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财如命[快穿] 第199节
作者:午后半夏      更新:2023-05-21 10:32      字数:4687
  也幸好,这次没了阿锦这个储君做马前卒,徐云娇接触的人的层面都降低不少,一些真正有大才的人,没机会让她认识,自然也就没祸害的机会。
  不然的话,阿锦心里才是真的有些怄。
  要知道一个国家的强盛繁荣,靠一个人是行不通的。为君者,要清明端正,为官者,也要心怀大义。
  君臣联合,才能让国家繁荣强盛起来。
  而阿锦登基后,因有清安帝给他打下的良好基础,让阿锦接下来的路,走的顺畅了不少。
  再加上他自己也很能立得住,也没有新君继位,要被朝臣教导三年这一说,毕竟先前清安帝不好的时候,都是他在处理朝政,权利也在那个时候一点点的过度到阿锦的手里。
  都已经这样,阿锦若还不能牢牢的抓在自己手里,那得蠢成什么样?
  所以,
  关于新旧交接,是很平稳的就过去了。
  因为阿锦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太多,新政彻底安稳后,阿锦又设立了一个新的机构,督查司,以地域划分成为三十六道,监察天下百官,各地官员不拘大小,哪怕是不入流的九品官吏,都可以通过督查司,直接上奏天听。
  当然了,
  上奏之事,必定是要涉及到民生百计或者有贪官污吏等等大事。
  而且督查司并不参与政事,只负责督查和上奏,而且是直接听命于天子,算是阿锦安置在外地的双眼和耳朵。
  防止的就是有的地方,天高皇帝远,捏着这一点,在一些地方官胡作非为。
  不过为了防止督查司尾大不掉,像是某明的锦衣卫一般,对它使用的尺度也要把握的得体,所以它就只有监察和上奏的权利。
  别看如今大夏在清安帝的治理下,逐渐的繁荣昌盛,但其实还是有着不少弊端,其中一些偏远苦寒之地,也不乏挨饿挨冻的百姓,尤其是碰到天灾之年,每每都有不少百姓而丢了性命。
  这也是清安帝一直都忧心的事,不过即便是他注重民生,劝课农桑,但到底有些杯水车薪。再加上清安帝刚刚继位的两年朝政也不算安稳,他要处理的事情太多,再农业这一块自然也有点疏忽。
  所以,
  阿锦登基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工部那边,召了不少伺候田地的老农,成为工部的编外人员,就是领着工资,也有一定的头衔,但却只做改善良种想法子增加田产的事情。
  当然,他也提供了不少的消息和意见,把一些现代化的经验,也大致说出来,让他们进行完善。
  同时也派人去海外寻找高产量的粮食,例如红薯和马铃薯以及玉米等等。
  并且为此,阿锦还私人掏了腰包,就是一品阁那边,组建了海上船队,为此,他不但把一品阁好几年的盈利都投进去,小金库都跟着缩水了一圈,他提出来的时候,清安帝那个便宜父皇。
  嘴上说着赞同,大力支持什么,但实际行动起来,却一毛不拔。
  而不管是造船还是训练可以出海的船员,那都是烧钱的行业,要知道如今可还没有海上贸易这一说,人们也不知道,无边无际的大海那边是个什么情况?
  想要开辟一条新的海上贸易,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这几年来,阿锦一品阁所有的盈利,都搭进去了。
  额……他先前最一开始是在国内或者是大齐或番邦那边,让一品阁的人,进行商贸的适合,多多注意,若是谁找到了,许以重利。
  不过几年过去,也都没有什么消息,不过也不是一点收获都没有,找到了棉花。
  棉花在番邦那边也早有人种植,但却不普及,原因就是棉花的产量实在有点低,而且还十分占地,种一亩棉花,价值不高。再加上如今的纺织技术也有限,导致它的使用率完全不及桑蚕。
  不过在找到棉花后,阿锦也让人开始改良纺织车,改良棉花种子,选择适合的地方普及,像是北疆那边,阳光充足,温度适合,是最佳适合种植棉花的地方。经过几年的宣传和普及,如今整个北疆都成了棉花种植基地。
  如今棉花已然成了北疆那边的主要收入来源,不止是在大夏内流通,甚至还出口到了大齐和番邦那边。
  咳咳,话说的有点多了。
  言归正传,
  解决民生问题的同时,阿锦也没忘记做其他的,例如就是修补大夏的律法。
  大夏现有的律法,基本上都是前朝流传下来,经过一些文臣的补充和改善而来,其中的弊端不少,清安十年的时候,清安帝也曾经修改过一番,但也只针对一些要紧的,例如人命家产之类。
  像是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并未改。一则是没那个时间,二则并没有太大的必要。
  不过伴随着国富民强,律法的改善却不容忽视。
  就像是杀了人,一般来说,都讲究一个杀人偿命,不问缘由,但凡是犯了人命,不拘对错,多半都是秋后处斩。
  再有就是讲究父杀子,只需要罚钱就行,甚至若是无人告知的话,连钱都可以不用交,所以不少穷苦人家,若是无力养活孩子的话,便会率先把家里的幼童给溺死,而且其中多以女孩儿居多。
  即便是如今年景好了,这等事情,也不乏有之。
  但相反的,若是子杀父,哪怕这个父亲不是人,也是要填命的。就像是平州城就发生过类似的事,父不慈,对子非打即骂,多年累之,最后实在受不了,在一次被殴打的时候,推了对方一把。
  父撞到头当场身亡,子也被判处绞刑。
  就这一点上,阿锦觉得极为不合常理,他素来对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句话嗤之以鼻。他讲究的是,父慈子孝,父不慈子哪来的孝?
  针对这一点阿锦觉得可以修改一番。
  这一点上,阿锦觉得可以适当的改动。
  除了这个之外,也还规定了男女成婚的年纪,十八岁方可婚嫁,以及家中财产分割等等问题。
  还有就是鼓励商贾发展,派遣人,努力说服,和大齐番邦开通三国贸易,还有就是对教育的看重,想着建立学院,不拘男女都可以读书的那种。
  当然,一下子步伐不能迈的太快,不过大夏的民风已经十分开放,在这一点上,但凡是有点远见的也都不会反对。毕竟你见过有哪家的勋贵世家会把自家女儿教养的一无是处,大字不识一个的。
  即便是他已经登基为帝,一品阁的生意也因为阿锦是帝王,那叫一个蒸蒸日上,只是阿锦要做的事情太多太多,所以他的手头一直都不富裕。
  甚至就连后宫里,阿锦只一后三妃,他也不打算再纳人进来,毕竟他如今是帝王,即便是已经贵为太后的高太后也已经勉强不得他。后宫里的话,章静姝也是闻弦而知雅意,对后宫里也进行开源节流。
  把宫人放出去不少,只这一点就缩减不少开支。
  当然,愿意出宫的多半都是宫女,内侍的话,因为已经净身,不少都是没了活路才愿意。
  若是也遣散的话,出去未必有活路,所以在内侍这一点上,章静姝也十分开明的询问了他们的意见。若是愿意,家里或还有亲人的话,想离开可以离开,若不愿意,也还可以留在宫里。
  果然,不同于宫女选择出宫,内侍离开的很少。
  后宫一应的事,阿锦是直接甩手给章静姝处理,在这一点上,他从来都不怀疑章静姝的能力。
  至于蒋明心和严秋华,阿锦在登基后就已经问过她们的意见,若是她们愿意的话,阿锦可以放她们离宫,不拘是另嫁他人还是其他,都可以。
  蒋明心和严秋华咋一听的时候,还有些战战兢兢,就没听说过皇帝让自己妾侍再嫁的,不过再三确认,阿锦是真心,便也都各自考虑起来。
  她们二人从一开始进宫就不算得宠,毕竟阿锦是个工作狂,每个月进后宫的次数都不多,而且还喜欢纯盖被子睡觉,两人至今也没个孩子傍身,自然也另有想法。只是到底不确定,纠结了好一段时间。
  最后还是将门虎女的严秋华,胆子更大一些,私下里求见了阿锦。
  阿锦这边也爽快,当即就同意了,还额外从私库里拨了一份不菲的嫁妆给严秋华,另外给了也许诺严秋华,若是她有中意的,也可以找阿锦来做主。若日后过的不舒服,也可以过来寻阿锦的庇佑,但只一次。
  严秋华也没想到事情这么顺,当即大喜过望,跪谢过后,便喜滋滋的清点了自己的嫁妆,她虽为妾,但嫁给太子为妾和嫁给普通人做妾还是有很大区别,当年家里也是准备了一份不菲的嫁妆,如今阿锦还另外又给了一笔嫁妆。
  还有一个口头承诺,即便是离了宫,她也可以过的很好。
  有了严秋华领头,蒋明心很快也来求去,阿锦也答应了。
  不过阿锦这里答应的爽快,章静姝那边知道后,虽吃惊,不过这是阿锦的决定,她自然不会反对,而且蒋明心和严秋华离宫,不管是从各方面考虑,她都是得益者。
  倒是高太后知道这个消息,脸色立刻就黑了,立刻把阿锦叫到了福安宫。
  第229章 储君
  阿锦也是做过女王的人, 自然知道帝王是个苦差事,尤其是阿锦想要做的是青史流芳的明君,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尤其还有清安帝这个珠玉在前。
  打从登基这一年里, 阿锦就忙碌的不行, 本来高太后就对阿锦不进后宫很是有微词,毕竟阿锦的膝下就只有章静姝所出的一双儿女,虽有子嗣,但太少,来日孩子能不能长成是一说,能不能成才又是一说?
  她本来还想着, 等先帝的二十七个月孝期过后,就要选秀的。
  如今他倒好, 选秀没音儿, 她这个儿子倒是把自己宫里为数不多的宫妃给放出去了, 瞧瞧,这是人干的事?
  虽然她他知道儿子心里有大才,对女色也不上心, 不然的话, 也不会成婚多年,只有一双儿女。
  除了那些女子的肚子不够争气外,更多的还是因为儿子自个不上心。
  不过高太后虽心知肚明, 不过自家的孩子,到底多偏爱几分, 不愿意去承认罢了。
  “皇帝, 你到底是怎么想的?你后宫妃嫔本来就不多,还是为太子的时候,先帝所赐的, 正所谓长者赐不敢辞,你倒是好,直接把人给放出去了。”高太后一见到阿锦,就有些生气的开口说道,“……母后知道你心有大志,但这纳美人和你心里的大志,并不冲突不是吗?”
  阿锦也知道自己的这一行为有那么一点出格,不过御史那边都没吭声,可见不是什么大问题。
  众御史们:谢谢,他们是有意见的,不过上奏了n多的奏折,陛下那边也没半点反应罢了。
  阿锦一本正经:“怎么就不冲突了?儿臣如今要做的是太多,但时间就这么点,若是浪费到后宫里,那就要耽搁多少事?难道宠幸美人,能比天下百姓都要重要吗?母后,您不是短见之人,怎地连这个道理都不明白?”
  高太后只觉得脑袋瓜嗡嗡的作响,但一时半刻,却又想不出反驳的话,只能道:“你这是强词夺理,难道你晚上不睡觉吗?”
  “儿臣白日里处理政事已经够繁忙的了,这晚上自然是要睡个安稳觉,不能让人打扰,不然哪有精神?”
  高太后:歪理,绝对是歪理。
  不过细想一下,逻辑却不错,毕竟先帝的身子,不就是太过于劳累,最后才垮的吗?
  “……既是如此的话,儿臣何苦去耽搁别人家花样年华的姑娘。”阿锦摆了摆手,“这种丧良心的事,儿臣可做不出来。如今不是皆大欢喜吗?儿臣这里不用有心理负担,人家姑娘也可以自由,多好啊!”
  好个屁!
  高太后在心里一遍遍的提醒自己,涵养涵养,这才好不容易忍下心里想要骂人的冲动,不过在对上阿锦一脸理所应当的表情后,自觉地堵心非常。
  这倒霉的孩子居然是她亲生的。
  不过高太后这糟心还没完,却听到说高莹莹求见。
  “你来做什么?”高太后见侄女有些闪躲的目光,只觉得有种不好的预感,而她这份预感也很快成真。
  高莹莹因为有些心虚,压根就不敢抬头去看高太后,毕竟当初,是她死乞白赖的要进东宫,又是哀求又是打亲情牌的,如今这才没几年,她就要求去。
  便是姑母疼爱自己,这心里怕也不舒服。
  艾艾期期道:“皇帝表哥,姑母,莹莹也想离开。”
  打头一听侄女的称呼,高太后就知道如此,她本就觉得糟心,儿子那边是脸皮厚,嘴巴也能说,你说一句,他顶十句回来。
  心里的怨气,自然要找个发泄之处。
  只是还不等她开口。
  就听见糟心的儿子高兴的答应下来:“准了,表妹,你这几年照顾母后也辛苦,这样吧,朕封你为德善君郡,食邑五十。另外也备一份厚厚的嫁妆与表妹。”说实话,阿锦先前对高莹莹是真的没什么好感,眼高于顶,虚荣心强不说,还挺闹腾,尤其是刚进东宫的时候,没少闹事。
  也就是阿锦对她不喜,闹了一段时间,连高太后都有几日烦了她,很是冷落了一段时间。
  又有章静姝那边交待,让她受了些教训,高莹莹才老实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