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6章
作者:何时秋风悲画扇      更新:2024-05-02 19:18      字数:2090
  看似温和,实则态度强硬的告诉两个兔崽子,这次的事情老子很生气,你俩败家子差点坏了老子的大计,现在黄昏要怼你俩,你俩给老子忍着!
  朱高煦和朱高燧顿时焉了。
  朱高炽则心中暗喜。
  很少看见父皇如此对待老二和老三,大多时候吃瘪的那个都是自己。
  黄昏也暗爽。
  不错不错,朱棣你有这个态度,老子在大明辛辛苦苦四五年,也算想得开了。
  深呼吸一口气,对两位王爷说道:“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是从某位殿下第一次来见微臣,还是从微臣出仕之后,微臣也记不清了;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是微臣到南镇抚司任职,还是到中军任职,微臣也不清楚。但可以确信的一点,是殿下们认为微臣站在了你们的对立面,所以微臣这些年做事,总是会受到百般阻挠,其实微臣也心知肚明,有些举措,确实惊世骇俗了一些,不过微臣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明的江山,而大明的江山,终究是陛下的江山,也是诸位殿下的未来,微臣有时候真的很茫然,微臣如此殚精竭虑的为天下,却为何总有人为了一己私欲而针对微臣?”
  朱棣愣了下,黄昏这话有点抱怨自己对他的支持不够?
  黄昏你妹的,你良心被狗吃了?
  老子还不够支持你?!
  朱高煦和朱高燧面露不屑,你锤子的为了天下,你还不是为了你的富贵荣华,别说得好听,现在谁不知道,照这样发展下去,你黄昏必将是大明富贾第一人,而且很可能超过元末的沈万三!
  朱高炽则陷入沉思。
  黄昏懒得去捉摸朱高煦和朱高燧的心思,直截了当的道:“太子殿下之所以是太子殿下,不是因为盐官镇的事情,而是因为他是嫡长子,是因为他有治政之才华,是因为陛下在外征讨蛮夷,需要太子殿下的文治,这和微臣一点关系也没有,如果诸位硬要说有,那也是无心之举,是诸位一手早就的局面——”
  说到这里深呼吸一口气,情绪毕露,“坦白的说,微臣从没想过要支持哪一点殿下成为太子,微臣只是想在有生之年尽心尽力的辅佐陛下,在陛下的光翼之下略尽薄力,打造一出远迈汉唐的大明风华!”
  朱棣笑了。
  很是欣慰。
  没错,这才是朕希望看见的臣子。
  朱高炽则面露尴尬。
  感情自己一直在自作多情,还以为黄昏真的是在支持自己。
  朱高煦和朱高燧依然不屑。
  你就吹吧。
  鬼才信你和老大之间没有点什么利益勾结。
  黄昏继续道:“所以今日,微臣要当着陛下的面,哪怕是被督察院弹劾微臣失仪,也要对几位殿下说一句:你们那些狗屁倒灶的事情能不能不要扯上我,我只想安安静静的辅佐陛下,让大明走在光芒的道路上,让大明的锦绣江山针织千万里,让这沛然宇宙之间,皆有我大明皇旗飘荡。”
  说道这里,已经自称我了。
  朱棣微微蹙眉。
  当老子的,两个儿子被人这么怼,他这个老子也有点面上无光,但不知道为何,又觉得暗爽,觉得黄昏这一番话说得很在心啊。
  别说,靖难之后,自己没少因为这几兄弟的狗屁倒灶的事情上火。
  尽管这狗屁倒灶的事情是世间一等一大事。
  但朱棣还是觉得糟心。
  黄昏顿了一下,继续道:“所以,以后你们斗你们的,千万别把我算在一起,我只想安静的做好医疗改革、货币改革、军器改革,我只想安静让交趾成为大明的永久疆域,也只想安静的陪着陛下走过斡难河,让漠北成为大明的草场,然后去亦力把里,把那里变成大明的美酒基地,再去西域那边暴揍已经垂垂老矣的帖木儿,让那恒河之畔再无圣水,最后让大明的王旗漂洋过海,让千百年后的大明后人,可以昂首挺胸的告诉世界:自古以来,你们脚下的土地,都是我们的!”
  最后,黄昏真情毕露,情绪激昂,几乎是用咆哮的声音说了一句:“天下,是陛下的,未来,是你们的。我黄某人这一生,其实就只想做到一件事,后人在提起大明永乐时,只有一个赞词:此乃千古第一盛世耳!后人提及大明王朝,亦只有万千崇拜:这是千古第一王朝耳!”
  话落,黄昏对朱棣行礼。
  转身。
  不再行退礼,就这么昂扬而去,留下殿中父子四人面面相觑一脸懵逼。
  第632章 剑指漠北!
  朱高燧弱弱的看向朱高煦,“二哥,他……是在骂我们?!”
  朱高煦也弱弱的看向老大,“大哥,他真的是在骂我们?!”
  朱高炽一头的冷汗,抹了一把,“约莫大概好像可能是的。”
  朱棣一愣一愣的。
  没开腔。
  你们几兄弟不该挨骂吗?
  老子允许你们争夺江山,但要分清楚主次,在涉及到招安明教这种大事上,你们几兄弟是瞎吗,看不出这件事对大明是何等利好?
  骂得好。
  只是朱棣总觉得面上无光,两个儿子被怼了个狗血淋头,当老子的能有什么面子……
  既然黄昏都率性说了,朱棣觉得也该说点什么。
  咳嗽一声,动情的道:“黄昏的话你们也听见了,我这个当父亲的,也过了不惑之年,说好听点,还能活个二三十年,难听点也就一二十年的时间了,咱们老朱家的基业迟早要交到你们手中,不在其位不承其压,你们现在是太子王爷,不知道你老子我要承受何等的压力,关上门,咱父子四人聊天,摸着良心说几句,咱们这一脉是靖难上来的,不管咱们再何等的粉饰,千百后的史书之中,我肯定会被人言辞,至于是好是坏,后人自会定断,而我要做的,不过就是用尽此生让大明变得更好,让后人在定断这个事情时候说,幸亏当年是朱棣那老小子靖难了,要不然哪来的大明千秋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