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节
作者:希行      更新:2023-04-23 21:44      字数:4268
  “驾。”她喊道。
  军马嘶鸣一声,昂头甩尾四蹄扬起,带着李明华奔走。
  林氏大喊一声:“明华。”
  仆妇们乱乱的喊,要追哪里追的上,呆呆不知所措。
  李老夫人倒在马车上哭我的儿你死的早,家里乱了。
  左氏王氏一脸震惊不可思议只看着纵马而去的李明华,忘记了搀扶婆婆。
  李奉常喊着你们你们,那两个将领已经离开他,一个调兵,一个成阵,一方护住李家诸人,一方向李明华追去,兵马乱动马蹄塔塔忙乱嘈杂。
  一片混乱中,李明冉保持安静坐在车上,没有了李明华肩头的依靠,她双手扶在车门上,伸长脖子看着迎着晨光而去的李明华。
  一句话也没有说,就走了啊。
  ......
  ......
  军马高大,奔跑起来比坐车更不舒服,李明华觉得五脏六腑都要颠出来了,头发散乱飞舞,她攥紧了缰绳,咬紧了牙,面容想要笑又紧张而变得古怪。
  她竟然做了这件事。
  她自己都没想到要这样做,甚至在她站出来之前,那时候只是一个念头。
  这个念头其实也不清晰,是在离开江陵府时看到满街愤怒哀怨悲伤的人群,以及听到江陵知府说到的楚国夫人,楚国夫人这个名字说出来,让骚动的人群得以安抚。
  她那时候突然想,李明冉说的话不对,除了去剑南道的高门深宅里做个活人,除了在江陵府呆呆的等着做个死人,还可以做个像楚国夫人那样的人。
  “你会死的!”
  身后似乎还有林氏嘶哑的哭喊。
  李明华回头看去,见有兵马跟上来,再向前看去,是渐渐升起的晨光刺目,她攥紧了缰绳,就算死,这样死也是鲜活的绚烂的。
  第三十章 临危而静
  晨光升起在照亮江陵府城,城池没有半点的鲜活。
  站在城墙上俯瞰城池内,街上到处都是人。
  有民众也有兵士,他们或者坐或者躺,或者沉默或者哭泣或者哀嚎,他们身上都有伤,血迹斑斑,有轻伤有肢体残缺还有濒死。
  面容憔悴的江陵知府喃喃:“怎么就败了?那么多兵马呢,不是说好好的,驻营挖了壕沟,澎湖一线万无一失?”
  旁边的将领低头:“一开始的时候,安德忠的叛军人数还不多,兵士们请求出战,彭城将军不允许,要等其他的兵马到来,后来不知道怎么叛军渡过河绕到后方来了,放了一把火,这边就乱了。”
  “是承庆!是承庆来了。”另一个将领眼神犹自惊慌,“万箭如雨!”
  承庆是安德忠最得力的大将,凶猛残忍,与别的叛军会诱对方投降不同,他从不劝诱卫军投降,甚至来投降的卫军都会被他斩杀,还会把抓到的卫军民众蒸煮烤着吃。
  迟迟不进攻,聚集的兵士们不知道怎么回事,一鼓作气再二竭三而衰,突然被火攻,又听到最凶恶的叛军名字,彭城将军再也控制不住这些兵马,兵士们举着木板,在箭雨中到处逃窜,一溃千里.....
  “彭城将军呢?”江陵知府问,再次看着城内,溃败的兵将,逃难的民众涌进了城内,只是始终没有看到彭城将军。
  负责哨探的将领摇摇头:“火烧以及突袭后,彭城将军就不见了。”又低下头补充一句,“叛军那边也没有将军的消息。”
  如果彭城将军落到了叛军手里,不管是生还是死,都会被叛军悬挂示众。
  所以生不见人死不见尸,那就是跑了。
  将领心里明白,觉得羞耻所以低下头。
  江陵知府心里叹口气,再看向城外,繁华阔朗的城外已经看不到人来人往,夏日里一片焦灼。
  “那吉、袁、岳、潭四卫的将军们呢?”他问,“余下的兵马到了吗?”
  先前已经筹备好了,五地兵马联手迎战阻挡浙西来的叛军,先前已经派了不少兵马到彭城将军的营地了。
  哨探眼中满是惊恐:“听到彭城溃散,承庆大军到来,他们都不来了,都退回去了。”
  完了完了,江陵知府双手重重的拍在城墙上,垂下头,他们江陵府这边是没人管了,赤裸裸的呈现在叛军眼前了。
  “大人,大人,我们还有一千多人,江陵府的城池也坚固的很。”一个将领劝知府,也是劝自己,“我们能守住城,等东南齐都督、淮南楚国夫人的援兵。”
  哨探也忙点头:“信兵都把信送过去了,齐都督和楚国夫人都勇武善战有强兵。”
  江陵知府没有抬起头,但是齐山和楚国夫人也都在跟叛军对战呢,一个在淮南道,一个在东南道,都是生死关头,且不说他们肯不肯派兵来援助,能不能赶上也是个大问题。
  经过一年多的叛乱,江陵府比起初期其他州府已经做好了物资囤积,坚守一个月都没问题,但守城不仅仅是物资的问题,而是人心......胡知府重重的一拍墙抬起头转过身看向城内。
  天光已经大亮,街上的人变的更多了,有大夫们对伤者进行问诊救治,还有很多人抬着桶在施粥,虽然呻吟声哭声,每个人的神情都惊慌不安,但奇怪的是并没有混乱。
  胡知府有些不解,因为大量的败兵和逃难的民众涌入,彭城将军大败,叛军逼近的事都随着这些人传开了.....
  彭城将军没败的时候,民众恐慌的要死要活呢,怎么败了反而平静了?
  “大人,那边。”身边的将领跟着他向城内看,然后伸手指着一处,“出什么事了?”
  胡知府看去,见原本在街上平静走动的人群都变得骚动,向一个方向涌去.....
  是有施粥的?可是施粥的人都扔下了自己的桶。
  是有大夫?可是头发胡子花白的最有名的大夫都跑去。
  人群如潮水,涌涌又退开分向两边,让出一条路呈现一个人,夏日明媚的日光下,那人手握木杖僧袍飘飘.....
  “和尚?”胡知府道,“大觉寺的僧人?”
  将领摇头:“反正不是慧明那些大师,这么年轻。”
  和尚这时候不躲在佛前念经跑出来干什么?要闹事吗!而且看众人拥簇的态度......
  胡知府警惕,身为官府最知道了,号称慈悲的和尚可不都是善人。
  和尚穿过人群就到了收留伤兵难民的这条街,临近城门站在城墙上胡知府将他的面容都能看清楚了。
  是个好看的和尚,面容清像是蒙着一层尘灰扑扑,但又像一把剑凌厉.....
  胡知府走神乱想见那和尚停下来,俯身查看一个拄着拐双腿还在流血的兵士,不知道怎么捣鼓一番那伤兵的血不流了,竟然还能放下拐杖走几步,四周响起民众的欢呼声。
  那伤兵跪倒在地叩拜,和尚走过去,没有阻止也不在意,两边伤兵难民喊着木大师一脸期待,但没有涌上大喊大叫大哭,甚至原本呻吟哭痛的声音都小了很多,似乎怕惊扰了和尚。
  和尚没有辜负他们的期待,不时的停下来查看这些人,有伤的治伤,有病的望闻问切.....
  药和用具那些大夫们都及时的奉送捧上,他就这样走一路,治伤问诊送药一路,他所过后呻吟痛哭都被抚平了,连一个伤了双眼双腿只能躺在地上的人都咧着嘴笑了......
  胡知府恍然:“原来是个神医啊。”
  医死人活白骨从来都是让人敬畏和信赖的神仙一般的存在,乱世里尤甚。
  “不过咱们江陵府有这么厉害的高僧神医?”胡知府又问,可是从未听过。
  哨探已经机敏的去打探跑回来了,道:“不是咱们这里的,是外地来的。”
  胡知府点点头,战乱四起流民遍野,叛军对城池村庄民众肆虐,寺庙道观也不能跳出红尘之外,被叛军们一视同仁烧杀抢掠。
  太平盛世已久,大夏的寺庙道观香火旺盛,不少寺庙道观广拥田产不纳捐税可谓豪富。
  战乱后成为流民的和尚也多得是。
  城下的和尚认认真真的继续查看着,有病有伤的治病治伤,没病没伤的也认真的确认告诉他们没病没伤,一直到日头正午他看完了整条街上的人,僧袍都被汗水湿透了。
  他没有离开,街上的人也没有散去,神情更加激动期盼,远处也有更多的人涌来。
  木和尚一撩僧袍席地而坐,木杖放在身边,就在正午的日光下垂目开口,一声低吟如水纹,一圈一圈荡开了嘈杂,站在高高的城门上胡知府有些眩晕,眼前的街道变得忽远忽近,就像湖面一般平静下来。
  低吟过后,声音清亮,时而悠扬,时而悠长。
  和尚念经啊,站在城门上的胡知府竟然也似乎听的清楚,他对佛经没有太多涉猎,听不出和尚念的什么,但奇怪的是他又听得懂。
  和尚是在讲一个故事,那故事里有战乱,有杀戮,有残酷,但也有真情,善良和美好,听的人不自觉的流泪。
  纵然身子泡在烈油滚沸的锅中,心里却绽开了朵朵莲花,安静而美好。
  第三十一章 临战有动
  彭城将军精心布置的防守营地中依旧人声鼎沸,马匹嘶鸣,兵士来来往往,比先前还要热闹。
  只是原本竖立悬挂密密如林五彩缤纷的江南道卫军旗帜都被扯下来,换上了范阳道安康山大旗,以及一面黑色狰狞狼头承庆的大旗。
  营地中一个大坑,坑里燃着火,烧着帐篷旗帜以及死尸。
  营地里弥散着可怕的味道,行走其间的兵士们没有任何不适,有的举着肉啃,有的拎着酒壶喝酒,更多的是在散乱的营地乱翻,不时翻出一个箱子,便引起一群人哄抢,争夺,推打。
  更多的箱子则堆积到承庆的营帐里,如同安康山安德忠一样,范阳道出身的将官都喜好金银珠宝。
  “他们在这里藏这么多金银和粮草。”一个副将大笑,“这是给我们准备的礼物吗?”
  “这些怂货,一打仗就先囤积粮草,似乎有了这些就百战百胜。”另一个副将鄙夷,抬脚一踢,一个箱子哗啦倒出一堆大钱,其中还夹杂着一块牌子,写着吉州,他的脚重重的踩在牌子上,“看,吉州的将军还没到,钱先到了,现在呢?钱还在,人不敢来了。”
  “他们不敢来,我们就去。”坐在地上擦拭铠甲的承庆说道,他对手下败将言语调侃没有兴趣,他只喜欢用刀用枪来凌辱那些试图跟他对抗的家伙。
  他抓起一旁摆着的一柄长斧站起来。
  像他这种级别的重将,基本上不到最后关头都不亲自作战了,但承庆始终还亲自上阵,大阵小仗,只要他兴致来了,纵马挥刀冲杀,不止杀对手,自己的兵将如果有胆怯跑的慢了,他也照杀不误。
  每次当他上阵的时候,不仅卫军闻风丧胆,他的手下兵马也心惊胆战,舍命的狂奔向前杀敌,唯恐落后被他一斧砍死。
  “大人,区区江南道不在话下,请您去东南支援小都督吧,这里由我们一路杀过去。”副将们齐声道。
  承庆顿了顿长斧,也觉得这杖打的没意思,才放一把火这边的兵马就溃散了。
  “大人,您带着这些缴获一起去。”一个副将提议,“小都督最近因为齐山和淮南道很不高兴呢。”
  安德忠从浙西一路向东南,虽然内有将官相迎归顺,外有兵马雄厚,但东南始终被齐山咬牙守住,还得到了剑南道的支援稳住了黔中后路,安德忠迟迟拿不下东南很生气。
  而淮南道那边楚国夫人也闹的凶。
  </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