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节
作者:尹未央      更新:2023-04-23 13:57      字数:3989
  孟潮生收回谦和的拱手礼,转身直面他,目光不畏不惧,不退不让地道:“无主无归属之物,我既然看中,即便是三郎,我亦不会放手退让。”
  言明元妤一日不是他谢砚的人,他孟潮生便一日不会放手。
  闻言,谢砚冷笑一声,大步离去。
  直至步出江月楼,谢砚方闭了闭眼,叫自己冷静下来。
  他深知此次是自己乱了分寸。
  大庭广众言逼孟潮生,抛下世家大族的涵养与贵气,步步紧逼,不留余地。
  虽旁人不明事情原委,看不出多少不妥之处,但还是不能不承认,这是他二十年来做得最为荒唐的一件事。
  身后跟上来的面有不解的温仲熙似要说话,被谢砚抬手阻止了。
  “我知仲熙想问什么,此次是我行事不妥,以后不会了。”
  说这话时谢砚还不知道未来自己为元妤做出的荒唐事还多着呢,程度不仅如此而已。
  江月楼内,孟潮生送走谢砚后心神再凝不下来,潦草与在座其他人寒暄后便提出散场,待殿试后再聚。
  众人也没有了饮酒的兴致,三三两两告辞离开。
  孙韬依旧坐在原位,面色难看至极,紧攥的拳头到现在尚未松开。
  孟潮生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一开始并未注意他,回神发现他尚在,且面色愤然难看,心中对他已没有了太多期待。
  起身直言道:“孙郎君,回去吧,用心准备殿试,此次殿试之后朝堂中必有你一席之地,但谢三郎……”
  孙韬看向他。
  孟潮生负手而立,居高临下对他道:“纵你神童之名不输谢砚,也比之不过谢三郎,放弃与之相较吧。”
  孙韬怒瞪他,问:“孟兄看我不起?”
  孟潮生低头一笑,扔下一句,“随你。”便翩然而去。
  有些人终是不撞南墙不回头啊。
  作者有话要说:  写到现在还是没能放开来写,笔触生涩,后面我会尽力再放飞自我一些,若写得不好请大家多担待
  喜欢的姑娘一定要收藏哟
  没有什么比收藏和留言更能激发作者码字斗志的了
  看文愉快!
  end.
  第16章
  当天夜里,孟潮生书房的灯点了一夜,他也在书房里呆坐了一夜,直至晨曦照亮东边的云,他才好似从过去的梦中清醒过来一般。
  眼睑眨了眨,扫去眸中几许迷茫,漆黑的眸底显出几分清明,随后又多出几分坚定的如信念的东西。
  他站起身,大步走向门口,打开门走了出去,径直走向东厢房舍前,在蒙蒙亮的拂晓之时,在清晨冷霜尚未散去院落中,轻轻撩了灰色的衣摆,坚定又窒涩地跪在了灰砖铺就的地面上。
  跪得笔直笃定,不曾动摇。
  天光亮了,房舍中传来起床梳洗的响动,不久之后,朴素的格子门被人从里打开,一位穿着粗布旧衣,满脸褶皱,黑白相间的发丝梳得整整齐齐的老妇人出现在门口,一脸诧异又带着审视地看着跪在门前院落中的儿子。
  已经跪了一个多时辰的孟潮生唇冻得有些发白,身体却依然跪得笔直,对上孟母的目光,孟潮生坚定却又带着几分祈求之意开口道:“娘……儿子想娶元氏阿妤为妻……”
  闻言,孟母放下扶在门边的手,改为交叠在身前,带有几分睿智光芒的眸子对上孟潮生隐含祈求、痛苦、坚定的目光,沉默了良久。
  三月底,长安城内发生两件叫百姓津津乐道之事。
  其一是丰庆二十三年殿试结束,一甲前三人中,取得状元与榜眼之位的两人均是寒门子弟出身,这可是多少年来的头一回。备受众人看好的温晋大学士之子温仲熙仅取了个第三名,成为丰庆二十三年的探花郎。
  状元位上的人是前期呼声便很高的孙韬,十九岁便成为状元郎,众人都估摸着他的才学比十七岁成为状元的谢砚差不了多少。
  榜眼位上的是一个名叫胡僖的寒门子弟。
  这个胡僖最是神奇,据说此人在进长安前经历的考试中名次都很平平,很少得人注意的一名学子,却在礼部试士中取得了一个非常不错的名次,要不是礼部试士非常严格,都要以为这人是作了弊。
  更叫人没想到的是,这人似得了长安风水神仙的庇佑,竟在殿试中发挥出色,被丰庆帝点为了榜眼。
  三人跨马游街时,引来了众多长安城百姓的关注。
  众人都觉得虽然今年状元榜眼的相貌气度差之三年前较多,但两人身上的传奇色彩都不比丰庆二十年的状元与榜眼差。
  另一件叫百姓乐此不疲口耳相传的事,则是丰庆二十年的榜眼老爷孟潮生,向元府大姑娘元妤提亲了!
  这事儿远比今年的状元榜眼和探花郎还叫百姓关注。
  因为元氏阿妤前阵子才被传和玉骨仙姿的谢三郎在城郊杏花林中私会过,这才多久,又叫差不离要和谢三郎起名的才子孟潮生向她提亲了!
  乖乖,元府大姑娘以前是这么高调的一个人吗?
  百姓们费尽了力气去想,也没想出元大姑娘有何过人之处。
  家世比不得韩家姑娘韩琳凌,才学比不得郑家女郎郑婕,样貌比得过王家女儿王衡吗?
  似乎从各处传出来的风声里,除了有元侍郎极宠嫡长女元妤的话外,最多的也只是说元家大姑娘不似乡间找回来的,行事端方沉稳,容貌清丽明艳,是个美人。
  没听说有别的过人之处,怎的就勾了长安两大玉人般的郎君都为她下了凡呢?
  真是奇了怪了。
  一时间,长安城各处都有嚷嚷着要找机会见一见元家大姑娘的百姓。
  元府里,听闻孟潮生前来求娶元妤,元馨又震惊又酸涩。
  她也不懂,为何元妤这个虚伪又做作的人运道这么好。
  先得谢三郎另眼相看,过府赔罪都能被请去私下谈话。
  后又引来孟家郎君求娶……
  元馨酸溜溜地哭倒在葛氏怀里,道:“娘……因何他们都只看得见元妤?馨儿才是元府正经的女郎!”那元妤分明是半路进府的私生女!不仅爹爹看重她,现在连三郎和孟郎君也都看中了她。
  “她到底哪里好?呜呜……”元馨一直不信她爹爹之前有在乡下娶亲,认定元妤就是私生女,爹爹偏心才叫元妤抢了她名正言顺嫡长女的名号。
  葛氏心疼地搂住元馨,安慰道:“不哭不哭,我们馨儿当然是最好的……”
  葛氏虽然也弄不懂前途光明又有一大堆家世较好的女郎等他娶的孟潮生怎么会选了元妤,但她倒没元馨那么伤心,或许也有点嫉妒,但更多的却是松口气的感觉。
  元妤赶紧嫁出去才好,只要不在她跟前转悠着提醒她从元妻变继室的糟心事儿,嫁给皇帝她都欢喜地给她备嫁。
  同时她也觉得,只要元妤嫁出去了,元江的心思一定就会向之前那样全心全意地放在她们母女身上了。
  所以孟潮生派媒人前来提亲,葛氏除了最初的惊讶外,没生出半分要给她搅和黄了的心思。
  不仅如此,她连耽搁都没敢耽搁,马上派人禀了元江。
  毕竟元妤很受丈夫元江的重视,不管是谁派了媒人提亲,她都不敢轻易答应或拒绝,全看丈夫的意思。
  虽然元江没一口应下媒人的说和,但她估摸着,丈夫肯定不会拒绝孟潮生的提亲。
  毕竟孟潮生虽然不是世家大族的子弟,但前途光明啊,且他们元府也不是什么名门,礼部侍郎虽然是个三品的官,但也未涉及朝廷权势中央,引不起旁人多注意或上赶着攀附。
  元妤能得这样一门亲,那是极好的了。
  此时,元府主人书房里,留着一小撮胡子、腰身健硕不似软弱文官的元江坐在书案前,看着坐在不远处的元妤,平和问道:“孟潮生向你提亲,你怎么想的?”问完,未等元妤回答,又补充一句:“孟潮生如今倒也算得上是一个能托付终身的人。”
  元妤坐在黄花梨木制的椅子上,唇边笑意浅浅,听着元江的话表情也没有变化一点,语速虽慢却坚定地回道:“爹爹多想了,其实不必来问我,当时便可回绝媒人的。”
  她和孟潮生早在三年前便没什么关系了,以后也不会有什么关系。
  她既然已经选择了谢三郎,就更要跟他划清关系了。
  谢三郎可不会让她左右逢源、三心二意。
  孟潮生的这一出闹出来,就算回头拒绝了他的提亲,谢砚那边怕也是需要她一阵好哄。
  想到这个,元妤就有些心塞。
  旁的女郎何曾有向她这样头疼哄郎君的,要么也是被郎君捧在手心哄的吧。
  她偏遇上了这么一个。
  阴险、狡诈、道貌岸然还小肚鸡肠。
  正月十五那次本欲是跳进他怀里,借救命之恩与其相熟一把的,谁知到最后却被他反利用了一回,借以从淮河水患之案抽身,陷她于被众贵女闺秀仇视怨恨的境地。
  惊!原来正月十五灯节那次,元妤从茶楼栽下去跌进谢砚怀里竟是她故意设计的!
  这若被明芷明若知道,又该说她胡来了。
  元江见她面色平静,似对孟潮生求亲一事毫不在意,更毫不考虑,不由轻叹了口气 。
  心下也不知是放心多一些还是惋惜多一些。
  “那为父改日便回绝媒人,只孟潮生怕是不会心甘……”
  元妤唇角一直挂着浅笑,对上元江看过来的视线也没变一下,只道:“爹爹不必挂心,他若上门来,便由我出面拒绝吧。”
  同一时间,林府。
  听到消息的林莘雪直接将房中桌上一套名贵茶具扫落在了地上,面上气恼万分!
  “元氏阿妤!又是元氏阿妤!孟潮生脑子进水了吗?竟去求娶元氏阿妤!”
  身边服侍的丫鬟又惊又怕,想上前,看着满地的瓷器碎片又不敢,只好焦急地低声劝道:“姑娘切莫生气,孟郎君一定是一时迷了心窍……他、他看不上元氏阿妤的……“
  迷了心窍?
  林莘雪神色一动,恍然想起那日杏林诗会时,元妤弹的那首《平沙落雁》。
  她就在想元妤什么时候同孟潮生接触过,一定是那次杏林里,元妤知道孟潮生会去,事先探听到了他的喜好,才故意弹的那首曲子吸引了孟郎君的注意!
  林莘雪咬牙,怒道:“元氏阿妤……”竟然抢她一早看中的郎君!
  他们林府早已向孟家透露了想结亲的打算啊。
  这简直是踩着她的脸往上爬!
  从今日起,她跟元氏阿妤势不两立!
  同样气恼万分的就是被元妤惦记着要怎么哄的谢砚。
  江月楼那晚之后,他刻意收敛自己在元氏阿妤和孟潮生关系上的关注,静心处理朝堂中的事。
  </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