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亲后我成了流放犯妇 第17节
作者:沈湖      更新:2024-01-28 07:50      字数:3180
  前几日,三婶还送来了一套头面来。
  “三婶不必这么客气。”
  万瑾玉哼道:“给你你就收着,别装模作样。”
  万瑾澜:“…”
  那好吧,她只能却之不恭了。
  园子里,沈卿扶着老夫人说道:“婆母,我母亲春日里生了一场大病,差点没缓过来。家里人怕我担心,便没告诉我。”
  “两月之后,是我父亲的寿辰,儿媳斗胆请求婆母,在澜娘的及笈礼后,让儿媳回扬州省亲。”
  说起来,沈卿自从嫁到京都来,二十几载,回去的次数少的可怜。不像林氏和顾氏,她们娘家都是京城的,倒是不会承受这种思亲之苦。
  老夫人沉吟半晌,应了。
  沈卿差点又高兴哭了,随即又道:“婆母可允许儿媳将澜娘也带上?”
  老夫人说:“二丫头该说亲了,此时去扬州怕是不妥。”
  沈卿道:“有端王殿下那次算计,儿媳觉得,不若去扬州躲躲,娘娘先前还说,皇后有意给顺王安王纳侧妃,还有端王,也该娶正妃了。”
  当初万贵妃就是在参加了赏花宴后被太后指给了还是时的陛下做侧妃。
  以万沁儿的家世,皇子正妃她都做得,侧妃难免让人心气不顺。
  老夫人也想起了女儿被指做侧妃时的场景。
  “母亲先给澜娘相看起来,待儿媳和澜娘从扬州回来,也正正好。”
  还能避开京中的这些事。
  老夫人拍拍沈卿的手背,“行,你和澜娘去吧。”
  大儿媳这些年确实柔顺,她也没有什么可指摘的,思念亲人是人之常情,好多年才回一次,便回吧。
  老夫人自认也不是个刻薄的老太太,还是颇为通情达理的。
  翌日用过早膳后,万瑾澜听到了可以去扬州的消息,简直喜出望外。
  从未去过扬州,只在母亲口中听过扬州城的繁华,便已心生向往了。
  如今,她倒是可以自己亲自去看看了。
  她开心的简直想转圈圈。
  两日之后,是她的及笈礼。
  她的及笈礼府上已经准备了多时,请的正宾还是福寿双全的太傅府老夫人,宫中贵妃姑母还送了礼来,安阳公主还又出了宫。
  及笈礼后,沈卿收拾起了东西,如今天气已经凉了下来,要回扬州,就得快点启程。
  沈家大舅听闻妹妹要回扬州,加紧处理了手上的事务,打算亲自护送。
  离京那日,万知景还很不高兴,如果不是来年还要参加会试,那他一定也跟去了。
  长那么大,他都没去过有着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美称的扬州。
  十里长街市井连,明月桥上看神仙。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
  如这般的诗句,万知景随口都能吟上几十句。
  看着妹妹迫不及待的模样,他可真是酸的慌啊。
  “兄长好好读书,待你金榜题名时,我肯定已经从扬州回来了,你放心,我肯定会给你带不少扬州的特产。”
  万知景:“…”
  这妹妹不能要了,故意往他心口戳刀子。
  沈卿已经上了马车,将帘子掀开,催促万瑾澜快些上来,又叮嘱万知景好生读书,不可松懈。
  万知景虽然不着调了些,但于读书上,那是不用叮嘱都会用心。
  沈卿知晓此时回去不是好时机,毕竟次子明年还要参加会试。
  但多年不曾见过父亲母亲,又听闻母亲生了一场重病,恰逢大兄来京,此时不提回扬州省亲,以后怕是不好说了。
  京都距扬州,路途遥远。
  过了武关道、商州大道,到了襄阳,再由水路经汉水,过大江,转运河,才抵达扬州。
  这一路上,生生走了大半个月。
  沈大舅指挥着家丁将行李都搬下来,随即笑着到了沈卿母女俩跟前:“可还熟悉这码头?”
  沈卿摇摇头,她都多少年没回来了,这码扩建的比她当初嫁人离开时大了好几倍。
  沈大舅笑道:“扬州夏日里天热雨多,冬日里没京都冷,但也不算特别暖和,雨水也没夏日里多了。澜娘啊,待你回府上安顿下来,我便让星玉她们带你在这城中好好逛逛。”
  扬州虽不是天子脚下,但它的繁华,在整个大魏都是首屈一指。
  沈大舅提起扬州,非常自豪。
  而万瑾澜,她一路辗转,陆路换水路,也没有丝毫不适,恨不得直接去城中看遍扬州美景。
  第25章 扬州
  沈家大舅在京都还未启程时就给家中递了信。
  沈家来码头上接人的,是沈大舅的庶出弟弟。
  距离伯府越近,沈卿越是紧张。
  离乡多年,近乡情怯也是难免。
  沈卿紧张到都没注意到万瑾澜掀开了车帘的一个小角,偷偷向外张望着。
  扬州的大街上,比京都的外郭城还要热闹,河道就在城中,河道之上隔些距离就有桥。
  行人神色安稳,大街之上热闹却不喧哗,又种盛世安稳的感觉。
  马车停下,到了伯府的大门外,一下车,便见两位头发花白穿着富贵体面的老太太和老爷子立在大门内翘首以盼。
  永昌伯和其夫人见女儿带着外孙女下了马车,眼中含泪的到了近前。
  沈卿快走几步,和老夫人抱在了一处,两人痛哭出声。
  永昌伯抹了抹眼角,拍了拍老妻的肩,“好了,有什么话,回府说。”
  随即他又看向万瑾澜,和蔼的说道:“这是澜娘吧。”
  万瑾澜笑眯眯的点了点头,随即行了个晚辈礼,恭敬又不失亲热的喊了声“外祖父”。
  永昌伯笑着点头,“进府吧,一路舟车劳顿,府上已经备好了午膳。”
  沈家的宅子是标准的江南园林,其内草木繁疏,亭台水榭,九曲回廊,一步一景,秀丽雅致到了极致。
  万瑾澜心中惊叹,这宅子,光是建造都要花不少银钱,更别提平日里的修整打理了。
  公府在京都东郊的宅子,还是仿造江南园林所建,但到了这里,才知什么是小巫见大巫。
  伯府人口还算简单,老伯爷有两儿两女,大儿子是嫡出的,继承了家业,二女儿是广陵王府的侧妃,三女儿是一品镇国公夫人,四儿子是庶出,给大儿子做帮手,一起打理家中产业。
  沈家世代经商,家大业大。自古以来,商人想要安稳经商,都得找靠山的。沈老夫人娘家还是做官的,虽不是什么大官,但在扬州城里,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家,至于万瑾澜的大舅母,也是官宦人家出身。
  一顿膳用的万瑾澜都吃撑了。
  鸡汁煮干丝、蟹粉狮子头、文思豆腐、盐水老鹅,爆炒长鱼丝等等这些淮扬名菜,真是别有一番滋味。
  京中也有做淮扬菜的酒楼,不过和沈家这一桌比起来,滋味上是差远了。
  长鱼这东西,处理不好,手艺不到位就有股子土腥味,但她今日没有吃到一丝土腥味,只有脆嫩鲜爽。
  外祖母见她喜欢吃长鱼,特意让丫头将长鱼摆到了她前头。
  最后,再来两块层层油糖相间的千层油糕,这午膳,才算结束。
  沈卿难得回一趟娘家,和父亲母亲自然有说不完的话。
  沈卿为何会将万瑾澜也带回来,除了之前说过的原因,她还想让父亲母亲见见她的孩子。
  她生了两儿一女,大儿子在西南,二儿子要科举,就只能将小女儿带回来了。
  万瑾澜又在老夫人和两位舅母这得了不少好东西,笑的眉眼弯弯。
  坐在一旁的沈星玉说:“祖母,母亲,澜妹妹初来乍到,不若我带她在城中转转。”
  万瑾澜的眼啊,蹭的一下就亮了。
  真是正合她意!
  这位沈姐姐,真是会办事,她喜欢。
  大舅母看着万瑾澜期待的眼神,笑着说:“晚膳之前,可要回来。”
  沈星玉带着妹妹们一道出了府。
  “今日还得回去用晚膳,不能在外久待,也是可惜了,明日,我们再和母亲请示,多带几个小厮,说明晚间不回来用膳,我带你去烟波湖看看。”
  “现在天气虽然冷了下来,但烟波湖可一直热闹如旧,还有月明湖,改日也带你去瞧瞧。”
  万瑾澜一听,就已经憧憬的不得了了,恨不得已经天黑插上翅膀飞到烟波湖和月明湖上去看看。
  沈星玉的大嫂刚生产完,如今还在做月子,是以万瑾澜今个儿都没看到她。
  沈星玉和沈琼枝是大舅母家的女儿,沈慧是四舅家的嫡女。
  一行四个姑娘,带着小厮,在扬州的街上逛的乐不思蜀。
  粮行、布庄、酒楼、金楼、胭脂铺子、红楼,走街窜巷的贩夫走卒,看起来和京都的外郭城没什么区别。但这里是万瑾澜没来过的地方,自然是觉得新奇,还觉得格外有烟火气,总觉得这边的民风都比京都更淳朴些。
  万瑾澜也见识了沈家的富贵,东街之上,属于沈家的铺面,都有二十几家。
  “瑾澜妹妹,你看上哪些,尽管拿,姐姐就当是送给你见面礼了。”
  万瑾澜身上有银票,也不缺什么东西,不过姐妹之间,你来我往的,就熟悉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