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1章
作者:何时秋风悲画扇      更新:2024-05-02 19:18      字数:1849
  一如当年的王安石。
  在宋神宗没确定支持王安石变法之前,谁也不愿意和王安石走得太近。
  下午时分。
  黄昏在钟山工坊那边视察,主要是看老李新建的工坊——方便面制作工坊,这个难度其实真的不小,主要是防腐保存和运输方面,需要攻克的难题很多。
  好在如今钟山工坊人才很多,总会找到办法的。
  黄昏对这个局面很是满意。
  当下的情况,自己有什么划时代的想法,都不怎么需要亲力亲为,只要制定一个雏形,就能用钱开路,找到相关方面的人才来攻克难题。
  从钟山工坊回来,黄昏开始思索在应天建立扶摇会馆分馆的事情。
  迁都还早。
  在应天这边差不多还要呆个十年左右,所以人才库还是应该尽快建立起来。
  黄昏忙碌的时候,户部也很忙。
  这两天户部的大小官吏,只要是对钱粮方面有不错见解的人,都被拉去开会,放心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不仅如此,户部还找了京畿乃至周边重镇的诸多富贾、士族,咨询关于宝钞的使用心得。
  偌大的户部,除了例行公事,哪怕是吃饭的时间,都在激烈讨论是否需要进行货币改革——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形成两派。
  一派是以左侍郎李友直为首,觉得可以试点改革一番。
  一派以右侍郎周彩为首,认为此事太过激进不应冒险。
  尚书夏元吉没有表态过。
  夏元吉只是听,然后拿了纸笔记录双方的意见和辩论,尤其注重富贾和士族对宝钞的使用心得,按照夏元吉的想法,这一场商讨,没个两三个月下不来。
  而乾清殿的朱棣,也因为这事,不得不暂时留在应天,心里烦躁着。
  处理政事之余,不仅和户部尚书夏元吉商讨,也和其余朝堂一二品的大臣商讨,甚至还问了姚广孝,然而意见都不统一。
  在改革货币一事上,连姚广孝都拿捏不住主意。
  但没人注意到,时代商行已经悄无声息的改革了:因为之前梅殷反叛漠北南侵,朱高炽曾增发宝钞,后来时代商行为了帮助解决后遗症,一段时间内实行过只收宝钞的规矩。
  而在最近,时代商行再次施行这个规矩。
  毕竟是民间商行,影响范围主要是购买时代商行产品的百姓,已经和时代商行有也无往来的商贾,难以影响到朝堂那边。
  但转机出现了。
  这个转机,恰好和时代商行重新施行只收宝钞有关。
  这一日,朱棣正在坤宁宫陪妻子聊天。
  因为心情烦躁,朱棣也没心思听曲儿,徐皇后也没心思,她一直以为丈夫随时都要回顺天,所以坤宁宫那边随时都在准备。
  两夫妻聊天,聊着聊着说到了货币改革的事情。
  朱棣对妻子无所不言,担心的道:“按照黄昏这个货币改革措施,宝钞成为货币载体的话,铜币会渐渐失去地位,最终彻底沦为无用之物,但我担心的是宝钞作为货币主体,可宝钞毕竟只是一张纸,民间容易出现假钞,这倒是小问题,可以改进宝钞的制作工艺,并用律法约束,我真正担心的还是以后的君王若是昏庸无能,没钱了的话滥发宝钞,这会导致国家经济崩溃的。”
  徐皇后这些日子没少听到关于货币改革的事情,不解的道:“黄昏没提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朱棣叹道:“提出了,需要建立一个国家性质的钱庄——嗯,他口中的新鲜用词是叫国家银行,用这个国家银行来规制宝钞的增发,且在宝钞增发上,当朝天子没有绝对的裁决权力。”
  这才是朱棣担心的。
  因为这个国家银行的出现,意味着皇权对经济的掌控力衰减。
  徐皇后不愧有女诸生的美誉。
  笑着说:“如果当朝天子不去管宝钞增发,国家也长治久安,经济亦是繁荣昌盛,那么这对于天子而言,不正好有更多的精力去处理其他家国大事?”
  朱棣颔首,“话是如此说,但就怕咱老朱家出几个败家子,用强势手段干预宝钞的发行,后果将是不可想象的。”
  徐皇后莞尔,“陛下还信不过您的子孙?”
  朱棣讪讪的笑。
  这哪里知道后来事,赵大够厉害吧,然后他赵家后人还不是有个靖康之耻,成了千古笑柄。
  恰时,院子里来了两位侍卫和一位宫女,过来,说:“娘娘,按您的吩咐,准备好了三千两宝钞,随时可以去时代商行了。”
  徐皇后笑道:“那你们去罢。”
  朱棣笑道:“又到了采购宫中沐浴露、润肤水和香皂用度的时候了?”
  徐皇后颔首。
  朱棣看着两位侍卫和一位宫女出门,若有所思,“三千两宝钞,两个人就可以带出去了啊。”
  三千张,大概也就六斤左右。
  心中一动。
  确实方便。
  朱棣的心思倏然放开了,觉得如果全国境内都用宝钞的话,确实是件很便利的事情,而且有国家银行控制,更能掌控民间货币的流通量。
  如果再有相应律法的规范和约束,不是不能控制宝钞作为货币主体有可能引发的后遗症。
  国家银行在这个改革中,不可或缺!
  开搞?
  第596章 医疗改革正式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