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节
作者:召徕      更新:2023-05-16 00:29      字数:3170
  总得来说,气氛还是比较温馨的。
  在众人的期待中,终于到了年关。
  容衍派人把调解会的成员和当地官员都叫了来一起吃饭。
  晚会上,有鼓声,马头琴声,口琴声,不同的乐器吹奏着悦耳的调子。
  没有皇宫里豪华,菜品也没有皇宫里精致。但是所有人都很高兴。
  尤其晚上放烟花的时候,孩子们兴奋得哇哇大叫。
  这热闹持续到了大半夜,众人才依依不舍散去。
  次日新年,百姓们走街串巷拜访亲戚,一大早家家户户就迎来送往。
  本地官员的孩子们也来给容衍拜年,容衍挨个发了红包。
  然后又拿荷包装了一袋子铜板,出门当散财童子。
  他给得不多,一般一个人也就两个铜板,寓意好事成双,就图个喜庆吉祥。
  得了钱的孩子们就跟在他身后,像个长长的尾巴,也算这边关一景。
  年后,容衍又开始忙活了,边关到底是苦寒之地,想要改善生活非一朝一夕能够,还得慢慢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得给这里的人找些能长久谋生的活计。
  这个时候,林其默默给他发了一份《致富之经》,是一位容衍的小粉丝缠着家里人要的。
  容衍翻开看了看,眼睛都微微睁大了。
  ……
  等到四皇子和五皇子重返边关,是在田地里见到容衍的。堂堂一国储君,却穿着最常见的短打,身上还有不少泥点子,在跟十几个农夫说着什么。
  那十几个农夫里,还有蝎胡和氐人。
  四皇子和五皇子对视一眼,走了过去。
  “……对,千万要记得,入栽后要不定期的做松土处理……夏季时候浇水要浇透……”
  “小七。”五皇子唤道。
  容衍对其他人打了个手势,其他人散去。他擦了擦头上的汗,看向两人笑道:“你们到了啊,父皇和皇祖母还好吗?”
  五皇子也笑:“挺好的,父皇说很想你,还让我们给你带了不少东西。”
  四皇子左右看了看:“你这是干什么呢?”
  容衍带着他们往田垄走,边走边道:“我在教他们种人参。”
  四皇子和五皇子惊了,不可思议道:“你还会种人参?”
  “以前不会,这不是跟着书上教的现学着,大家一起来,总归是有法子。”容衍拿起地上的水囊,打开喝了两口,有水顺着嘴角流下,他胡乱擦掉。
  四皇子和五皇子突然没话了,他们有时候觉得自己够放下架子了,没想到跟弟弟一比,还是差了一截。
  第二百五十九章
  古人从来都不乏聪明之辈,有时候他们在原地打转,不过是环境使然。
  当有人给他们指明了一个方向,不需要再多做什么,他们就能大着胆子往前冲,果敢又坚毅。
  容衍就是那个指路人。
  在继种人参之后,他又开始选种,培育良种,带着大家一起种棉花,栽红枣树,种葡萄,甜瓜【哈密瓜】。
  甚至还包括桑树。不过桑树对环境的要求比较高,土壤,温度,光照,水分。
  土壤要土层深厚、疏松、肥沃。
  温度要保持25 ̄ ̄35之间。最适宜温度在25 ̄ ̄30之间。
  桑树还是叶用植物,水分消耗大。
  然而边关都不具备这些条件。所以注定推广不了。
  所谓因地制宜,既然环境不适合,容衍也没强求。
  不过考虑到桑树采摘期,最少十年,长远来看很不错。
  所以容衍去了离边关最近的一个郡城,实地考察,发现此地的各项条件很适合养桑树。
  既然要搞发展,就不能只局限一个地方,容衍想把从边关到京城这个大方向的经济都搞起来。
  他还没有触摸到工业,林其他们也不敢教,怕步子迈得太大,最后得不偿失。
  但农业方面,林其他们却搜罗了所有的经验和方法。
  容衍看着地形图,指尖在线路上来回循环,等把京城到边关这条路的农业产量,经济都提上来,以后大军供给,沿途补给,都会方便许多。
  沿途经济提高,百姓就会自发修路,朝廷适时再补助一部分,等到路一修好,大军行进的速度也会猛增。
  于公于私,于国于民,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好事。
  容衍想到就做,四皇子和五皇子他们收到消息的时候,容衍已经带着李恕去了郡城。
  四皇子/五皇子:……
  明玄帝收到消息的时候,也大大吃了一惊。
  那种感觉怎么形容呢,惊喜来得太快太突然,他反应不过来。
  他原本只以为小儿子把蝎胡和氐人劝降就是极好了。没想到小儿子目光比他还长远,趁此机会,试图凭一己之力,拉动整个大方向的经济。
  储君迟迟不回朝,朝堂上下都在催。明玄帝直接把此事在朝堂上说了,众人陷入一阵沉默。
  然后就爆发性的上奏,直说太子是一国储君,这种拉动地方经济是当地官员的事啊。
  明玄帝淡淡反问:当地官员真那么能干,太子何必亲自前往。
  朝臣:qaq
  #主子太厉害了,臣下肿么破#
  #怎么想,都感觉自己好废物#
  不过容衍还是很有分寸,他在初期考察后,制定了大方向的计划,后续的事情就交给底下人去做了。
  就拿种植桑树来说,怎么选地,怎么种收成最好。然后又提出“条桑养蚕”,提高效率。不过为了桑树生长好,第一年是不能如此,只能采摘桑叶。需得等到第二年,才能直接拿大剪子,捡下条桑来养蚕。
  然后就是养鸡养鸭,农户们不是懒,也不是不会养。事实上,乡下里家家户户都会养几只鸡鸭。
  但是成规模的养,就很少见了。
  为什么?
  当然是因为各种病,有名的就是鸡瘟。
  哪个乡下人家担得起这个风险。而担得起这个风险的,谁又愿意吃力不讨好,去做那脏活,赚那辛苦钱。
  容衍找了当地读书人,他念一句话,就让读书人记一句话。最后拼成一本养鸡养鸭注意事项的小册子,免费分发给普通百姓。
  当然了,读书人做记录的是要给钱的。
  然后又遇到麻烦了,普通百姓不识字啊。
  容衍:……
  这算一个小小的挫折,把容衍拼命前进的身影拉了一把,有片刻的喘息。
  ……
  最近下了一场大雨,把盛夏的燥热都压下去了,得到短暂的清凉。
  容衍站在院子里的梧桐树下吹风,眉头微拧,像有千万种愁绪。
  身后突然传来一声清脆的声音,像鞋底踩过树叶,随后又消弭。
  “阿衍。”
  熟悉的声音,熟悉的冷香。
  李恕惯做男子打扮,自然也不会涂脂抹粉,可她身上常年就是有一股冷香,平平淡淡,若有若无,就像这雨后的草地,带着一点儿微凉湿润,却令人放松舒适。
  她用托盘乘着一盅莲心羹,示意容衍坐下饮用。
  容衍心里揣着事,没注意,拿起就喝了,莲心苦涩,苦意在唇腔中弥漫。
  他眉头拧得更紧了,把口中羹汤咽了下去。
  “好苦。”
  李恕自己也舀了半碗,尝了一口,点点头:“是很苦。”
  容衍看着她,眸子漆黑,但眼白却泛着红血丝,衬着眼下的青黑,莫名带了一点委屈。
  李恕伸出指尖,轻轻点了点他的眉心,幽幽一声叹息:“阿衍,你跟以前不一样了。”
  容衍下意识蹙眉:“我还是我。”
  李恕摇头:“你的眉宇间总藏着事,厚重深沉,仿佛压了一座座大山,令人压抑。”
  容衍刚想辩解,却又闻李恕道:“阿衍,你在急什么。”
  容衍瞬间愣在当场,嘴唇微张,喉咙却像堵了东西一样,许久说不出一句话。
  李恕垂下眼帘不看他,有规律的用勺子搅拌着碗里的莲心羹。
  “你拼命地往前跑,拼命地跑。好累。”
  容衍心想,他累吗?肯定是累的。
  这种累不止是身体上,更是心理上。
  院子里很静,没有飞鸟,没有风声,只有偶尔树叶上残留的雨珠落在地上,滴答一声响,很悦耳。
  但他却感觉很久没有停下来好好听过了。
  可是他是储君,父皇信任他,他的身后更有千万百姓,他要很努力很努力的带他们过上好日子。
  仿佛察觉到他的想法,李恕伸手握住了他的手,双目注视他:“阿衍,一个人是永远带不动整个国家的。大兴的崛起,需要的是大兴上下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