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节
作者:张大姑娘      更新:2023-05-09 03:05      字数:4276
  知道的,全都知道的,可是人生如果不闭着眼睛过,那真的是没有勇气继续下去的。
  因为眼睛看到不够清楚,所以才觉得满目疮痍的世界上,披着锦绣的外衣,看不到下面的血迹斑斑。
  “中午回来吗?”
  “不回来,时间不够,走了没有人看机器,我有空去送饭,替他看一会儿。”
  “不回来吃什么呢?”
  “有卖饭的,卖包子馒头的,还有油饼的。”
  机器是二十四小时运转的,一天就两班,一站就是十二小时,连续上一个星期夜班,然后就是一个星期的白班。
  他还没来得及整理一下心情,就要为了生活奔波,从年轻时候就做生意,后来开车,可是都不算吃过什么大苦,只有这一次,瘦了很多。
  晚上回来的时候,慢慢看着他洗脚以后挽起来的裤腿,瘦的干巴巴的,还不如自己的腿粗,慢慢才一米七,张向东一米八多的大男人啊。
  她洗完碗,“我不考研了,我去考编制了,已经过了笔试了,等着寒假结束了,就要去面试了。”
  张向东擦脸的手一下子顿住了,毛巾拿在手里,依然是不说话,只是看着慢慢。
  慢慢谁也没看,在那里擦着桌子,她不能看到一个人的眼睛,怕眼泪会出来,怕给人看到,会哭的。
  “你怎么不考了呢?”
  “我看着觉得考不上,不好考,继续上学的话,我也够了,早点工作也好。”
  “那你考的是那个地方的啊?”
  马永红着急,一直在问,听着是外省的,更惊讶了,“你去外省啊?”
  “不远,挨着很近了,那地方跟我们在南边搭界的。”
  “你指给我看看。”
  慢慢就跟马永红围着地图,指给她看,两个人趴在沙发上,对着墙。
  慢慢跪在那里,她知道背后张向东也在看。
  他是老司机,走南闯北的,马永红问他,“这里怎么样?跟我们一样吗?”
  “差不多,经济比我们好。”
  马永红看着慢慢,“你当初怎么想着去哪里呢?”
  “试试来着,没想到能上,马上还有本省省考,我也试试,能上就留在省内呢,只不过我报名的岗位不太好。”
  慢慢能上,是马永红没想到的,她从来没想过慢慢能去考编制。
  真的是,怎么说呢,仔细想想,比考研要好很多,因为即使考研了,一样也要面临着找工作的问题。
  她觉得女孩子,轻轻松松的,然后稳定体面就很好了。
  也不提不出省的话儿了,“你自己选,到时候也别挑,考上哪个就去哪个。”
  慢慢点点头,“我知道的,等着毕业了大概就能去上班了,到时候你跟我爸就轻松了。”
  “你好就行,我跟你爸还赚钱呢,家里你不用管,上班了有钱就帮,自己先够花。”
  家里氛围瞬间就好了许多,因为大概是有个指望了,也因为,如果慢慢最后真的能进的话,那无异于是把这个大家都看笑话的家撑一口气。
  让那些觉得这一家子起不来的人,让那些瞧不起张向东的人,知道这个家,还不至于跟烂泥一样起不来。
  “妈,你不要跟人家说,谁也不要说。”
  “我不说,我知道。”
  马永红晚上翻来覆去的,就总是想着慢慢出生的时候,她晚上做胎梦,梦到送子娘娘抱着一个白白胖胖的孩子,放到自己的床上去。
  “我那时候还纳闷呢,怎么给我这个孩子,谁家的孩子啊,这么白,这么胖,脸上的毛都能看的清清楚楚的,喜人的很。”
  “你是送子娘娘送来的,有福气的。”
  马永红跟慢慢睡在一起,絮絮叨叨的,盖着暖和松软的棉被,外面被风吹门,“我跟你爸爸,一辈子没有福气,从我结婚开始到现在,长了你这么一个孩子,二十多年了,还是没长进,你爸爸一辈子就这样了,不争气。”
  “结婚的时候什么都没有,那时候想着要是能有五千块钱的话,就再也不干活了,就去享福去了,可是你爸这一出一出的事儿,我都四十多的人了,还是一无所有。”
  慢慢不爱听马永红这样的话,她怕张向东听到了,“这些话,以后不要说了,你看你身边的人,其实跟你差不多的,不过是有没有存款的问题,我知道你是心疼钱,可是我上班了,一年的工资就够了,说不定还要高呢。”
  她是忽悠马永红的,老实孩子说话也是会撒谎的,她其实查过,工资不高的,三千块的基本工资,然后根据地域经济的情况有所调整。
  去河北的那一个同学,一个月工资三千五不到,这还是转正之后才有的工资呢。
  马永红是真相信了,“南边比我们有钱,你不知道,自从你爸出事,我天天堵得慌,谁家日子跟我们一样呢,你说你进面试了,我这心里啊,舒坦了不少。”
  “往前看,其实我爸在家也挺好的,就是那个厂子不好,不能长时间干的。”
  “不干怎么行?哪里来的钱呢?你毕业了,还有老二呢。”
  “如果长时间吸入颗粒粉尘的话,会得尘肺病的,你看过山西挖煤的报道没有?就是因为吸入太多的粉尘,没有几年就得了尘肺病,肺不可逆转的纤维化了,最后人都是跪着死的,因为喘不动气儿。”
  “钱没有了慢慢赚,也没有多少钱,不然的话你现在伤害身体,没几年治病的钱会更多的,人永远是比钱重要的。”
  马永红知道,因为上夜班,张向东气色一直不好,也瘦了很多,一个月二三十斤的那种瘦,而且大概是因为出事儿了,他脾气也不是很好,整天就是不说话,要么就是呛人发脾气。
  “等着来年吧,马上就过年了,先干一年吧。”
  还是为了钱,慢慢这时候真觉得看透了底层生活了。
  中午的时候,她怎么也要去给张向东送饭。
  “你爸不让你去的,他说买饭吃。”
  他就是不让慢慢去,慢慢不会骑电动车,她要走着去的,就很心疼闺女,从小就是这样的,两个女儿,从来不让受累,不喊着去地里面干活。
  有时候马永红地里面忙不过来,喊着慢慢去地里干活,张向东是要发脾气的,直接就对着马永红甩脸色,“你喊她干什么,在家里。”
  马永红也很委屈,觉得干的少就少,好歹是个帮手,能轻松一点是一点,后来也不喊了,张向东知道了要发火的。
  冬天风特别大,慢慢就拎着饭盒去了,里面就是家常菜,她想着尽可能的有点肉,但是家里节省一切开支,不买肉吃。
  张向西很顾家的人了,他在招待所里面干,有时候人家的牛羊肉食材,他会从厨房里面带回来,然后给张向东。
  这就是家里的肉,马永红就留着,等着家里来人的时候才吃。
  慢慢早知道厂子里面环境很差,可是真没有想到会差成这样。
  一个大铁皮房子,就是个危房,开着两个门,连个窗户也没有。
  她进门口的瞬间,一下子就愣住了,没有见过这样的环境,呼吸都很困难,她一进去嗓子眼就痒痒的很,全是一股子味道,很浓重的味道。
  有人看到她进来,就指了指,“在里面呢。”
  张向东在嘴里面,越是往里面走,离着门越远,粉尘就越多,真的是看不清人的,她往前走,也不知道踩到了什么,耳朵边全是机器运转的声音,嗡嗡嗡的,她低头看脚底下,是塑料管。
  张向东接过来饭盒,“回去吧,快回去。”
  “唉,好。”
  慢慢撇着嘴,她控制不住表情,不敢多待着。
  一个人沿着马路,一边走一边哭,北风吹过脸颊,细密针扎的疼。
  她这是心疼她爸爸,太难过了,一想到张向东从来没有吃过这样的苦,她就很想让他别干了,呼吸困难的空气,能见度都没有的颗粒粉尘,还要耳朵要废掉的机器,一直不停的站在那里往里面送料,然后撑着袋子给接着成品,吃饭都是赶紧塞两口。
  饭盒一打开,立马就有粉尘落进去,不能一口气吃完,只能在空隙里面吃,也不知道吃进去多少塑料。
  她就是委屈,替张向东委屈,替很多跟他一样的人委屈。
  都什么年代了,为什么勤劳能干还老实的人,还没有好日子过呢,还要这样对生命没有保护,没有尊重。
  她就很不平,还有太多的黑心老板资本家了,她一直讨厌村子里工厂的老板,你赚钱可以,可是你能不能把保护措施做好了,过滤口罩手套还有休息时间,能不能好好儿的当个人呢?
  把工人当机器,把环保当空气,这就是很多吸血鬼资本家干的事情,压榨人的剩余价值,跟工业革命时期一样。
  回家的时候,脸色就很难看,跟马永红是这么说的,“环保问题,确实要整治,这些小工厂,就应该全部查封关门。”
  因为开始查环保,全国范围内展开,所以村子里面的垃圾都有了固定的人清理,而且都有垃圾箱了,再也不能随手往东边的小树林里面扔垃圾了。
  以前慢慢家里旁边的小树林都是臭的,现在干干净净的清理了。
  马永红不是这么想的,“查环保,查环保,卫生纸都涨钱了,我们吃什么喝什么啊?我们从哪里赚钱啊?”
  这就是社会上的阵痛,毒瘤。
  上面要查环保,是好事情,不合格的场子,排污不合格,设备不合格,还有工厂环境不合格的都要整改。
  可是整改的成本,机器的成本最后还是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去了。
  但凡是不合格的产品,大多是流向农村去了,因为农村购买的东西大多是三无产品,便宜实惠。
  穷人要花更多的钱去生活,因为要买卫生纸买香皂洗衣粉,买这些种类里面的低端产品。而且穷人因为没有本事没有文化,所以要去这些三无工厂里面打工。
  慢慢听着马永红说的,才知道,书本上的东西不一定是那么美好的,国家大步向前的荣光背后,是有个绞肉机的,绞肉机是淘汰掉的人,这一部分人,注定是要成为利益牺牲者的。
  她光读书,光看着一个个政策出台的多好多好,从长远来看确实好,但是没想到,真的发生在自己身边,却是卫生纸涨价等这样的事情。
  第127章 我有点刚
  过年的时候, 家里的人都是刻意营造的喜庆。
  到底是想开年之后走好运气, 不要跟今年一样的背运。
  “买肉了吗?”
  “都买了,你奶奶家五斤, 你姥姥家五斤。”
  去给张老二家里的送肉的时候,她不要。
  马永红也没有想到她不要, “拿着吧, 今年家里难点, 但是也过得去。”
  每年,都会给两边老人送肉,有钱的时候送排骨骨头鸡鸭都全的。
  张老二家里的就是不要,“你们今年难,我们也有钱, 家里也够吃的,年纪大了吃不了多少肉了,你拿回去, 慢慢爸喜欢吃肉,他干活儿累,不吃肉不行。”
  最后还是留下来了, 张向东就是再没钱,过年给父母买肉的钱还是有的。
  亲戚都知道难, 老二这么大了,还给压岁钱,今年还多给了,大姑二姑还有姨妈都给的, 都是盼着拉家里的兄弟一把。
  下面本家的亲戚,还欠着两万的,二姑带来的。
  “慢慢,你记得下面大爷的好啊,那时候你爸爸出事儿,人家晚上送上来两万块钱,你看你大爷没钱,可是那时候,就他一个来送钱的。”
  </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