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铁甲动帝王[重生]_339
作者:步帘衣      更新:2023-05-07 00:47      字数:1428
  袁斐脑子里一团浆糊,面对顾烈的问话,嘴巴抖得厉害,但就是说不出一句话来,最后哇地一声叹道在地,放声大哭,一直喊着:“陛下……陛下……”
  这阵仗看着是够可怜够难堪的,与当初那个金榜题名、金殿说笑的探花郎,简直是云泥之别了。
  群臣都难免动了恻隐之心。
  顾烈问他:“假若,那个无辜枉死的新妇泉下有知,得知你这个糊涂官罪有应得,你猜她现在是在哭,还是笑?”
  袁斐闻言一怔,随即趴在地上不停地叩头,还是哭喊着:“臣知罪,臣知罪,可臣罪不至死啊陛下……”
  群臣难免把刚才的恻隐之心收了回去。
  顾烈微微摇头,摆手道:“都带下去吧。”
  结案入封。
  顾烈看着满朝文武,听不出语气地说:“诸位爱卿,咱们君臣,都一日三省吾身,好好为民办事,好好当官,啊?”
  群臣悉数跪地,应诺道:“陛下教诲,臣等谨记于心。”
  数日后,针对此案中僧侣妖言惑众之事,政事堂商议过后,发了律令。
  大楚这些年来重农利民,渐渐废除了人头税,而是实行摊丁入亩,按照亩数收税。譬如,一家三口只有一亩田,那就只收一亩田的税,而不是收整整三个人的税。
  这件事暴露出来了僧侣人数过多、无赖地痞投身僧道的问题,不利治理,不利民间风气,顾烈有心整饬风气,于是连带着道士一起倒了霉。
  针对这些不事生产的僧侣道士,大楚宣布按人头收税,仅收一般农户的六成,但不论僧庙道观,一律必须劳作耕种,不得用香火交税,必须自耕自种,亲事农桑。
  此举成了大楚年间道士和尚打架的源头,自此道士和尚斗殴不绝,但也确实有效遏制了懒汉无赖投身僧道的现象。
  大名鼎鼎的楚初十五年袁斐案,自此全数了结。
  *
  此案一结,群臣们明显收紧了松懈之心,狄其野也没有再横眉冷对,顾烈的心情就松快了许多。
  但顾烈的心刚放下,就不得不又悬了起来。
  祝北河病重。
  第136章父子相承(三更)
  祝北河身体本就是江河日下,不然,顾烈也不会特地派狄其野去看他。
  顾烈有些后悔,不该由着祝北河的意思放他主审,早知如此,还是该让兰延之独挡这一面。
  但祝北河前一阵精神奕奕,一定要办好这件要案,连张老也查不出什么异常来,于是顾烈也就松了口。
  如今想来,倒和回光返照似的。
  前世,祝北河当了整整二十年的大理寺卿,最后因为顽疾辞官,辞官三年后病故。
  现在不过是楚初十五年,祝北河就已经累病了,顾烈怀疑与那一场闭门思过不无关系,虽不后悔,却也是百味杂陈。这话要是说出来,就是讨他家将军生气,因此顾烈只是自己这么想着,没和异常沉默的狄其野提。
  张老亲自去了一趟祝府,回来对着顾烈叹息。
  于是顾烈赶紧按照说好的,把顾昭派去了祝府探望。
  临行前,顾烈告诫顾昭:“北河要是对你不满意,寡人是不会给你赐婚的,就看你自己了。”
  于是顾昭心怀忐忑,但面上还是端着一副镇定自若的神情,在容燧嘻嘻哈哈的护送下,去了祝府。
  祝府中,倒不似外人猜测得愁云惨雾。
  外人不清楚祝北河的身体情况,家里人是再熟悉再清楚不过的,前阵子祝北河异常精神的状态,就连张老都看不出差错来,但祝家四口人心里都和明镜似的。
  祝北河这辈子最不后悔的事,第一是跟着顾烈起兵,第二就是分家。
  他父母偏心偏到了下一辈身上,若不是惊觉大儿子已经被养歪了,就算那日有祝雍老爷子出言相助,祝北河也狠不下心要分家,他毕竟是个孝子。
  大儿子在地方任职,对他这个不肯提携的父亲心怀怨恨,祝北河病了有大半年,至今也没有只言片语传来,祝北河固然心痛,却也早有意料,并不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