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作者:何时秋风悲画扇      更新:2024-05-02 19:15      字数:1941
  黄昏正色,“民间黑暗处的消息,明教比锦衣卫更灵通。”
  朱棣当机立断,“那你继续和明教保持联系,那个唐青山,朕亦暂时不追究他,不过今日之事要怎么收场,朕还要思忖一番,你且稍等片刻。”
  朱棣在御书房里来回走动时,徐皇后到了。
  在沿途听狗儿说过状况。
  进门就直接说,“陛下,当日上元大火时,臣妾确实是阴差阳错,牵了个小女孩,后来那个小女孩交给了黄昏。”
  朱棣颔首,“皇后不必多说,朕已知晓,请你过来,只是走个形式。”
  徐皇后嗯了一声后,立在一旁等着。
  许久。
  朱棣才重新回到椅子前坐下,看着殿外,可惜看不见梅殷和纪纲等人,道:“梅殷出手了,意味着他已经坐不住,这是弄倒他的机会。我就给你说了罢,之前我有个想法,不管你是不是明教身份,都先杀,包括吴溥、杜金明等人,然后给你们洗白,再用一个栽赃朝臣致使重臣蒙冤的罪名将梅殷的官职给下了,你虽身死,但能留得清名在史书,也不吃亏。”
  黄昏心中暗凛,这才是永乐大帝的做事风格,为达目的不拘小节。
  话说,你妹的不吃亏啊!
  老子吃亏大了。
  清名有个屁用,命只有一条,况且老子不死一样的青史留名,甚至更煊赫。
  朱棣继续道:“不过你的成功自救,让朕明白了一个道理:弄倒梅殷是一时之功,有你辅佐朕,是一世之事。但你要体谅朕,现在淇国公成国公和驸马王宁等人,在立储一事上蠢蠢欲动,削藩的事还没着落,又听从你的建议准备组建舰队下西洋,事情太多,朕想早点肃清朝堂,才有余力做其他事。”
  黄昏:“……”
  我体谅你妹,老子差点被你砍了。
  朱棣起身,学那读书人,竟诚恳的对黄昏施了一礼,“今日之事,是朕欠缺周全考虑,差点令朕之肱股蒙冤,朕心甚是愧疚,你放心,朝中议论对于你形象的影响,朕会消除。”
  天子道歉!
  黄昏还能怎样?
  不过这个道歉没有实际利益,黄昏立即说道:“陛下乃一心为国,为大明的千秋江山,微臣受的这一点点委屈在大明的万民安康之前,不值一提,只是苦了臣那未过门的媳妇儿啊……”
  不说还好,一说此事,朱棣就觉得堵心。
  本该是我的媳妇儿……
  被你小子截胡了。
  得了,老子作为君王,大度一点罢。
  朱棣轻声道:“现在梅殷亲自入场了,接下来恐怕就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你说要不要把我那几个侄儿和侄孙给——”
  后面的话不好说。
  黄昏摇头,“可以找个借口,但不必实施,消息一旦传出去,梅殷肯定要垂死反击,只要他反击,就是自掘坟墓。”
  朱棣嗯了一声,“我也这么想的。”
  屁!
  他其实是真的想杀朱允炆那几个兄弟和朱文圭了。
  第187章 亮剑
  朱棣又问道:“你觉得此事如何收场?”
  黄昏压低声音,“张扬、刘思清必须杀,暂时还动不了梅殷,可以将陷害我的罪名安在泉州百户所周胜然身上,将他押入南镇抚司诏狱。”
  朱棣点头,“善。”
  对狗儿道:“宣朕口谕,反贼刘思清、张扬身为伪汉后人,妄图谋逆,被捉拿伏诛之后,竟然妄图陷害朝臣,罪不可恕,斩于菜市,悬尸三日,泉州百户所周胜然虽破贼有功,但此事难辨其用心,暂且关押于南镇抚司诏狱,查清真相,有功则赏,有罪则罚。”
  狗儿去宣旨。
  黄昏问道:“陛下,微臣有些不解,看这架势,刘思清和张扬是梅殷的人捉拿到的,这似乎不在他职权之内,且周胜然是锦衣卫北镇抚司的百户,怎么也搅和进去了,难道纪纲和梅殷联手了?”
  朱棣摇头,“福建那边如今尚未被完全掌控,属于建文旧臣势力,永宁卫的驻兵守将便是梅殷的人,在一次清缴倭盗的行动中,查获到张扬等人沟通倭盗的线索,顺藤摸瓜,将张扬等人全数捉拿,其间泉州百户所的周胜然也调查到了线索,于是配合永宁卫出兵,所以周胜然是来应天汇报行动,纪纲大概嗅到了弄倒你的契机,于是和梅殷上演了这一场戏。”
  黄昏恍然,暗暗惊心。
  原来纪纲早就怀疑自己了——他肯定早就在让周胜然调查自己失踪那段时间的行踪。
  倒也放心下来,“只要纪纲和梅殷没联合就好。”
  朱棣冷笑,“纪纲他敢?”
  老子若是死了,纪纲也得死,而且死得更惨。
  对黄昏道:“没事你也退了吧。”
  黄昏欲走。
  朱棣忽然又喊住,“今日之事,朕先前被局势所迫,确实有心杀你,现在想来,依然有些愧疚,待过些时日,朕赐你一铁劵罢。”
  黄昏心头一颤,你妹啊,朱棣你这才是想杀我。
  你们老朱家的铁劵哪里免死了?
  分明是催死。
  拿到铁劵的没几个有好下场。
  这玩意儿我不要。
  立即行礼,“陛下不可逾制,微臣并无寸功,何敢获铁劵。话说回来,若是能以微臣一命,换来万世安康,微臣义不容辞。”
  又贼笑道:“不过能不死还是别死,微臣走到今日,就有信心辅佐陛下肃清朝堂,今日之事,微臣说不怨陛下恐怕您也不会信,事实上确实有点怨念的,不过其实今日之事,微臣早就有过谋划,否则当初不会留于彦良的活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