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7章
作者:何时秋风悲画扇      更新:2024-05-02 19:22      字数:1924
  黄昏有点难受。
  可怜天下父母心,朱高燧再罪有应得,可徐皇后作为母亲的悲伤,黄昏是真不愿意看见,那便索性当个鸵鸟,看不见那就不存在了。
  朱棣咳嗽一声,没理黄昏。
  黄昏耸耸肩。
  颇为无奈,知道朱棣留下自己,有可能也要听自己的意见。
  朱棣轻声道:“朕是这么想的——嗯,其实真实情况是这样的,赵王率领三千人从奴儿干移防兀良哈,是因为朕接到密报,兀良哈区域有大量残兵汇聚,且已经出现过一次残兵进城掌控了布政司,而长平千户所兵力不足,为保护整个长平布政司的官民,朕密旨赵王,令他率领兵力从奴儿干移防兀良哈,不过因为大雪封路,所以赵王最终只帅了三千人过去。”
  黄昏秒懂,立即道:“微臣可以作证,兀良哈残兵被李友边、梁道、赵彦杰、王魁四人说服,他们勾结在一起,想要篡夺长平布政司的大权,长平千户所千户朱阳也是人证!”
  朱棣欣慰的看了黄昏一眼。
  算你小子识相。
  朱高煦接口道:“既然如此,罪魁祸首就是李友边、梁道、赵彦杰和王魁四人,请陛下降旨追责,以雪赵王之恨。”
  朱棣道:“这是自然,虽然这几个逆臣已死,但此等罪列行径,当昭告天下!”
  似乎就要这么盖棺落定。
  黄昏心里一想不对啊,这事还有隐患没有解决,要不然以后赵王还是会被抹黑——尽管这是事实,赵王去长平做的本来就很差。
  本想提醒朱棣,转念一想,何苦来哉,赵王做错了事就要付出代价,朱棣想不起来不帮他擦屁股最好,自己干嘛要多此一举。
  但黄昏显然小看了朱棣。
  朱棣咳嗽一声,“还有个问题,赵王到了长平后,征召粮草一事,多有不妥当之处,这才导致兀良哈那边人心离叛,这事不解决,长平布政司那边接下来的工作困难重重,我大明也会在兀良哈那边丢失掉一些民心。”
  赵王怎么死的?
  从调查的结论来看,就是强征粮草导致会导致整个长平极其周边区域的牧民饿死大半,才有兀良哈残兵围攻赵王。
  这事的直接影响已经过去。
  赵王付出了代价。
  但大明朝堂若是不对此事表达态度,那么兀良哈人就会一直记着这件事,并且如此认为:感情你们大明并没有将我们兀良哈人当做子民。
  那我们还臣服什么?
  这会导致后期出现叛乱,对长平布政司的政事举措造成莫大的困扰,从而影响整个漠北区域的安稳,意义非凡。
  另一方面,朱高燧也会留下个鱼肉平民的恶名。
  黄昏欲言又止。
  决定还是少说话,朱棣让自己留下,不外乎就是证明一下朱高燧移防是有正常理由的,至于后续的这些事情解决,自己少说为妙。
  每一句话,都可能代表着一颗甚至数十颗头颅。
  钢铁直男朱棣,杀起来人不眨眼。
  你也别问他眼睛干不干。
  朱高煦若有所思,忽然笑道:“陛下,臣得到的线报,赵王在长平那边征召百姓的粮草,似乎是有人背着他行事,为此赵王还将此人遣回了关内,等待后续发落啊。”
  朱棣假装不知道,“此人是谁,竟然做出此等谬误之事,害朕痛失一子不说,更是让兀良哈千万百姓和我大明离心离德,简直罪该万死!”
  有些话,君王不能说出来。
  得让臣子说。
  这也是朱棣今天宣召朱高煦来的原因:他是最适合说出这个事情的人选,没有之一。
  因为谁都知道他为了杀黄昏给朱高燧报仇顶撞了天子。
  那么杀不了黄昏,自然要彻查朱高燧之死的前因后果。
  很合理。
  朱高煦缓缓说道:“赵王府长史,顾晟!”
  顾晟在赵王府有身份有地位,又一直是赵王的心腹,说话也有分量,这种情况下你不背锅谁来背锅,非你莫属了。
  黄昏一听,暗呼一声干得漂亮!
  顾晟,赵王府长史,在历史正史之中,朱高燧叛乱谋害朱棣未遂之后,被推出来当了背锅侠,这一次又是如此。
  这就是历史洪流下小人物的悲哀之处。
  第1027章 大明帝国,它来了!
  不出意料,赵王下葬之前,王府长史顾晟被问罪,成了背锅侠。
  赵王下葬之后,黄昏在顺天呆了几日,安排所有事情,在即将出发去长平时,听说朱棣又在策划出海一事——尝到了甜头,很难不继续皇家走私。
  因为郑和要负责海军事宜,所以这一次出海主要是由王景弘负责。
  反正都是心腹太监,没差别。
  黄昏又找到朱棣建言,说这一次出海不仅要绘制海路图,还可以分一些舰队向着不同的方向出发,看能否有新的发现。
  得抢先一步发现美洲大陆。
  现在那边全是土著,大明发现美洲大陆,大量而疯狂移民,再有火器作为倚靠,那么从土著手中抢下那块丰饶的土地,毫无难度。
  等那边发展到一定程度了,我黄某人再过去经营……
  卧槽,我会不会成为华盛顿?!
  想想就刺激。
  临走前一夜,阿如温查斯回来了,带回来的消息不算好,也不算坏,吴笙游那边的态度很不错,反正是根据利益来,一方面吴笙游一直安抚延平王马儿哈咱和顺平王失捏干,要跟随大明天子的脚步,另一方面又怂恿两人,关键时候也不妨支持一下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