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作者:何时秋风悲画扇      更新:2024-05-02 19:16      字数:1847
  所以他不听朱高炽说,若是听了,朱高炽就护单方面的认为黄昏愿意扶龙朱高炽,而事后解释的话,徒然得罪人。
  ……
  ……
  不出黄昏意料,在他点拨了王妃张氏后的当夜,朱高炽就“醒”了,然后御医的话不知怎么就传了出来,说大殿下身体不适,应会水土宜人的地方休养半年为宜。
  这话还能怎么理解。
  朱高炽想回顺天呗。
  群臣一看,这不是个事啊,陛下在顺天,二殿下在福建,大殿下又要回应天,这大明朝堂还要不要人理政了?
  可惜,这个时候的内阁还没成长起来。
  还不如朝臣也没这个担忧了。
  后期的大明内阁,天子十年二十年不上朝,只要有得力的内阁首辅,朝堂一样运转正常,要不然明后期的各种木匠皇帝修仙皇帝能那么惬意?
  臣子们议论纷纷,朱棣的旨意却已快马加急的到了应天。
  老大休憩,老三兼国。
  于是尘埃落定。
  朱高燧代替朱高炽,坐在乾清殿兼国理政,至于当日第一次坐在乾清殿的朱高燧心里是何等的荡漾,就不足为人道了。
  而朱高炽在应天等了十来天,他上奏给顺天,请朱棣允许他回顺天养病的章折也八百里加急的送了回来:准。
  且言辞殷切的说老大你先别急着启程,待休养几日,身体可以承受长途颠簸了,再来顺天,又说这事我没告诉瞻基,他还小,怕急坏了他。
  毕竟父子血浓于水,老大卧病在床人事不省,还是吓了朱棣一跳。
  作为天子,朱棣太明白大明君王有多累了。
  可以说,明朝以前的朝代,没有那个君王比朱元璋和朱棣父子更累,直到朱棣组建了内阁,这才分去了他们部分的辛劳。
  朱棣还真以为朱高炽是累病的。
  这事朱棣就没想过有可能是老二老三的手笔:他不愿意这么恶意揣摩自己的儿子。
  这是人之常情。
  谁当父亲的会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想的十恶不赦。
  当然,朱棣更没想到是老大在装病。
  这封旨意一到,把朱高炽弄得满身心的内疚,觉得自己是个不孝子,为此还在书房里哭了一场,弄得王妃张氏烦恼不堪,好说歹说,最后就差没给丈夫一巴掌了,一阵泼口怒骂才让丈夫心里舒服了些。
  由此可见,王妃张氏真不是省油的灯。
  偏生朱高炽没觉得有什么不对。
  倒不是朱高炽耙耳朵,而是他知道王妃是为了自家一家人,争储要是失败,别说富贵和权势了,一家人能安详余生都是奢望。
  以老二老三的狠劲,我朱高炽一家很可能会被抓住一个莫须有的小辫子被贬为庶人,所以争储一事,不见杀机却也处处血腥。
  这是朝堂中事。
  黄昏已经出使安南,让他颇为头疼的是,这一次出使安南他的护卫人员中,有许吟、于彦良两人,南镇抚司的人手他没调派。
  赛哈智已经出狱,说调几个心腹给他,黄昏没要。
  因为人手足够。
  原本和娑秋娜说好的只要五个人,不知道娑秋娜在想什么,竟然在出发前一天晚上找到黄昏和徐妙锦,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也想去安南看看。
  黄昏头疼万分,暗想着你们都去的话这一路的开销可不算小,虽然是国家的钱,但一个使团,仅是自己就带着十五六个人,这要是传出去了,容易被督察院弹劾。
  自己也不好意思。
  徐妙锦倒是欢喜的很,只要夫君能平安归来,她不在乎钱的。
  于是想了个折衷的办法。
  让娑秋娜带着十一个侍女跟着黄昏,但是所有开销,黄府自行负责,至于娑秋娜等人的通关文牒,让夫君去找病榻上的朱高炽办好。
  徐妙锦是这么想的:娑秋娜也去的话,那些个西域女子为了保护娑秋娜的安全,也会用尽全力的保护夫君。
  至于娑秋娜和夫君之间会不会发生什么事情……
  徐妙锦不在乎了。
  她只想夫君平安归来,其他一切再说。
  女人啊……
  这一生不就为了心里那个男人吗,有什么委屈受不得。
  况且……
  出发前一夜,徐妙锦罕见的主动,把黄昏榨成了人干。
  高贤宁和黄昏一起出发,因为下西洋的事情在即,王振是要跟着郑和去的,高贤宁出发之后,扇面渡的少年王振也负剑去了苏州。
  他的疯娘交由黄府代为照看。
  第338章 形象高大的大官人
  一路向广西而去,偌大的使团,工部、礼部、兵部的人,三十多人,在这三十几人中,最受保护的不是黄昏,而是工部军器监的几个人才。
  军器监本是九寺五监之一,南宋初期并入工部,事务稀简,成为储才之所,明太祖定国之后,走了不少回头路,其中就采用了不少宋元体制,是以军器监依然归工部管辖。
  实际上没多少权力和事务了。
  储备人才而已。
  礼部出使番邦,正常职权,但兵部的人一般不出使,所以使团中的兵部人员,并不挂兵部职衔,皆挂在工部上,名义么,就是两国交好,工部的人去安南学习一些大明未有之工事。
  简而言之:考察。
  其实很扯淡,大明哪需要向安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