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作者:仗剑至天涯      更新:2024-05-02 19:28      字数:1841
  多数人都是阳奉阴违,对率部监工所征辽民壮丁,也多是敷衍了事,以至于进度极为的缓慢。
  “撤职撤的好!”
  崇祯皇帝拿着奏疏,皱眉道:“一个个在辽前,只想着叫国朝调拨钱粮,却不知国朝的艰难。
  想用这种方式,逼迫着国朝改变策略。
  看来给孙卿的权柄,还是太小了啊,叫一些人觉得,孙卿这个辽东督师,离开辽前这些年,不复先前的威望了。”
  王洽、王在晋几人,听闻天子所讲之言,不少露出疑惑的神情,究竟是怎样的事情,叫天子这般赞许孙承宗的做法?
  “军机处这边,明发一道上谕。”
  崇祯皇帝接着说道:“辽前各城,各堡,皆行守土有责,谁敢丢掉所镇守的城池,军堡,就地免职,押解进京审办!此事着辽东督师府负责。”
  第四十八章 孙承宗的魄力
  辽东在崇祯皇帝的眼里,更像是一个火药桶,周遭布满了火把,稍稍有风吹草动,吹动的火星,附着在火药桶上,就会引燃,爆炸!
  导致当前这种境遇的,可追溯到已故的宁远伯李成梁身上。
  若非李成梁在镇守辽东时,被朝中的文官斗倒,黯然失势长达十年,再度被起复出镇辽东,其心境已发生改变。
  一招养寇为重,使得努尔哈赤积攒底蕴,叫混乱的建州女真,逐步被老奴一统,具备和大明在辽东叫板的资格。
  除此之外。
  再度出镇辽东的李成梁,还做了一件福泽李家,却危害大明的事情。
  提拔辽东的本土将领。
  这直接导致从萨尔浒之战开始,经万历朝、泰昌朝、天启朝、崇祯朝,再掺杂了各方利益,以及朝中形成的党争。
  使得这短短十几年间,建虏是越打越强,辽东将门是越打越强,反倒大明却是越打越虚。
  初代缔造的李家,继承壮大的祖家,扬威成势的吴家,这构成了辽东将门的三个不同阶段。
  这一准军阀势力,依附在大明的身上,借着平叛建奴事,吸吮着大明的元气,跟建虏勾勾搭搭,不断地拖累着大明。
  ‘孙承宗啊,希望当初朕给你说的那些话,你能牢牢记在心里。’
  看着离去的众人,坐在龙椅上的崇祯皇帝,思绪却飘在了辽前,‘趁着祖大寿这个投机派,被朕调离辽东,逐步梳理好辽前的局势。
  就大明掌控的辽前之地,能确保着不被建虏夺走,保障好山海关防线的安定,那剩下的事情,就看针对辽南的部署了。
  看来在皮岛那边,刘兴祚的麾下,也该调遣一些能力强,有主张的虎将悍将,以开启辽南大练兵的谋划了。’
  在崇祯皇帝的眼里。
  严格意义上来讲,天启朝出镇辽东的孙承宗,所定下的对战建虏的方针,无疑间接促使辽东将门的底蕴增强。
  但是抛开历史的上帝视角,在那等动荡糜烂的局势下,又恰恰是孙承宗的方针,帮助大明稳定了辽前局势。
  只是却加剧了大明财政的危急,滋养了辽东将门这一投机派群体!
  孙承宗的能力和忠诚,这些都是毋庸置疑的,只是受历史局限性的影响,使得大明没能在辽前那边,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这个大明啊,当真是遍地皆为造反派啊!’
  站起身来,朝军机处外走去的崇祯皇帝,心里暗暗道:‘占据先知先觉的优势,朕就不相信,解决不了这些麻烦!’
  深邃的眼眸,看向远方。
  仿佛相隔千里之遥的辽东,那一幕幕的场景,浮现在崇祯皇帝的眼前。
  ……
  “督师……您这样做,免去那几位将领的军职,难道就不怕辽前这边,生出什么风波吗?”茅元仪面露忧色,看向伏案忙碌的孙承宗,低声道。
  “虽说祖大寿被陛下调到京营任职,可祖家在辽前的势力,依旧是很强盛的,尤其是跟吴家联姻后,那掺杂的……”
  “止生啊,你说的这些,老夫都明白。”
  放下手中公函的孙承宗,抬起头来,看向茅元仪说道:“但恰恰是祖大寿,被陛下调到京营任职,却也给我们创造机会,逐步梳理整个辽东。
  这些时日,老夫叫你秘密搜集,整个辽前的情况,存在着怎样的问题,难道你心里会不清楚吗?”
  “我……”
  茅元仪愣住了,眉头紧皱起来。
  他怎么会不清楚呢。
  这不进行调查前,还真是不清楚。
  现阶段的辽前啊,从袁崇焕出镇辽前后,有不少的兵镇和军堡,甚至是不少军队,都是祖家、吴家一脉的将领驻守统领。
  先前在辽前这个地界。
  还有满桂、马世龙这些外将,肩负着要职,镇守在辽前各处,以确保辽前整个态势稳定。
  但是渐渐的,也不知从何时开始。
  这辽前主要层面的将领,不管是总兵官、副总兵官,亦或是副将、参将、游击将军等,多数都是辽东本土的将领,或者沾亲带故的担任。
  至于千总、把总这些职务的,那就更不用多说了。
  “像这些问题的提出,都是陛下言明的。”
  孙承宗站起身来,缓步朝前走去,神情正色道:“在赴任辽前时,老夫的心里,还没什么特别的感受。
  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