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舍近求远
作者:独眼河马      更新:2023-05-18 21:55      字数:2479
  郑峰、李云帆和徐大炮搭讪是有目的的。
  “大爷,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你。”
  “瞧您客气的,您想说啥就说啥。”
  徐大炮果然有大炮的秉性。
  “您网到的鱼放在鱼篓里面,如果不放在水里,鱼大概多长时间会死掉呢?”
  大家听出来了吧!郑峰一直在想刘茂生拿给刘婶的那六条鱼。
  “这要看在什么季节。”
  “如果是秋天呢?”
  “秋天,气候干燥,鱼放在鱼篓子里面,顶多活半个时辰。”
  半个时辰是一个小时。
  “如果在鱼篓里面放一些水草呢?”
  “顶多活一个时辰。”
  “如果鱼篓里面有很多鱼,那会怎么样呢?”
  刘茂生说,九月二十七号的中午,他的鱼篓里面有二十几条鱼,二十几条鱼,这不能算少吧!
  “如果鱼很多,死的就更快,鱼会在篓子里面跳,你压我,我压你,顶多活半个时辰就不行了。”
  “鱼在篓子里面跳来跳去,鱼鳞是不是会掉很多呢?”
  “可不是吗?鱼鳞掉的越多,鱼死的就越快。”
  综合分析,郑峰和李云帆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结论,九月二十七号下午,刘婶从刘茂生家拎走的六条鲫鱼应该是养在池塘里面的鲫鱼,这也就是说,刘茂生放在刘二麻子家院子里面的鱼篓里面可能没有一条鱼,或者根本就没有一条鲜活的鲫鱼。
  在郑峰和同志们看来,刘茂生还是有嫌疑的,至少是他的回答有问题。
  九月二十七号中午十二点半左右,刘茂生从刘二麻子家门口经过,从刘二麻子家走到河堤需要十几分钟左右的时间,刘茂生看到浓烟,从河堤上往村子里面跑,也需要十几分钟,在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刘茂生就能打到几斤鱼,这鱼是不是太好打了。
  “大爷,您除了下这种丝网,平时,撒不撒网呢?”
  “怎么不撒网,我主要是撒网。”
  “为什么?”
  “为什么,你们也看见了,我下了十几副丝网,到现在才收到几条鱼。”
  “撒网的效果是不是要比下丝网效果好一些呢?”
  “好多了,一般情况下,我都是撒网,只有在没法撒网的地方才下丝网。”
  “这里无遮无挡,难道不好撒网吗?”
  “水下有很多芦柴桩子,渔网碰到这些芦柴桩子,那就麻烦了。”
  现在正是冬天,是看不见河岸边的芦苇的。
  徐大炮拾起一根枯树枝,拨开脚下的树叶和枯草,果然有一些一两公分长的芦柴桩。敢情在春天、夏天和秋天,在河堤上山没法撒网打渔的。
  九月二十七日,正是芦苇生长旺盛的季节,这个基本的判断是不会有错的。但郑峰还是要进一步夯实一下这个基本的判断:“大爷,芦苇一般是什么时候收割呢?”
  “一般在秋末冬初收割。”
  “郑局长,前面有一条路直通河堤下面的芦苇荡。”卞一鸣向前走了十几步,然后大声道。
  郑峰和大家站起身朝西走去,徐大炮也站起身跟在郑峰的后面。
  郑峰朝卞一鸣手指的方向看去,在河堤下面果然有一条路通向芦苇荡,笔者要也别强调,现在是没有芦苇的,所以没有什么芦苇荡,笔者所谓的芦苇荡,其实是指两大片水域和残留在两大片水域周围的芦柴桩。
  当然也包括那些生长在深水区,没有被割掉的,横七竖八地倒伏在水面上的枯死的芦苇。
  “公安同志,这条路通高刘村。”徐大炮道。
  “徐大爷,从河堤到高刘村就只有这一条路吗?”
  “不错,就只有这一条路。”
  “这河岸边全是芦苇,什么地方没有芦苇呢?”
  郑峰觉得,九月二十七号中午,刘茂生打渔的时间可能会更短。
  “向西走两里地,在大梁河和小梁和交汇的地方,有一片开阔的地带,那里可以撒网打渔;从这里向东走三里地,那里也可以打渔。
  “不过,一般人都会在大梁河与小梁河的交汇处打渔。”
  “这是为什么?”
  “那里是两条水道的交汇处,两条河里面的鱼都会到那里去凑热闹。所以鱼比较多。”
  “徐大爷,您撒网打渔,一天能打多少鱼呢?”
  “这……不好说,春夏两季,一天能打五六斤,秋天渐少,到冬天,一天达不到两三斤鱼。”
  “你经常在这条河上到打鱼吗?”
  “两天,我就要来一次。”
  “秋天,一天能打多少斤鱼呢?”
  “也就三四斤吧!打渔这碗饭不好吃啊,两个膀子一天要甩上百次,一般人吃不了这个苦。”
  可是,九月二十七号中午,刘茂生仅用一个小时不到的时间就打了几斤鱼。这里面一定有问题。
  生活的经验有时候会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帮助。
  郑峰一行告别徐大炮沿河堤向西走去。
  刚走不多远,郑峰又把徐大炮叫住了。
  “徐大爷,高刘村高建国家失火的事情,您知道吧!”
  “怎么不知道?这件事情,十里八乡的人都知道。”
  “您在打渔的时候是不是经常遇到高刘村的刘茂生?”
  “不错,我们经常在路上遇到。”
  “那么,九月二十七号,就是高建国家发生特大火灾的那天中午,您在什么地方打渔呢?”
  “那天,我没有打渔,我闺女说了一门亲事,我们老两口和闺女到男方家相亲去了,这件事情,我记的非常清楚,那天晚上一走进村子,就有人会跟我说这件事情了,我和高家是亲戚,我和老伴连家都没有回就到高刘村去了,那个惨啊!”
  该问的都问了,郑峰一行第二次和徐大炮告别。
  郑峰沿着河堤向西,用六分钟左右的时间走到了大梁河与小梁河的交汇处,河堤上长满了杂树和灌木,路面高低不平,坑坑洼洼。
  长期形成的工作作风,从某种角度来讲,其实就是一种经验,郑峰特别关注环境和案子之间的关系,很多案子都证明了一点,凶手在作案的过程中,一般会考虑到环境,并充分利用环境。
  当大家走到大梁河和小梁河交汇处的时候,郑峰和李云帆立刻意识到,如果刘茂生在这里撒网打渔的话,他是看不见高建国家的浓烟的。这是因为,两条河的交汇处,有一个十几米宽的浅滩,要想打渔必须到浅滩上去,而浅滩在河堤的北边。
  浅滩只比河面高出四五十公分,现在是冬季,九月二十七号是夏末秋初,水位再高,河水也不可能淹没浅滩,前面,笔者曾经交代过,河堤上是茂密的树林,由于树林的遮挡,人站在浅滩上,是不可能看见高建国家的浓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