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作者:何时秋风悲画扇      更新:2024-05-02 19:15      字数:1797
  必须得走了。
  梅殷走向马车,走了几步之后回头,看向应天城方向,无奈的叹了句莫名其妙的话:“李景隆啊……朱棣没看错你,果是一懦夫尔!”
  转身上马,扬尘而去。
  随后,方玉山和林元率兵,留下部分人断后,大队人马以骑军作为主力,跟随在梅殷身后南下,只是选择了另外一条路线。
  朱高煦两兄弟还真上当了。
  再其后,梅殷几个人的马车在大明境内消失,直到一个月后出现在福建境内。
  从靖难余晖到如今,梅殷将每一步都算计在内。
  近乎完胜!
  ……
  ……
  清凉山巅,朱棣天子剑归鞘。
  看了一眼徐辉祖。
  笑了笑,轻声说了句:“皇后终于可以放心了,这一两年,她就没怎么睡过安稳觉,有时候甚至对朕卑躬屈膝。”
  为何?
  因为徐皇后始终是想救徐家,想救徐辉祖的。
  她怕徐辉祖会死在朱棣的屠刀下。
  现在好了。
  她不用再担心,因为今日之事,朱棣已经看明白徐辉祖,他虽然曾经对朱棣不满,但如今,已认可朱棣为帝。
  要不然以今日的状况,徐辉祖就算不出手,朱棣也会死。
  他要是出手,朱棣更是必死。
  徐辉祖选择了保护朱棣。
  他表明了立场。
  徐家,自可世代富贵。
  朱棣是高兴的。
  但也是头疼的——靖难之后的功臣,对徐辉祖意见很大,包括平安、盛庸等人,军营之中的意向一直是杀之而后快。
  毕竟这几个人都在靖难之中让北军吃足了苦头。
  所以,总得给靖难功臣一个交代。
  徐辉祖现在是不能杀的了,平安也在北平那边担任指挥使,倒是盛庸,被俘之后致仕在老家,可以敲打一下他,安抚军心。
  当然,能不杀盛庸还是不杀。
  作为沙场长大的人,朱棣其实对平安、盛庸没有恨意,多是尊敬。
  朱棣又斜乜一眼黄昏。
  黄昏苦丧着脸,哀叹道:“陛下,能否让微臣点时间,明天早上,不需要陛下的旨意,微臣自己去南镇抚司的诏狱待着,等候您的发落。”
  今夜老子洞房呢。
  就算死,也得先洞房,只是好像有些委屈老婆徐妙锦了。
  朱棣嗯了声,“可以。”
  徐辉祖欲言又止。
  他想为黄昏求情,可知道他现在的身份地位,求情不仅没有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索性不说话,只能暗暗为妹夫担心。
  姐夫杀妹夫……徐辉祖也是日了狗了。
  山下零散的护卫上山后,朱棣下令,将纪纲和庄敬送入太医院,不顾一切代价,一定要将这两人救活,否则让御医拿人头来。
  黄昏暗暗可惜。
  庄敬被张良穿胸一刀,竟然连肺叶都没刺穿,这货还活着!
  当然,以大明王朝的医学水平来说,也说不准一个炎症就把这位虽然坐在都指挥使位置,却没有都指挥使实权的新晋大佬送去阎王爷那里做客。
  纪纲也还活着。
  他受的伤比庄敬轻了许多,没有致命伤,但估摸着也得十天半个月下了不床。
  蛋疼的是,经过今天的事情,这两货肯定会更受朱棣信重。
  宿敌啊!
  偏生黄昏这一次要受杜金明、张良等人的牵连,别说南镇抚司镇抚使这个官职,保住小命就算是赢,此消彼长,黄昏当下很忧郁。
  天子起驾回宫。
  黄昏和徐辉祖带着几个人跟着保护。
  紫禁城内已经平息。
  朱棣回去之后,呆在御书房,不见任何臣子——除了天子亲卫军和五军都督府的官员以及锦衣卫。至于京畿府衙、县衙班子关于城内乱局的后续处置,朱棣暂时不愿意管。
  黄昏和徐辉祖走在回家的路上。
  两人心头沉郁。
  还是徐辉祖打开了僵局,示意身后的许吟、钱沣等人落后几步,小声对黄昏道:“你别担心,他既然同意你明日自去诏狱,就说明不会杀你了。”
  黄昏苦笑,“那是给你们徐家面子。”
  徐家的女婿结婚当日就被朱棣给杀了,大明百姓会如何看待徐皇后?
  徐辉祖也唯有叹气,“梅殷确实可怕。”
  布局之深,筹谋之远,令人叹为观止。
  黄昏也是一阵汗毛倒竖,由衷的叹道:“如果没有大舅哥你,梅殷这一次布局只怕是大获全胜,一旦朱棣死在清凉山巅,梅殷根本不用南下,直接带着朱文圭进城登基,自此,靖难就成了一场笑话。”
  徐辉祖摇头,“我并不是决定性的人。”
  黄昏不解。
  徐辉祖想了想,决意不隐瞒妹夫,轻声说道:“因为我被圈禁,其实梅殷乃至整个朝堂的人,都没在意过我,但自那次梅殷借柳大的画像想要栽赃陷祸于我,意图让我徐家堕入深渊之后,我便开始反击,只是比较隐晦,但恰好发现了一个秘密。”
  黄昏来了精神,“什么秘密?”
  徐辉祖越发小声,“根据我的人调查得知,在早些时候,刘莫邪和李景隆有过秘密联系!”
  这是个炸雷!
  黄昏震惊得口瞪目呆。
  第213章 观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