知道古建国和宁荣薇在生的时候有没有考虑好怎么养的问题,还是这年头人普遍都觉得只要生下来,怎么着的都能给糊弄大了……
  怪不得上辈子的老妈老是跟她念叨说她是生在好时候了,她小时候是如何的被糙养大的等等(老妈家算上她七个孩子,也是蛮可怕的了)。
  事情果然如古明妍料想的那样,在古建国和宁荣薇考虑了一阵后,两人就同意了父母的提议。最后说好这次就直接把古明妍留在老宅,之后古建国还有一天的假期,就趁着这个时间,把她常用的一些东西给备好了拿过来。
  他们还就古明妍的口粮问题进行了讨论,最终决定由在村里担任放羊任务的古老爷子每天给小孙女儿提供羊奶,刚好队里有只正在产奶期的奶羊,恰好可以给古明妍当一阵子羊妈妈。家里两个医生,自是知道羊奶营养价值是很高的。想着古明妍打小就喝,对身体也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
  第10章 过渡
  这一番谈话下来也到了晚饭时间了。
  说起来也是年景好起来了的缘故,前几年老天不赏饭吃的时候,条件好的人家都改为一天两顿饭了。那几年饿死人的也不在少数,就是这两年慢慢缓过来了,村里好些条件不怎么好的人家也是一天两顿饭,只在农忙时节多吃一顿,为着别把身体给弄垮了罢了。
  中午吃的油水多,晚饭就决定简单些。
  就在老两口就古明妍的去处问题和三儿子两口子商量的时候,他家的大儿媳陈红春已经在灶房生了火,烧了一锅包谷面红薯稀饭了。看这边聊得差不多了,她又从厨房边上的腌菜坛子里捞出颗腌好的雪里蕻,切好装盘,加上中午的剩菜和二合面馒头馏馏,这一餐就能简单打发了。
  上桌吃饭,宁荣薇看到大嫂,想着自家明妍要回村的事难免还要劳烦到她,毕竟在一个屋檐下,老两口难免有照看不到的地方,到时候肯定需要孩子的大伯母给搭把手的。之前她犹豫不放心把孩子留下,也是考虑到害怕大嫂会有意见。
  在她看来,她能遇上丈夫是件幸运的事儿,这不光是古建国本身有责任感的缘故,更在于他的家人都是十分不错的人。
  就说大嫂陈红春,比宁荣薇自己大了三岁,今年29了。因为大伯在部队上,二人聚少离多的,这么多年也只得了一个儿子。她虽然没有一定要多生才算是有福气的想法,但还是会觉得一个孩子始终是孤单了点儿的。
  大嫂子自嫁进来起也没主动提出过要去随军,虽说是有工作和孩子小不好奔波的缘故,但其实还是为着帮大伯照顾二老的缘由留下来的罢了。毕竟部队上也有学校,在哪里不能教书啊。孝顺就不用说了,作为长媳,他们周末回来看望老人的时候她都是会尽力的操持上好饭好菜地招呼一大家子吃喝。另外,家里老人把自留地里的蔬菜和攒下的鸡蛋什么的给儿女们拿回家吃个新鲜,这么多年下来,也没听过她有过什么不满抱怨的,可以说是很好相处和大度的人了。
  想到人家这好不容易明天也大了,可以腾出手了,自家转手又给塞进来一个,宁荣薇就觉得十分的不好意思,想起人家大嫂今天还给妍妍做了身儿那么好的棉袄,心里更加过意不去了。
  宁荣薇就开口道:“大嫂,实在是不好意思。都怪我们两口子之前考虑的不周到,现在明妍还得劳烦爸妈和大嫂了,我这心里真是有点儿过不去了。以后家里要是有个什么缺的了,大嫂您尽管跟我说,我跟孩子爸以后每周休息日都回来,到时候带回来比你出去另买方便。”
  这话是说虽然自家把孩子放在这儿了,但也不是要吃喝花着二老的,自家还是会把孩子的那份儿给补上的。另外就是虽然知道大嫂家有大哥的津贴补贴不会缺钱票,但自家能帮着买的带的,也一定会在能力范围内补偿一部分出来的。也是安她的心的意思了。
  其实陈红春早就知道老两口有意要把孩子留下照顾的事情了,老两口之前就已经问过她的意见了。
  说实话,她不是圣母,一点儿排斥都没有的就立马接受答应这事儿是不可能的。
  只是仔细想想,自家公婆都是明事理的人,做不出那种答应了照看孩子,反过来转手就丢给她的事儿,在这一点上她还是放心的。
  再说了,这一天的观察下来,她也觉得明妍这孩子确实是乖,今天这么多人在家里进进出出的也不见她大哭大闹。家里房子也大,老两口建房的时候就给各家都留出了房间,明妍一个小婴儿来了也肯定是跟着老两口睡的,不会影响到她和儿子的正常生活范围。孩子又这么听话,想想好像确实也不会对她产生太大的干扰。
  顶多就是洗衣服的时候多出点儿尿布和小孩子的衣服什么的。但要知道,古家宅子里是打了井的,相对村里大部分人家天天要挑水才有的用或是只能到河边去洗衣服,自家这情况已是便利到让很多人眼红了的。所以对多出的这点儿活她也不是很在意的。现在再看三弟妹这真诚的态度,她当下只觉得挺舒心的。
  毕竟再怎么省事儿,家里多了个需要人照顾的婴儿,还不是自己的孩子,哪个地方照看不到都有可能遭埋怨,自己作为在家里的唯一的儿媳妇,肯定是免不了要操心出力的。但老三两口子显然也是知道这一点的,自己的付出虽不求他们回报吧,但对方能懂得感恩总是好的。
  只听她说:“三弟妹这话就客气了,明妍多乖的孩子啊,我也只明天一个儿子,心里也是稀罕闺女儿的。再说了,我做大伯母的,照顾明妍这个侄女儿本就是应当应分的,你别这么客气。”
  闻言,饭桌上的气氛也是好了很多。老两口其实也是考虑过大儿媳的态度的,知道以她的性子不可能不同意,但这话只有她自己说出口了,老三两口子才能放心。这下大家都把话说到位了,也就再没什么别的顾虑了。
  大人们这边倒是和和气气的商量完了,而饭桌上原本在一旁安静吃饭,边听着大人们说话的两大两小,却有了不同的反应。
  古明天听着他三婶的话,想着这是不是以后妹妹就要在家里住了的意思啊,连忙转过头去问自家爷爷,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后,直接高兴的放下筷子原地蹦跳了两下。乐得不停地喊叫着:“太好了,太好了,明妍以后就是我妹妹了,要一直在我家里住着,太棒了,太棒了,哈哈哈……”
  听到儿子这话,陈红春正要出声纠正,刚把他拉到凳子上做好,就听那边才反应过来的古明新就张着大嘴巴嚎了起来。他头转向古建国,用控诉的眼神盯着他爸,嘴里巴巴着:“为什么要把妹妹送给别人,我就这一个妹妹,你不要我还要呢,我不要把她留给大哥,我要带她回家……”跟着就抹着眼泪哭了起来。然后那边听到古明新动静儿的双胞胎,也马上开始跟着哭。他们没弄懂怎么回事儿,只是看着自家大哥哭了,两人就单纯的跟着哭就对了。
  这场面……
  幸亏饭前古明妍吃好了奶,这会儿已经在后一排的房间里睡着了,距离相距的有点儿远听不到,否则又得给她再留下一层心理阴影不可。
  这边古建国不得不放下筷子停下吃饭,给自家闹心的儿子们解释不是要把妹妹送给别人,只是爸爸妈妈要上班照顾不过来,只能把妹妹交给爷爷奶奶照顾,等到妹妹长大了,就接她回家云云。
  古建国已经很是耐下性子的跟儿子解释了,就这古明新还不满意呢。整个人嘟着个嘴表示妹妹可以由自己照顾,不用放到奶奶这里。
  结果就是被忍无可忍的古建国暴力镇压,在一个脑瓜崩儿和一句“你先管好自己再说别的吧”的教训中,古明新终于不甘不愿的接受了现实,乖乖的也不折腾了,端起碗继续吃饭。这边双胞胎也跟着不嚎了,窝进宁荣薇怀里乖乖的等着被喂食。陈红春也拉着儿子,跟他解释说不是把妹妹送给他了,只是以后妹妹要住在家里,他要做个好哥哥,学着照顾小妹妹,不能欺负她之类的话。
  晚饭后回到房里,古建国看宁荣薇盯着躺在床上已经睡着了的闺女儿看,看着看着甚至还慢慢红了眼眶。
  转头再看看旁边睡的横七竖八的仨儿子,想着睡之前大儿子还在跟他讲条件,非得自己答应他每周带他回来看妹妹,这才把人哄好了肯去睡觉。
  他第一次觉得自己想问题太简单了,没有事先把问题想好安排好。不说别的,就是提前想到了,也能从村里找个老实可靠的人,请去家里帮着带带孩子,对外就说是老家来的亲戚借住什么的,这种情况别人家也不是没有,也能把眼前的这些麻烦给解决了的。
  只是现在爸妈都提出要把孩子留下了,别说一时半会儿的也不好找到合适的人,就算是找到了,也不好在爸妈提出后再用这种方式驳回他们的意见了。只能以后尽量抽时间,多回来看看了,希望孩子不会跟他们生分了才好。
  古建国上床钻进被窝,拉过红了眼儿的妻子安慰:“你放心,爸妈这么喜欢妍妍,肯定会照顾好她的。大嫂子也是和善人,她都说了不介意的,肯定会尽心的。以后我们每周都带着孩子们回来看妍妍,要是我出差了,你就把两个小的交给丈母娘帮忙看一天,你带着老大回来看看也是一样的。”
  “我知道,我都知道,但我就是舍不得。”宁荣薇带着哭腔的声音,头埋在丈夫怀里说道:“你说妍妍以后会不会因为我们没能从小带着她,就跟我们生分了啊,她会不会怪我没能照顾好她……”说着说着,宁荣薇就控制不住的哭了起来。
  古建国知道妻子这是钻牛角尖了,刚刚还答应的好好地,这会儿看到孩子了又舍不得了。他就只能劝她:“怎么会呢,我们又不是要一下子离开好几年,一直都不出现。其实算算也就是几天的时间,再就能见到了。再说了,她这会儿只会喝奶睡觉的,哪能记得住这些啊。等她再长大些,能上托儿所了,我们把她接回来就是了“。
  听到丈夫这么说,宁荣薇心里感觉好了点。可又不禁马上想到另一个问题,继续道:“我看妈那意思,估计到时候妍妍到了能送托儿所的年龄了,也是不舍得送她去的。这一待估摸着少说也得三四年吧,说不得得留到孩子该上学的时候呢,唉呀,想想我真是舍不得。”
  古建国想着自家老妈那意思,估计确实有这个可能。不过那都是以后的事儿了,先把眼下顾好才是。于是又劝:“不送去托儿所也好,咱家这是没办法,孩子多,不把儿子们都送去,他们也没地方待。你也知道托儿所的环境,一帮小孩儿哭了闹了的,咱家是皮小子,老大年纪又够了,多少能看顾着点儿弟弟们,双胞胎吧好歹两个人互相还有个照应,单位里又都是熟人,我们也放心。但要是妍妍,到年纪了也没个能陪她的人,让她一个人去托儿所可不是不放心吗。再说了,那都是几年后的事儿了,到时候谁知道有什么变化呢,现在不要考虑这么多,你也别想太多了,回头让妈看见你哭过,二老心里也会不舒坦的。他们毕竟是好心,别叫他们误会,好似是爸妈要从咱们这里抢孩子似的”。
  听着丈夫这话,纵使有些委屈,宁荣薇也不得不赶紧的收拾起情绪来。只是她还是别扭的从古建国怀里离开,背过身去不理他。
  古建国这下是有点慌了,他也知道自己语气有点儿重了。妻子不是不明事理的人,就是舍不得女儿而已,自己何苦说这些话刺儿她呢。
  手伸过去摸上宁荣薇的肩头,嘴里讨好着“小薇啊,你知道我不是那个意思啊。你别生气,转过来看看我呗。”
  宁荣薇抖着肩膀甩开他的手,继续背朝他不言语,拽过被子,搂着小团子明妍闭上了眼。
  第11章 古建国的营生
  古建国眼看哄不好妻子,但也不能就让她这么堵着气睡觉。没法儿了的他,想到了什么,赶紧摸黑下床,好不容易把灯点上,又去衣服兜里掏东西。一阵悉悉索索之后,古建国拿着个东西爬上床递给了妻子。
  这东西是他这次出差带回来的。古建国工作性质上会时不时的出差,这次他去的是海市。他去之前就算好了时间,想着小女儿的满月的日子,本就是想寻摸着给带点儿什么礼物回来的。原本古建国是想着去中百公司或是淮国旧(注释1)里淘换点儿东西的,没想到叫他遇上了阿九,从他那里得了这个好东西,于是就打算把这个送给她闺女儿了。
  其实要说起来,这年头社会发展水平不高,后世小姑娘们找对象各个都冲着高帅富去。但在这个年代,所谓的高帅富的定义就有所不同了,姑娘们找对象时,最受人欢迎的职业就是驾驶员、厨师、军人这些了。还有句话是说“四个轮子一把刀,革命红旗两边飘”,说的就是这些职业。
  这几种职业在这个年代吃香,自是跟社会发展水平低脱不开关系的。大家都是在温饱线上挣扎的,对另一半的要求自然也是考察能不能给另一半一个安稳的生活为主了。能找到以这几个职业为生的另一半,全家的基本生活也就都比较有保障了。
  跟着厨子嘛,肯定饿不着;军人的话一般在部队都有固定的津贴,一年四季的衣裳什么的还都被部队给包圆儿了不用另外再置办了;而驾驶员,就是这年头比较稀少的缘故,才显得比较特别的。这时候要当驾驶员,不但要会开车,更重要的是要会修车,不然跑个长途车坏半道儿上了,也没个手机能联系人,荒山野岭的就更不要想找到什么维修站了,这要是司机不会修车,那岂不是耽误事儿嘛。
  因而这年头驾驶员这行当也是要有师傅带的,要把这跟车有关系的一整套都给学会了,还要师傅带着把路线都走熟记好了才能算出师。
  古建国来单位前本就会开车修车,只来了之后跟着科里的老人把路线走熟了就算出师了。这些年下来,他不光自己跑车,也是带出了几个可靠地徒弟的,可以说在单位里,他的地位还是挺高的。
  因此,说起来古建国在单位的级别其实可以更高,这些年来他也不是完全没想着活动活动往上更进一步。但不说一直没有合适的岗位给空出来,就是本身他就兼着两份职,加上运输队的工作时不时能出差,这期间家里还能多出一份补助不说,出差期间家里还少了个人吃饭。这一加一减的,加上每月还能收两份工资,他的收入总体上还是十分可观的。所以这么多年下来,即使级别没什么提升,古建国对这工作总体上还是很满意的。
  再加上,古建国一个大男人,又正值壮年,还是有那体力和雄心多往外跑跑的。他这一趟趟差出下来,能得到的不仅仅是多出的补助。如果是到了京都、海市这些大城市,或是青城或是南方的这些个沿海城市,许多周围的朋友同事亲戚什么的都会央着他给带些新鲜特产或是吃食这些回来。古建国基本都不会推辞,全都答应给他们带回来,这买回来的东西都是保质保量令人满意的。他也不从中赚差价,于是就有更多的人辗转的找到他这里来了。
  虽然不是家家户户都有那个经济实力每次都有要带的东西,可这人多了,这家托那家的,总有个亲戚邻居的家里要办喜事的,能有门路从大城市置办一些结婚用品的,大多数人都是乐意掏这个钱的。于是这么些年下来,单就这一项,给古建国着实是积攒了不少的人脉和人情,这认识的人多了,很多事办起来自然也就方便多了。
  再者说,这自古以来贸易就是个赚钱的大行当,南货北运北货南运的,丝绸之路说来也是这个道理。但到底是新中国新政策了,不允许私下买卖,全国统筹,买什么东西都要票。古建国就是一个搞运输的,他能借着工作的便利来回的倒腾倒腾,虽远称不上贸易二字,但就只这些,这些年他就积攒下了不少的东西。
  古建国从部队转业那年他22岁,正值1956年国家大改造完成。在经过最开始的一段适应期,他从开始主要跑周边城市的短途慢慢被委以重任跑更远的长途运输,其中就包括了一些大城市。
  古家老两口自己有补助和村里的公分,因此不要求儿女们把工资都交公,只是每月根据个人的工资多少上缴一小部分给二老,一是以示对老人的孝顺,另外也是老人帮着孩子们攒下些钱,以后有了什么大事了可以支取使用。
  因此,古建国进纺织厂的时候手上是很有些钱的。他在部队上干过五年的时间,最后更是到了连长的级别,这么些年下来积少成多的,钱也不算少。他自己没什么花销,从提干开始有了工资后,也只是每月五块后来十块的寄回家。他那时候没结婚不用养家,只自己一人的一应生活部队上都能给全包了,基本就不花啥钱。这么多年算下来,他手头上积攒的最少也有小一千来块了吧。
  随着他跑长途到的大城市多了,后来又认识了宁荣薇,为了追求人家,就跑到京都、海市这些大城市的一些高级商场,找那些不要票的丝巾、糕点、布料啊什么的带回去送给宁荣薇讨好人家。
  后来两人结婚,古家老两口给置办了缝纫机和自行车。古建国给宁荣薇从海市淘换回来了收音机和一块琴□□式手表,就这一块表就花了四百多块钱呢,可是把宁荣薇给感动坏了。
  跟备受感动的宁荣薇不同,眼见着自己多年积攒的身家一下子去了一小半,古建国这下可算是着急了。他觉得这钱也太不经花了,以后有老婆要养,跟着可能很快就有孩子,不想办法可不行。
  不得不说古建国那是在大城市的高级百货看多了,就以为人家京都海市的人,家家都是按照百货公司的标准过日子呢。他就是想着自家小薇跟着自己,那就不能过的比别人差,于是他这就开始动脑子了。
  经他观察发现,那些厂里的经年老司机时不时的会在出差途中夹带点儿私货倒腾一二,从中赚点儿利润。
  后来古建国跟人家套好了关系,也问出了些其中的道道。
  其实这道理也简单,司机们就是从南方或是一些大城市,把一些安城没有的东西带回来,有些是布料、海边的干货或是高级手表等等这些。带回来后有的是私下里已经说好了买主的,有的则是有别的门路高价给销出去,这就是看个人的本事了。反正只要不是太大件的东西太招人眼,大多都不会出什么事儿的。即便是有人有了疑心,只说是帮朋友亲戚们捎带的也就糊弄过去了。
  经人这么一点拨,古建国慢慢的也开始跟着师傅们来回的带点儿东西,只说是家里的亲戚知道他去大城市出差,叫帮忙捎带的罢了。
  他家里条件好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儿,人家听他这样说,只觉得他的亲戚估摸着也是能消费得起这些东西的人,人之常情的事儿谁也不会说什么就是了。
  古建国刚开始被师傅们带着,也就是倒腾些小东西,那个时候他还不是大师傅能独立的带徒弟出门呢。后来慢慢的他能独立出门了,手底下也带了几个徒弟,都是可信的,渐渐的这规模也就做大了。
  因着当过兵的缘故,战友都是全国各地聚到一块儿的,古建国天南海北的认识的人就着实不少了。他自己也经常愿意去黑市给家里淘换点儿好吃好喝的,慢慢也认识了几个人。
  古建国跟别的师傅们不同的是,他自己不沾手销售的事儿,只把能弄来的好东西交给认识的在黑市中拿事儿的人,他自己也就是过一道手罢了。
  这世界不都是非黑即白的。市面上物资匮乏,老百姓有需求,这黑市就能一直存在。能在黑市上掌握货源做大的人,本身就有他的独到之处,且背后肯定是有背景的。古建国直接跟这些人交易,且对自己的身份保护的比较好,也不管别人最后到底能卖出个什么价儿去,只他自己脱手后就不管这些了。这样做虽然让渡了一部分的利益出去,但也能更加安全长久的做下去,规模还能慢慢的有所扩大。
  交易的种类也不确定,反正就是能弄来的,觉得有价值的都在范围之内。
  比如大城市里才有的手表、收音机、布料、高级的糖果点心、营养品之类的;到沿海城市的时候他会带些海产品干货等;东北那边的野味、毛皮;南方的水果等等古建国也不会轻易放过。当然有时他也会带些安城的特产,石榴、苹果、柿子什么的去别的地方交换。
  时间长了,他在京都、海市、青城、广市这些地放,慢慢的路子也走熟了,认识了些当地的地头蛇,有能帮着提供货品的,有的在附近农村有门路,能收上一些农副产品的,这也成了古建国的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
  这些年下来,古建国凭着自己对人的精准判断,加上谨慎的性格,也从不吝啬对周围同事朋友的帮助,慢慢的,不光是把自家的东西添置的越来越齐全,暗地里也是攒下了笔不小的财富。
  他倒也不全是图财,他的能力背景还有工作,原也使得他不缺钱花。只是这个年月并不是你有钱就能买到好东西的,开始倒腾这些的初衷,也是想着给自家弄点儿好东西自己人享用罢了。
  除了家里的像三转一响的这些东西叫他给置办全了和增加了些家底儿以外,古建国也从乡下认识的人手里收了一些老物件,还从京城、海市的有些专门卖老物件的柜台上,想办法弄到了一些。
  他的想法也比较简单,作为个读过点儿书的人,古建国觉得盛世古董乱世黄金这话是没错的。国家慢慢的稳定了下来,以后只会越来越好的。他现在能有门路给家里攒点这些东西,以后留给子女也是好的,毕竟这些以后说不得都能成为巨大的财富呢。
  ……
  古明妍要是知道古建国的这番操作,她一定会跪在地上喊“爸爸,您真牛”的,甚至可能还会进一步怀疑自家老爹才是穿越的那个了。
  不过,古建国肯定是没有先知就是了,否则他不会在明知道后面十多年的情况下,还把这些招灾的东西往家里搬。财富的确是财富,可能够享用的前提是得先留下那个命吧。
  对于古建国的这些事情,宁荣薇也是婚后才慢慢了解到的。结婚前古建国的大手笔她还以为是有老两口的经济支持呢,没想到他是一个人琢磨出了这么条赚钱的路子的。
  刚开始知道的时候,宁荣薇着实是吓了一跳,后来被古建国这样那样的一通道理砸下来,虽然让她暂时接受了现状,但她还是保持了不支持的态度。
  一方面她觉得这也是丈夫的本事,经他这么时常的倒腾,自家的生活确实比这个年代大多数人家过得要好。作为受益的一方,看着家里那厚厚的存款还有许多票证,吃食、家当什么的自也不用再多说,作为女主人,哪能不觉得高兴啊。
  只是他也知道丈夫这活计始终是在灰色地带游走的,加上打交道的人三教九流的,万一哪天被发现了,被人举报了,都不是只会丢了工作这么简单。一个不好说不定能把下半辈子都搭进去,这让她作为人妻的,如何能放心。
  古建国也是知道妻子的担心的,后来慢慢的很多事情也就瞒着她不说了。
  其实他的买卖做的远比宁荣薇知道的要大,之前那三年的时候,他也是在保证自家人尽量吃饱的前提下,在出差的时候很是尽力帮助了些认识的人的。
  那时候粮食多金贵啊,黑市里都不一定有货源。他那时候也是想尽了办法弄了些粮食出来周济周围的人的。
  他好多事情不好跟妻子说得太明白,他认识的好些朋友不是家家都像自家这样没什么负累的,能出来干这一行的,担这风险的,除了一些本身有背景看重这里面的机会的,其他大多数是走投无路后的选择。于是古建国在那段时间里给的帮助有些真可以称得上是救命之恩了。有这些过命的交情在这里放着,加上这年头信息通讯都不发达,离得又远,他做事也谨慎,基于这些,他是很有自信自己这事儿做的还是相对安全的。
  除了这些,古建国手上其实还在京都和海市有几处房产的。具体的之后再说,只知道都是那些年帮人的时候被人还的人情就行。
  </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