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作者:何时秋风悲画扇      更新:2024-05-02 19:14      字数:1799
  黄昏苦笑,“锦姐姐,你还真相信我能预知啊?”
  徐妙锦啊了一声,“你真是富贵险中求啊。”
  黄昏叹气,“没办法啊,这是皇权社会,我不这样做,黄观会被朱棣问罪,株连三族的话,今天的黄昏早就成了一具枯骨。”
  徐妙锦黯然。
  两人下山,在靠海处能望见白云寺的渔村,找了家住得较为偏僻的渔民,用钱将之收买,让那对夫妻出海去捕鱼,两人冒充他俩的远房亲戚,暂时入住。
  黄昏想的很美。
  孤男寡女,蓝天白云碧波,夜里挺着涛声依旧,没准就发生点什么不可描述的事。
  但事情发生得很快。
  那对渔民刚走,便有人前来拜访。
  一个和尚。
  径直来到正在沙滩上雀跃玩耍的两人面前,念了声佛号,“两位施主,有扰了。”
  黄昏直起身,看这这和尚,略有不解。
  笑道:“大师有事?”
  和尚慈眉笑目,“施主先前进香鄙寺,守门的弟子怠慢了礼数,是以贫僧前来道歉一二,还请施主不要介怀,若依然有意到白云寺中烧香,鄙寺随时欢迎。”
  又道:“鄙寺有位大师,和施主一样,皆来自于应天,他此际已去他处云游,临走前让贫僧转送一封信给施主。”
  说完从怀中拿出一封书信。
  事到临头,黄昏还是有点懵逼,我擦,建文竟真的在。
  接过书信,笑道:“敢问大师,那位大师去往何处了?”
  和尚道:“四海为家。”
  出家人不打诳语,这句话也不算说谎。
  黄昏叹气。
  失策了。
  早应该让许吟留下,没准能跟上建文帝,转念一想,跟上去也没用啊,难道还真把建文帝抓回应天不成,此行的目的是辨别建文帝的真伪。
  如此看来,是真的建文帝。
  第130章 求生之路
  黄昏属实是懵逼的。
  历史上关于建文帝的去向始终是个千古未解之谜团,要不然胡濙也不会那么惨,连老母亲仙逝这等大事都不能回家守孝。
  不过胡濙前期的奔波让他后半生享尽荣华。
  共仕六朝七帝。
  建文帝时期中举,朱棣时期被重用,后来仁宗登基,怀疑他曾经对朱棣说过坏话,把胡濙留在了南京,之后不久仁宗驾崩,胡濙便一直倍受朱家天子的重用。
  扯远了,关于后世对朱允炆去向的讨论,黄昏一直觉得,肯定不会在江淮一带。
  几百公里,真怕朱棣找不到?
  福建这边有可能……
  但最大的可能还是出海了。
  所以今天在白云寺的奇遇,黄昏做梦都没想到。
  一直以为,这就是有心人散布的谣言。
  等等!
  黄昏猛然想到一种可能:会不会这依然是一招迷魂阵!
  也许当下的大明王朝,知道朱允炆没死的不止朱棣和自己,还有某些建文旧臣知道,这些旧臣明白,朱允炆一日不现身,朱棣一日不安心。
  而这些旧臣并不知道朱允炆在何处。
  所以用了这么个迷魂阵。
  目的不外乎就是弄一个假的朱允炆出来,转移朱棣的注意力,从而为建文旧臣谋划的大事争取时间和空间。
  恶心朱棣的同时,还能振奋其他旧臣的信心。
  极有可能。
  黄昏思绪至此,觉得这才是真相。
  抬起头,笑着问和尚,“敢问大师,那位大师是何时来的白云寺?”
  和尚思索片刻,“约莫洪武三十五年末。”
  就是去年年末。
  黄昏:“……”
  时间上对得起啊,但也不能就此笃定是真的建文帝,建文旧臣既然下了这一招棋,必然会将这些细节盘算到位。
  和尚忽然笑道:“贫僧知晓事情不多,施主亦不必多问,那位大师临去之前让贫僧转告施主一句,施主此来是苍鹰逐兔,也莫要被人猎了鹰,请你好自为之。”
  说完双手合十,低头宣了一声佛号,转身施然而去。
  黄昏没有阻止。
  他在思索和尚转达的那句话是什么意思。
  朱允炆是兔。
  黄昏是鹰。
  那么猎鹰人是谁,是建文旧臣还是另有其人?
  黄昏暂时想不明白。
  低头看手上那封封蜡封好的信,信上写着“朱棣亲启”,颇为奇怪,如果是真的朱允炆,天子帝王家,帝师都是大儒,怎么可能不懂礼数。
  应称呼朱棣为四叔。
  这朱允炆怕是假的。
  转念一想,靖难才过去没多久,江山都被朱棣夺了去,心中能没怨念?
  称呼朱棣也在情理。
  站在一旁的徐妙锦忽然轻声道:“是陛下的笔迹。”
  黄昏心头一颤,“你确定?”
  徐妙锦又犹豫了,“我只在大兄书房见过几次陛下的御批,隐约觉得很像,至于这封书信是否真是出自陛下之手,也许要看书信上的印章。”
  黄昏扶额,“看不了。”
  封蜡封了。
  这封信只有朱棣能看。
  将书信收好,沉吟半晌,“这个地方不能呆了。”
  可惜了,如此完美的假期,身畔佳人为伴,周围蓝天碧海白沙滩,没准发生点什么就旖旎不堪言辞描绘,美得不要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