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迫娶了阴鸷王爷后 第70节
作者:西流      更新:2024-02-29 19:19      字数:5446
  端王定睛一瞧,就见绿浮手中拿着两根白乎乎、毛茸茸的长条。绿浮举着那两条分别往自己的头顶一比划,那两条毛茸茸百里透粉,直挺挺立在头上,随着动作又颤巍巍地晃动,煞是可爱,端王自己都心尖儿一颤。
  “这是什么?”
  “楼里的小丫头玩心重,做的兔耳朵,拿铁丝撑在里面,活灵活现的。”
  端王觉得自己在玩一种很新的东西,他只觉得这是小孩子才能玩的东西,自己难不成要像绿浮比划地那样,戴在自己的头上?好幼稚!
  可是真的好可爱,辉光会不会觉得很可爱?如果可爱的话,会不会觉得戴着这个的自己也很可爱?
  有点羞耻。
  唉,可是方才不是决定,要让辉光看到新的自己吗?
  端王眼睛盯着那玩意儿,终于问道:“这……夫人会喜欢?”
  绿浮肯定地点头。
  没有男人能抵抗带了这个的男人。
  端王若有所思:“确实是别有童趣。”
  绿浮看端王一双耳朵都染了红色,有听他说这是童趣,又是掩嘴一笑。哎呀,童趣确实是童趣,却也不仅是童趣呀。
  端王终于下定了决心,点点头。绿浮笑道:“奴给王爷演示一下这个怎么戴,回头王爷也好教给自己的朋友。奴冒犯了。”
  嗯?
  端王还没反应过来,便被绿浮“咔哒”两声,那兔耳朵便好似长出来地似的,留在了端王的头上。
  嗯嗯?
  第64章
  绿浮给端王戴好了两只耳朵,看端王还一直不自在地看着镜子,便捂着嘴,找个理由告罪出去了。
  端王皮肤雪白,虽说及冠,却仍有一两分的稚气,两只粉里透白的耳朵戳在头顶,倒是不显得突兀。端王左右轻轻摇了摇头,那两只耳朵便颤巍巍地抖了起来,端王自己看了也觉得这耳朵可爱。若是童稚时,他必然是绝不肯摘下来的。
  可是……他已经及冠了呀。
  想了好一会儿,他终于还是眼睛一闭,把兜帽带上了。因那两只耳朵站着,他之好自己拉住脸颊两旁的帽檐,把那两只耳朵压趴了。他也不敢再从前门走出去,悄悄出了后门,绕回环秀园。
  刚进了院子,不想迎面撞上了何明德,脚下一个踉跄,那两只手还揪着帽檐呢,人便跌进了何明德的怀里。何明德扶他站好,打趣他:“王爷那么好的身手,突然如此,我还以为王爷是特地投怀送抱呢。”
  端王这一跌,那是绝没有这意思,可是他那兜帽之下,倒确实有那么几分这个意味。何明德那调侃落在他耳中,现在他脸上,那手是万万拿不开了。
  何明德今日穿的外袍外面绣了一层金线,好看是好看,摸上去可不舒服。何明德看他一反常态,低着头,两只手紧紧放在脸颊旁,还以为他脸被刮了。端王
  “脸刮着了?让我看看。”
  端王摇头。
  何明德这才看清楚他不是捂着脸,也松了口气,伸手去撩他的兜帽,端王往后一退。可是这么一退,又迟疑了一下,怕何明德误会,又往前走了一小步。他一抬眼看到了何明德笑盈盈的眼睛,突然好似自己的灵魂转换,用何明德的眼睛观察着自己,这才想到自己竟然做出了这种事情来。
  池旭尧强作镇定:“头发乱了,不想让你看到。我去梳洗了。”
  嗯?
  端王虽说一直注重外形,可是偶像包袱也没有这么重啊。这出去一日,头发能乱成什么样?
  池旭尧强作镇定与何明德擦肩而过之时,何明德从背后一伸手,拎着兜帽的尖尖,端王一时不察,竟然被他摘下了兜帽。就在兜帽摘下来的那一刻,一双粉里透白,毛茸茸的兔耳朵,颤微微地跳了出来,晃花了何明德的眼。
  池旭尧转过身,后背刷地起了一层热汗,看何明德怔怔地看着自己,一时之间不知道是捂脸还是捂耳朵。
  “我……”
  “你……”
  两人都顿住了。
  端王磕磕绊绊地说:“这、这是刚才在浮月楼……咳,那边的人都在玩……这、这是绿浮一定要我戴上的。我也不好扫兴。”
  何明德清了清嗓子,又清了清,竟有几分唇干舌燥,好一会儿才问:“那为什么不给我看看就要摘。”
  “因为这是小孩子的玩意儿,我怕你嫌我稚气。”
  何明德看他脸颊都羞红了,一双耳朵也好似红玉一般,低垂的眼睫也颤动着,鬼使神差一般地说了一句:“这可不仅是孩子的玩意儿。”
  嗯?
  端王有些茫然地看着他。
  辉光的眼中好像有光一般,好温柔,又好亮,还有一些他看不懂的东西。
  何明德被他这茫然的眼神一看,也清醒过来,掩饰一般伸手在那兔耳朵上一弹,那手感却是意料之外的好,便又往下一捋,嘴角浮现了一个温柔包容的微笑:“很好看。”顿了顿,又重复道:“很好看。”
  端王的心砰砰跳着,所有的感官都被无限的放大,似乎是第一次被这个世界接纳一般。他感到了风的和煦,花的芬芳,甚至好似听到了微小虫儿的鸣叫。陶醉在辉光温柔中的池旭尧,头一次注意到,辉光也算得上是美男子。眼睛大,看什么都是温柔地水一样,鼻梁高挺,颇有几分武人的英气,下巴却又是一个完美的弧,中和了他的锐利。他的气质也如同他的长相一般,初见只觉得温柔似水,入水之后却发现水中亦有磐石。
  池旭尧虽是看不懂辉光眼中那一闪而逝的是什么,却本能地察觉到那是个自己无法拒绝的东西。他下意识地往前走了一步,何明德没动,每次也想看着池旭尧的眼睛时,不知为何便欲盖弥彰地挪到了那双耳朵上。
  “辉……”
  端王刚张口,忽然背后传来了一阵脚步声。
  端王像是被吓到了,把兜帽往头上一遮,脸色通红,匆匆回屋去了。
  一鸿提着一篮子的花,转过弯来看到何明德怔怔地看着里屋的方向,上来问安:“侯爷不是早就要出门?是落下什么东西吗?”
  何明德正暗暗想着,方才端王要对自己说什么,有些遗憾。被一鸿一问,方才觉得自己方才的情绪起伏好大,一颗怦怦乱跳的心才镇定下来。
  不过也怪不得自己呀,唉,王爷往日那么傲娇、那么严肃,突然这么可爱、这般童稚,唉。
  何明德摇摇头,示意自己什么都没落下,出门办事去了。
  一鸿一头雾水,心中大不敬地想,那怎么失魂落魄又笑的甜甜蜜蜜,痴看着空屋呢?
  *
  却说此后,此事两人不曾再提,好似被遗忘,端王却觉得绿浮之计果真奏效,隔三差五便偷偷上门讨教。为了答谢,偶尔会把宫中的一些首饰器物带出来相赠,还引起了一些小小的议论。
  不过此事务必要慢慢来,正如辉光对自己所为,乍一看没什么特殊,只是一日一日,无意中便好似织了一张网,让人再也逃离不开。
  另一头端王以学生的身份,前去为谵台大人吊丧守灵。那前来吊唁的人与车马,竟占据了两条街。这其中有谵台子明的学生,也有仰慕谵台子明学问的书生,还有与谵台子明一般同为纯臣的同僚。
  白日喧嚣结束,人群散去,只剩下守灵的人。灵堂晚上冷得人发寒,谵台家人都请端王去休息,端王都温声婉拒了。一来,他极敬重谵台大人。二来,谵台家的悲剧,唉。
  这一晚为谵台大人守灵的,还有许多他的学生,有的只是受过他教诲的白身,有的却已经有官职在身。众人见端王态度,再想起太子,心中更是恨恨,对太子的弹劾更是严词激烈。太子先是被皇上勒令禁足罚俸,后又写了一封自罪的折子,也是言辞恳切,皇上看了由不得消气。
  皇上有意此事便到此按下,可是他心疼儿子,那心疼谵台大人的更多。
  到了谵台大人棺木要运回去的那日,太子特地请旨去为谵台大人送行。不少百姓都看到太子不过是一月光景,竟脸色青白,身形瘦削,想来也是心中愧疚,看了让人心疼。这话风便又掉过头来,说是太子未免对自己要求过高,这谵台家说是罪不至死,可终究是犯了大错。再说了,他那遗书也是自己写的,谁知道是不是扯的谎话,为自己掩饰辩驳?太子也不过是秉公执法。
  这话传到受过谵台大人恩惠的官员耳中,便如同火上浇油。言官沈月第二日便上奏折弹劾太子,曾试图与谵台家交好不得,怀恨在心,以公谋私。且太子身为储君,不以身作则,成日里结党私营,居心叵测。
  可惜这奏折上得实在不是时候,皇上昨日也见了太子,见自己的儿子也不知是愧疚还是被这些官员骂的,几乎要大病一场,怎么舍得?当即把沈月骂了一顿,严禁百官再讨论此事。
  此事被皇上强行压下,下朝之后,便有投靠太子的官员来给他学了一遍。太子刚送走太医,正把自己脸上的粉洗了,露出下面红润的面色来。他听来人说完了,也没多少点评,这都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等丫鬟仔仔细细替太子修剪好了指甲,太子才道:“沈月本以孤直受父皇器重,可惜了,成于此,败于此,只怕现在父皇看到他都觉得厌烦。”
  “都是太子慧眼如炬。”
  太子没接他的话,只是吩咐道:“既如此,就从沈月开始吧。趁着父皇厌倦,把事情都定下来。”
  “是。”
  过了两三日,京城之中,正午闹市,有一伙二十来人,蓬头垢面、衣衫褴褛,敲锣打鼓,举着状纸,一边哭诉一边往皇城的方向走。有百姓听闻,这竟是从千里之外的湖州进京告御状的百姓。告的是本地知府与原籍湖州、现如今的京官沈月勾结,侵占百姓耕田有百倾之多,湖州百姓无田可种,无粮可吃,路边白骨累累。
  一行人边走边哭边骂,眼看着到了皇城跟下百来步,被守门的北衙禁军带人拦下。北衙禁军呵斥众人不知规矩,聚众闹事,只怕是要小命难保。却见人群之中一个老人站了出来,一身瘦骨,抖着嘴唇道:“官爷,俺们既来告御状,还会怕死吗?小老儿不怕死,只希望能用一条命换来圣人面见,惩治贪官,让我家中孙儿能有米粮果腹啊。”
  话音刚落,自个儿往北衙禁军那刀口上一撞,当场死了,血喷了北衙禁军一脸。
  围观百姓不敢过来,只是远远看着,模模糊糊见了,便嚷北衙禁军杀人了。这闹出了人命,首领让众人收了刀,刚要劝这群湖州灾民先回去,徐徐图之,却听到有一个男人站了出来,叫道:“草民也不叫大人们为难,不会狗胆包天,冲入皇城。今日我等来,只是请圣人听听草民之苦啊!”
  说罢,一把推开面前的人,急跑几步,一头撞死在皇城墙根底下。
  这不过三两句话的功夫,便去了两条人命!
  北衙禁军一时也被镇住了。
  那余下之人,口中叫着“请圣人听听草民苦楚”,一边都要往那城墙上撞,吓得北衙禁军连忙抱腰拉手,却仍是没拦住,一时间又是五六个人躺地上了,血渐城墙。
  北衙禁军首领都觉得腿都有些软,这事儿,闹大了。他清清嗓子,先劝众人都冷静,他赶紧擦着汗就去回报上官。青天白日让百姓撞死在宫墙下,实在是不吉利,这要是传到皇上耳中,只怕今日当值的北衙禁军都免不了罪责,可若是不报……那几个灾民倒是好处置,先把人哄走,弄到僻静处一刀全了结了,可远处的百姓少说也有五六百,不到一个时辰,只怕全京城都要知道了。到了明日,必然有大人要上奏,还是瞒不过去。
  两人商量半天,最后一咬牙,还是一层层报进了内殿。
  几千双眼睛盯着,皇上也不能把事情按下。
  谵台子明的事情这才过去多久?
  皇上想着,这才开年,怎么就不能过个太平日子呢?一边有想着,正好趁这个机会,解除了太子的禁足,把此案交给了太子。
  接到旨意时,太子刚好落下最后一粒黑子,这道旨意没有任何的欣喜之色,似乎一点也不意外。
  第65章
  湖州侵地案交给太子之后,很快便查的明白了。
  沈月原籍湖州,在京城虽只是言官,却颇得皇上信赖。他在京城还算是老实本分,但是在老家那便是了不得的身份。湖州知府是他拐了七八门的亲戚,两人一起,或是低价强买,或是劣田强换好田,把农民手中的地都归拢到自己名下。那百姓若是还想要有嚼头,还得反过来去跟他们租地中,租金交一部分,每年的税费交一部分,再去掉种地的人力本钱,一家三五口,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反倒要欠他们一笔钱。为了还债,少不得卖房以至于卖儿卖女。
  上行下效,那县令县丞、乡间财主,各个吃的都是肚皮溜圆。长此以往,湖州百姓都说早晚都得饿死,不如就此罢手,谁还肯卖力气去为他人做嫁衣裳?底下的百姓想要活命,有本事的,只能拖家带口,前往他地。没本事的,就干熬着等死罢了。不过三五年,湖州竟有大片田地荒芜。
  湖州本是鱼米之乡,国家粮库里三分之一的粮食都来自于此地,可是今年……
  现如今已是六月,麦子都要成熟,湖州本该是处处黄色,麦穗摇曳,可据去了湖州本地的官员回复,湖州农田黄色的不足十一,今年莫说是往国库粮仓送钱送粮,湖州本地百姓能不能活下来都不知道。
  此等行径,罪不容诛!
  沈月与湖州知府被下令斩立决,家产充公,所有干系人员一应被问罪。端王上奏提议将田地归还原来农户,查处的家产用来购买其它农作物紧急种下,再从外地调粮,帮湖州百姓度过今年难关,皇上准奏。
  此案本应该就此了结,谁知沈月临死前,竟又供出朝中四五个官员,自言自己这侵地之法,都是向他们学习而来,自己强占的那点地,在他们面前不过是九牛一毛。这下如同滚雪球一般,案子越差越多,牵涉人员越来越多。
  起初一连抓了六个官员,其中四个多多少少都和皇帝纯臣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在之前谵台子明的事情中,都招了皇帝的烦。端王留心太子行为,猜到他这是要有动作,便不再参与侵地案。
  此前会试的成绩有谵台大人选定,在他的葬礼之后,皇上又重新选人重新批改,现如今总算是定下来了。不过别的人都好说,唯有程诚的成绩……无论是四书五经还是策论,程诚的成绩都是第一流的,他本该是第一名。但是虽然查明他与谵台家确实没有关系,但那题写得那般,总是要避嫌。主考官便呈上御前,说是这回让程诚落榜罢了,他若是当真有才学,不如三年之后再来,皇上也怕再起风波,不顾端王反对,便答应了。端王力争,却也只留了个再议。
  端王回来约了程诚见面,按照现在的情况,就算是参加殿试,皇上也不可能点程诚做状元,端王最多为他争取个中间的成绩,实在是委屈了。以程诚的才学,本该有三元及第的成绩。
  程诚听了,只是稍有遗憾,却并不愤恨,道:“殿下,学生十年寒窗,家乡父老都曾赠我米粮,勉励我求学,若说不想点状元,衣锦还乡,让他们心中高兴,那是假话。可总有比这虚名更要紧的事情等着学生去做,学生等不了三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