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作者:仗剑至天涯      更新:2024-05-02 19:27      字数:1926
  先前建虏进犯大明,致使国朝动荡之事,随着时间的发酵,生出不同地域的王在晋、黄立极、刘鸿训,都先后了解到一些情况。
  初闻此事的时候,在他们心中都生出担忧,倘若国朝不能击退建虏,那对大明而言断不是什么好事。
  甚至就算击败了建虏,那迎战建虏期间的消耗,对国朝来说也是不小的负担,这无疑加重了大明的负担。
  只是随着了解的情况多了,特设军机处,天子御驾亲征等一些情况,也渐渐的被他们知晓了。
  “有怨恨也好,没怨恨也罢。”
  崇祯皇帝收敛笑意,伸手指向王在晋他们,说道:“当初朕罢黜你们的官职,不是没有原因的。
  你们自己的心,就没有真正摆对位置。
  朕刚御极称帝之初,不熟悉朝政,但也明白接手的是个烂摊子,朝野间党争风气严重,纵使是现在亦是这样。
  朕提拔你们,是看重你们的才能,想叫你们辅佐朕,改改这一风气,帮着朕叫大明回到正轨中来。
  可你们都做了些什么?
  你们所恪守的那些道理,朕明白,可统御这幅员辽阔的大明,能只把眼界局限在一点吗?”
  王在晋、黄立极、刘鸿训三人,流露出复杂的神情,对天子所讲的这些,他们多少能联想到一些。
  看着眼前的三人,崇祯皇帝心生感叹,倘若大明没有党争的话,就拥有的那些官员,其实不少都是治国良才,想治理好大明,根本就没有问题。
  但是屁股决定脑袋,大明的党争风气由来已久,且牵扯到众多的层面,想直接就给他斩断,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为何他要在袁崇焕一案上,耗费这么长的时间,跟朝中的文官群体见招拆招,而不是快刀斩乱麻?
  直接砍了袁崇焕的脑袋,罢黜、逮捕一批先前力挺袁崇焕的官员?
  杀人是目的吗?
  除掉威胁皇权,想束缚皇权的因素,这些才是根本所在。
  倘若事情真像表面所见到的那般简单,只要把表面蹦跶的群体解决了,大明就能朝好的方向发展,那在相互摆烂的时代下,最后怎么可能会叫建虏捡到漏?
  藏在暗处的势力群体,一个都没揪出来的话,那核心问题就没得到解决,大明被暗中放血,就将持续进行下去。
  “过去的事情,朕不想再多提了。”
  崇祯皇帝站起身来,缓步朝王在晋他们走来,冷然道:“你们心里此刻怎么想,朕不清楚。
  但朕要你们在心里牢记一点,不要做无谓的事情,把身为臣子的本分,做好就行。
  军机处是总揽大明突发战况的衙署,先暂任军机大臣吧,是否扶正,是否重用,就看你们自己的表现了。
  眼下国朝局势动荡,朕希望你们别在辜负朕的期许。”
  “臣等领旨!”
  王在晋他们忙拱手应道。
  随着锦衣卫督办袁案时间增长,在潜移默化间,朝堂上的一些格局,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崇祯皇帝对当前的改变,心里是很欣慰的,也是很高兴的。
  现在王在晋、黄立极、刘鸿训三人,顺利补充进军机处这边,等袁可立和孙元化,到了他们各自的位置上,清除八大晋商一事结束,那牵动无数人心思的袁案,就可以宣告结束了。
  等自己明确外朝各衙署的首脑,以官位责任制约束朝堂,这受党争风气影响的朝堂,就能在他手中初步得到制衡,届时所能做的事情就更多了,整肃吏治,杀贪官污吏……
  第二百四十二章 驿传局
  大明受党争风气影响过深,使得国朝有任何风吹草动,都往往喜欢朝复杂的态势行进,这是崇祯皇帝最不喜的一点。
  倘若是所有人的注意,都集中到勾心斗角、权谋算计这里,那治理天下,处理朝政的担子,又该谁扛起来呢?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这朝堂的风气,都不能遏制住的话,那就更别提地方官场了,想解决大明的顽瘴痼疾,逆转那摆烂的势头,就必须要从源头做出改变。
  “李卿,朕这里有件事情,在心里想了很久。”在送走王在晋他们后,崇祯皇帝召见了李邦华,就驿递整顿一事,讲明自己的看法。
  “那兵科给事中刘懋,自专管驿递整顿事务后,朕发现他所做的很多事,与先前所呈递的奏疏,完全是南辕北辙。
  李卿在兵部这些年,心里也清楚驿递对国朝的重要性,原本朕是想叫那刘懋,替朕整肃驿递,裁撤一部分臃肿附庸,精简驿站。
  可是刘懋所作所为,却是纯粹的一刀切,用快刀斩乱麻之势,将整个驿递体系,全部都给端掉了。”
  原本心里还在暗暗揣摩,自己此时被天子召见,究竟是为何事的李邦华,在听闻崇祯皇帝所讲,立时便明白怎么回事了。
  “陛下,先前朝中有不少大臣,都对刘懋所为,提出了种种质疑。”李邦华神情正色,对崇祯皇帝说道。
  “专管整顿驿递事务,绝非要裁撤掉整个驿递体系,这对大明所造成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不管是各地呈递紧急军务,还是传送各类公文等,都离不开驿站的支持,但是刘懋为了自己的仕途,曲解陛下之意,甚至提出一些歪理,来叫陛下信任其所做之事。
  可是自从刘懋整顿驿递事务以来,却给国朝带来不少的麻烦,甚至山陕两地,不少被裁撤的驿卒,没了生计后,恼羞成怒下投奔了叛贼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