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乱世做权臣 第265节
作者:金戈万里      更新:2023-04-29 07:58      字数:3211
  众所周知,突厥从来都不是个固定的部落,几代盘踞在翼州北方的突厥被彻底打怕,逃往草原深处。
  也许过个十几年,这片肥美的土地就会被新的突厥占据。
  新的突厥,未必比如今逃往草原深处的这支突厥弱。
  有能力迁移族地的突厥,通常实力两极分化。
  要不就是弱得不迁走就要被吞并。
  要不就是原本的族地已经无法承载越来越繁盛的部落。
  良久后,赫连无畏才回过神,继续问,“那殿下为什么又改变主意?”
  重奕抬头直视赫连无畏,眼中的冷芒让征战多年的名将主动移开视线,低下头以示尊重。
  “孤想了想,只要完全不给突厥再对金山关下手机会,金山关就不必再担心突厥。”重奕又低下头去擦剑。
  赫连无畏再次愣住。
  刚才不是还说不会永远留在金山关,现在又是什么意思?
  难道……赫连无畏的双眼猛得亮起来,迫不及待的问道,“若是再有突厥来犯,殿下还愿意来亲征?”
  重奕毫不犹豫的点头。
  如果真的发生这种情况,他就与宋佩瑜在边城生活几年,他记得宋佩瑜说,想看看草原。
  赫连无畏见重奕点头,大喜过望,顿时将他原本的些许不满,忘得一干二净。
  有赵太子的承诺,和保金山关至少五十年无忧!
  始终在旁边沉默不语的平彰,却觉得赫连无畏有点傻。如今的金山关已经是赵国的金山关,再遭遇难以匹敌的强敌,殿下亲自出征守卫领土也不稀奇。
  而且赫连将军难道完全没发现,殿下从头到尾都是在敷衍他吗?
  重奕最开始没直接对突厥王和突厥王族下手,是因为突厥王和突厥王族整日龟缩在突厥大营中。
  就算是突厥攻城,突厥王和突厥王族也是躲在大军偏后的地方,还不忘时刻注意重奕的位置,随着重奕改变位置而改变位置。
  重奕收到来自析县的信后,就出关日夜蹲守。
  刚好突厥王因为正在议和而放松警惕,带着大批护卫出去狩猎,才被重奕蹲了个正着。
  千米之外,羽箭直插眉心。
  突厥王遇刺暴毙,突厥大营立刻人心躁动,恨不得能马上四分五裂,才让重奕找到机会溜进平时防守极为严密的突厥大营。在突厥大营的将领们达成共识之前,将所有能代替突厥王的人都杀了,直接摧毁三十万突厥大军。
  只能说一切都是那么刚好,与重奕告诉赫连无畏的话没有丝毫关系。
  平彰举证后,学着吕纪和的样子,眯眼看向宋佩瑜,不依不饶的追问,“宋少师就不好奇,那封让殿下改变态度的信上写了什么,还是早就知道了信的内容,才不好奇?”
  吕纪和眯眼看人的时候,是高深莫测。
  平彰眯眼睛……
  宋佩瑜轻咳一声,勉强忍住嘴边的笑意,闷声道,“你就在这里歇了吧,我去青州使臣的住处看看。”
  话音未落,宋佩瑜的一只脚已经踏出房门。
  “唉?你……”平彰伸出手臂,想要叫住宋佩瑜却没成功。
  他摸了摸下巴上长短不一的胡茬。
  这算不算是逼得宋佩瑜羞窘得仓皇而逃?
  一定算!
  平彰满脸怪笑的躺回软塌上,带着‘他比吕纪和还聪明’的念头进入梦乡。
  梦中回到多年之前,他还在东宫小学堂上课的时候。
  他力压宋佩瑜与吕纪和,成为学堂大考的第一名。
  想要去与人炫耀的时候,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正与重奕抱在一起的宋佩瑜,重奕低声安慰面露沮丧的宋佩瑜后,忽然发现了他,当即拔剑朝他走来。
  平彰吓得转身就跑,竟然成功甩脱了重奕。
  他还没来得及细想涌上心头的不对劲,突然看到正蹲在墙角的吕纪和。
  平彰顿时大喜,他不敢再与宋佩瑜炫耀,与吕纪和炫耀,总没问题了吧?
  吕纪和打不过他!
  平彰的手还没碰到吕纪和的肩膀,吕纪和就突然抬头,眯着双眼,表情似笑非笑,以军营中才有的粗俗语言问候平彰的祖宗十八代。
  平彰‘唰’的睁开眼睛,忍不住将手搭在心脏剧烈跳动的位置。
  睡意再次消散的一干二净,平彰边抹头上的汗水,边从软塌上爬起来,浑浑噩噩的往门外走。
  他要立刻,马上,离开宋佩瑜的书房。
  他宁愿躺在床上,身体疲惫至极却睡不着觉,也不愿意睡着后,被这样的噩梦吓醒!
  平彰走得太快,以至于没发现守在门口银宝,看他的目光十分诡异。
  银宝望着平彰仿佛逃命的背影彻底走远后,忍不住摇了摇头,暗自记下,让人多煮些安神药,给从金山关赶来的骑兵送去。
  他早就听闻,刚离开战场的人会被噩梦纠缠,没想到连已经在沙场征战多年的平将军,也是这样。
  还好殿下不会被噩梦惊醒。
  宋佩瑜与平彰说要去青州使臣处,出了书房后见到天色已晚,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他打算在院子里将要紧的事处理完,就回去陪重奕睡觉。
  两三封文书,不过须臾的功夫就能看完。
  都不是什么要紧事,明日再处理也是一样。
  宋佩瑜正要转身进屋,忽然听到墙外越来越近的脚步声,下意识的看向院门的位置。
  眨眼的功夫,就有手腕上系着特殊花样绣缎的人进门,默不作声的朝着宋佩瑜行礼后,沉默的从怀中掏出封信递给宋佩瑜。
  看信封上的特殊标记,是来自陈国的加急信。
  金宝连忙高举琉璃灯,免得正在拆信的宋佩瑜看不清信上的内容。
  陈国正在悄悄调兵,想要出其不意,奇袭青州。
  第122章
  宋佩瑜盯着信纸上的时间,大致算了下。
  陈国应该是知晓青州英国公和兖州端煦郡王来到析县后,开始调兵。
  收到兖州使臣已经离开,青州使臣却选择留下的消息后,才将出兵的目标定为青州。
  “兖州有消息吗?”宋佩瑜收起信,转身去书房,“将从乐县回来的人叫来。”
  方才吃晚膳的时候,宋佩瑜就知道重奕已经成功拿下乐县,带去攻城的三万赵军正在乐县驻守。
  他想着兖州与乐县之事都急不得,就没追问,打算等明日重奕醒了再说。
  宋佩瑜回到书房所在的院子时,平彰已经离开,他就没再找其他干净屋子。
  刚暗下去不久的书房,再次变得灯火通明。
  从乐县回来的人,很快便被叫到宋佩瑜的书房。
  重奕进城不久,这些人就出现在城门外。
  他们都与平彰一样,本是与重奕一同出发,却不知不觉的被落在后面。
  多亏兖州乐县与翼州析县的距离比较近,才没像平彰和那五百骑兵似的直接累瘫。
  兖州地形狭长,位于翼州和青州之间。
  面积也不大,与当年的卫国不分伯仲。
  恰好能将翼州和青州完美隔开,之前青州英国公来析县,也是先经过兖州,才能到达翼州,否则就要从陈国所在的徐州和豫州绕路。
  兖州虽然面积不大,地势却非常好,几乎是九州中关卡最多的地方。
  与翼州和青州的交界处,能供人畜行走的狭口极窄。
  导致大大小小的关卡十分密集,能连成片。
  比如兖州与翼州接壤的这边就有兖州八关,另一边与青州接壤的地方还有十二险。
  除了建立在狭口处的八关和十二险尚且能让人通过,其他大片土地上,都是连绵不断的山峦,是最好的天然屏障。
  兖州八关和十二险最让人称道的地方,就是这些城池之间能极快的相互照应。
  单攻一关或者一险,几乎不可能成功,还要面临随时被围剿的风险。
  只能同时进攻多关或者多险,让八关和十二险之间无法相互照应。
  众所周知,攻城往往需要数倍于守城驻军的人数,才有可能成功,如果遇到格外难以攻破的城池时,难度又要加倍。
  同时进攻多关或者多险,对于兵力和辎重的消耗都极大。
  相当于攻打兖州的人要耗费数倍,甚至数十倍于兖州的人力物力,才有可能拿下兖州。
  因此,九州所有势力中,唯有兖州能在易守难攻上,比得过拥有四方天险的卫国。
  可惜……
  兖州八关要连成一片,才能将地势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如今兖州八关最中间的乐县已经插上赵旗,其他七关就与其他城池没什么区别,最多就是攻城难度稍微添加一点。
  这一点,对从兖州八关中撕扯下乐县的重奕来说,大概可以忽略不计。
  王校尉虽然说话不怎么靠谱,在战事上却十分清醒。
  他与宋佩瑜叙述白日攻城之事的同时,还能兼顾乐县的异样。
  因为赵国始终没再往析县增兵,兖州完全没想过赵国会突然出兵。
  尤其是乐县,被兵临城下时,城墙上的兖州军首领,亲眼看着赵军中迎风飘扬的朱雀旗和最前方黑衣珠冠,容色殊丽的重奕,都不肯相信城墙下的人是赵太子。
  他坚定的认为,赵太子还在金山关,赵军是故布疑阵,甚至主动劝说赵军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