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风洞之谜(二)
作者:知北游      更新:2023-05-16 18:40      字数:3109
  “他说他看到蓝光之后,也不知道在里面搞什么,或者碰到了什么,就听见一阵刺耳的呜呜声,整个洞都在震动,从里面射出了刺眼的蓝光。我们还在发愣的时候,一股很猛烈的风带着水浪就从墓穴深处冲了出来,楞把我们四个人吹出了洞口。
  “我感觉那个洞就是个高压气枪的枪膛,我们就是枪膛里的子弹,被直射出来,一直吹到了天上,飞上去很高,又被吹出去很远,我感觉自己在空中象狂风中的树叶一样飞速翻滚旋转,还没落地我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等醒过来的时候,我和老薛都躺在医院里,浑身是伤,我断了一条腿和两根肋骨;老薛头部受了重伤,右胳膊和断了。医生告诉我,老何和小罗已经当场死亡。现在想想,真是可怕……”
  说着,他又拿起酒葫芦咕咚咕咚连灌了几口。
  “后来呢?”
  “后来,老薛醒过来之后,我和他在病床上给上级写了一份考察报告交上去,把我们遇到的情况都写了,希望上级能仔细探查一下那个古墓,最好能进行一次抢救性发掘,看看到底刮风是怎么回事,解开这个谜团。”
  “哦,又发掘了吗?”
  “没有。报告交上去了,就没了动静。康复出院之后,我才知道,那个洞被填埋了,上面修起了大寨田。再后来,文/革开始了,我去蹲了牛棚,老薛被下放到农村劳动改造。从此以后,就没人再提那个古墓的事情了。现在,老薛也死了好多年,那个事儿的经历者,也只有我一个人了。”
  “您老没考虑过那个风是怎么回事?”
  “怎么没考虑?考虑过很多年。老薛说是有机关,但是那是个商代末期或西周初年的墓,不可能设置什么机关。也许是地下有什么古怪,我一直也没想明白。”
  “那么,您还记得那个墓的位置吗?”
  “时间太长了,那里的地形也有很大的变化,记不得了,只能记住个大概的地点。在西沃村西面的那条大沟里,现在那里还是农田,种着庄稼。那里离村子挺远,除了农忙收种,很少人去。那个地方,小付应该知道。”
  小付点着头说:“是的,我知道。做文物调查的时候我去过那里。”
  “太好了,王先生,非常感谢您,您说的对我们太有用了。”我起身双手抱拳,一躬到地。
  “你给我说说,你说的那个风镜是怎么回事?”王先生反问。
  “哦,这位瑞蒙德小姐是美国的考古学博士,她从一份玛雅文献看到说中国有一个古代文物叫‘风镜’,流传在东夷地区,据说那个镜子里可以吹出飓风……”
  “哈哈哈!”王先生仰面大笑起来:“一派胡言!外国人就是喜欢瞎扯淡。美洲的玛雅文化和我们的殷商文化有什么关系?和东夷文化有什么关系?再者说了,商周时期连电风扇还没有呢,能造出那么高科技的玩意儿?你知道那股风的力量有多大吗?亏你还是教授呢,竟然相信这样的奇谈怪论!”
  “是啊,我的确也不太相信,太荒唐了。不过,荒唐的事情太多了,比如王先生您遇到的那个能刮出飓风的古墓,怎么解释呢?如果您对别人讲这些,是否也会被认为是奇谈怪论呢?”
  “哦?嗯,这个,倒也是……”
  辞别了王先生,我立刻让小付带我们去西沃村,只要到了那里他就算完成任务。
  小付带着我们又沿着巨淀湖的小路开,车摇摇晃晃地开不起来,好几次还陷在泥里,我们只能下来推车。
  过了几个村庄,也不知道走了多久,一直到下午1点多,前面出现了一个村子,小付说那就是西沃村。
  穿村而过,又开了得有五六里地,眼前赫然出现了一条很宽很深的大沟,沟两沿和沟底都是整齐的梯田,即所谓的“大寨田”,种着小麦。
  现在天气转暖,小麦已经开始返青。田埂上仍然是经过冬天还没发芽的很长的荒草。
  “这里就是王老说的那条大沟,再往西南一点就是淄河,”小付指着沟给我们介绍说:“根据县志的记载,这里原来应该有座建于宋代的古庙,一直到明代还有,后来因为淄河泛滥被冲毁了,这条沟就是以前淄河多次决口泛滥冲成的。以前我们来搞文物调查,还在这里看到一些古庙破砖烂瓦。”
  耗子看了看,说:“这条沟,原来也是一条河吧?”
  “对,实际上是溢洪形成的,这条沟也通往巨淀湖,往东大概一里地就是巨淀湖,上了那个小土丘就能看到。沟底还有些地方有积水的坑塘,天旱的时候村民们从里面取水灌溉,你们行动的时候要当心一点。不过坑塘里有鱼,你们想吃鱼可以去抓,都是野生,味道鲜美。”
  “谢谢。您带我们到这里已经很感谢了,您可以回去了,让我朋友开车送您回广饶。”我一边说一边对耗子挥挥手。
  耗子过来,塞给小付10张老人头:“兄弟,你知道我们来找点东西,您是文化站的,知道这里面的事儿,所以请你……”
  小付也没推辞:“哈哈,明白,我明白,放心吧。宋副局长嘱咐过,没事儿。不过,”他往远处看看:“我奉劝各位一句,这里离村子远,一般没人来,你们最好自己弄,千万别去村里问,更别找人给你们找地方,也别放炮什么的,否则,村民们好奇心重,他们一定会跟来看。找不到东西也就罢了,一旦挖出东西他们就有可能举报,那可就……”
  “哦,这个我们也明白。”
  “好,那就好。”
  我让大块头开车送他回去,同时再买些生活必须品回来。
  我们从车上卸下来所需的东西,下到沟里,查看了一番,准备扎营。沟底也有成块、成条的农田,还有不少的积水坑塘,一些已经废坏的水渠彼此连接着。
  罗妮说不能在沟底扎营,因为沟底比较潮湿,而且现在是春季了,说不定就会下雨,沟底会存水,如果下大雨甚至可能有洪水,非常危险。建议在沟一侧的坡上扎营,这样既在远处不容易被发现,也避免了发生危险。
  我们就沟西坡下沿梯田边的一块空地上扎起了一个大帐篷,把用品放进去。我和耗子到田埂上割那些干草来铺在地上,又铺上防潮垫子,从沟边的梯田上拆了几块石头垒起了锅灶——我们不知道要多久才能找到那个古墓,所以得做点长远打算。
  耗子开始摆弄他的罗盘,窜上跳下地观察方位,嘴里念念叨叨,用笔描画测算。
  “段先生在干什么?”罗妮一脸的茫然:“他在探测吗?”
  “啊,对,在找古墓的位置。”
  “可是,这样怎么能找到古墓的位置呢?”
  “这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法术,叫‘寻龙索穴术’,可以通过观察地形地貌找到隐藏在地下的古墓……”我也只能给她这么说,说得太多估计她也听不懂。
  “哦,真是太神奇了,不可思议。”罗妮摇着头说。
  “您别管了,让他去找,我们去沟底的池塘里抓鱼,准备做饭。”我带着罗妮到沟底的池塘里去抓鱼。
  一直折腾到快天黑,我和罗妮带着抓的一兜子鱼、虾回到帐篷,大块头也回来了,耗子却一脸失望地坐在地上喘粗气。
  我问:“怎么样?有什么结果?”
  “老大,这里的地势,一马平川,只有几个小土丘,从地势上看,左龙右虎,这里应该有一个古墓群,但是这里的地形被人为的改造得太厉害,不能用‘寻龙之术’来推测了。”
  大块头一边往帐篷里搬东西,一边说:“耗子,你不是老吹你的寻龙术吗?怎么失灵了?哈哈……”
  “你懂个毛!”耗子愤愤地说:“如果地表的自然外观没被人为改变,肯定不成问题。可这里被改造得太厉害,有的山被推平了,河流被填平了,林木被砍伐了,地面被平整了,还用寻龙术,怎么用?”
  “哎,这个……反正丫的我不懂,你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大块头噘着嘴走开。
  我看着沟底说:“老王说那个墓是在商周的考古地层上,那么,那个墓穴唯一的可能就是在这个沟底。当时在这里修大寨田的,都是西沃村的村民,那个古墓的位置,一定是在对着西沃村的这一段距离内。既然用寻龙术找不到,那就用笨办法,用探铲打探点,一点一点地找。”
  “好吧,只有这个办法了。”
  “不能着急,做饭吃饭,明天再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