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0章
作者:庄不周      更新:2024-05-02 21:28      字数:1885
  贾诩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强调对军队的控制权,二是逼迫士大夫进行礼制改革,简化制度,节省开支。
  巡视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各地的驻军,天子、太子制度性巡视各地,与当地将士保持联络,可以更好的掌控军队。
  巡视的开销大,和礼仪有很大关系。简化礼仪,就能缩减开支,更加务实。
  这两点,显然都有利于维护关西人,对关东士大夫不利。
  刘协决定先在身边的小圈子里进行讨论,考虑成熟了,再向司徒、司空府提出建议。
  但是他对贾诩的支持还是表示满意的。
  大体上,贾诩这个方案很对他的胃口。
  贾诩也不反对,但是他更建议刘协趁此机会,走得更远一些,就当是试行。
  “交州尚未平定,陛下何不渡江,就近看看丁冲的部署,激励将士,顺便给士燮一些压力,逼他早日自缚请罪?”
  刘协笑了。“你觉得士燮会自缚请罪吗?”
  “会。臣与士燮曾有数面之缘,当时他在洛阳,师从刘陶读书,本非争霸之人。不过是见中原大乱,无力节制岭南,这才心生野望,效仿赵佗、吕嘉,想割据一方。如今陛下平定天下,士孙瑞、孙策两路并进,连战连捷,他们只怕已经破胆,只是担心孙策好杀,不敢投降。只要陛下一封诏书到,他必然袒衣自缚、束手来朝。”
  “你和士燮还是旧相识?”
  贾诩笑笑,带着几分自嘲。“臣在洛阳为郎十余年,认识的人可不少。只不过臣出自边鄙,没人愿意与臣结交罢了。臣若是关东人,或者像士燮那样,拜刘陶那样的中原中士为师,或许会走得顺利一些。”
  “刘陶是哪里人?”
  “颍川郡颍阴县。”
  刘协心中一动。
  原来士燮的老师刘陶和荀彧是同县,怪不得士燮以一介边郡书生,升迁却这么快,不到四十岁就出任交阯太守,一做就是三十多年。
  比起士燮,贾诩当年真是望尘莫及,不得不回西凉,自谋出路。
  董卓之乱,本质上是山东士大夫对凉州武人系统性压制带来的反抗。
  他们太自以为是了,真以为自己可以为所欲为,不把凉州人放在眼里。不管是皇甫规、张奂以读书治学示好,还是董卓以强迫手段招揽,都无法得到他们的认可。
  作为凉州人的一员,作为董卓曾经的亲信,贾诩对此刻骨铭心,不失时机的给他们上了一次眼药。
  士燮既然是颍川人刘陶的弟子,就算是汝颍士大夫圈子中的一员。他割据交州这么久,进行甚至已经派大军征讨,汝颍人却始终无动于衷,没有一点表示。要说他们没又保留,实在解释不通。
  “既然如此,那我们就走一趟,去看看九嶷山。”
  第一千一百九十三章 忠言逆耳
  司徒、司空二府还在商量新法的事,南阳也必须有人坐镇,所以杨彪、周忠都留在了南阳,刘协只带着张济、贾诩来到江陵,就连四将军都只带了段煨一人。
  所以他起意去江南看一看,也不用和谁商量,只是给司徒、司空二府发了一道消息,然后就传诏留守长沙的黄祖,让他派船来接。
  数千人马要过江,只能乘坐荆州水师的战船。
  天子巡视江陵,黄祖就在江南等着,随时准备接驾。得知天子要过江巡视,第一时间带着战船来了,恭恭敬敬的迎天子登船,竭力示忠,恨不得将心腹剖开,让天子看看他那一片赤胆忠心的鲜红。
  他心里清楚,如果不是天子强力压制孙策,他不可能活到现在,他儿子黄射也不可能成为南阳太守。
  孙策盯着他的脖子可不是一天两天了。
  刘协却没和黄祖说太多。
  江夏黄家得到的利益足够多,忠心自然有保证,没必要刻意拉拢。黄祖不听话,有的是听话的,他不介意江夏黄家换个家主。
  看着眼前的长江,刘协和张济、贾诩聊起了黄河,聊起了青藏高原。
  长江、黄河这两条大河都发源于青藏高原,这是后世才确认的道理,这个时代还没有这样的认识。很多人还以为黄河发源于昆仑——当然昆仑究竟是哪儿也有分歧,短时间内很难有定论。
  刘协的观点可以作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张济、贾诩未必全懂,却表示认可。
  原因很简单,这个说法逻辑自洽,而且能解释很多看起来很神秘的事。
  比如频繁的地震。
  东汉史籍中记载了大量的地震,仅是献帝初年就是两次。初平二年六月一次,兴平元年六月一次。按儒家的灾异学说,第一次是因为董卓入京,第二次没得洗,只好存而不论。
  刘协反对这些牵强附会的联系,虽然没有明说要取消儒学,却多次提倡理性的看待这些自然现象,将灾民与政治分开,引起了不少儒生的担忧。
  除夕之夜,皇后伏寿质疑周忠就是对这种心理的体现。他当时给了含糊的说法,但意思其实是明白的。我不反对天人感应,但不赞同你们这种简单粗暴的感应法。
  我登基以来,没做过什么坏事,为什么会地震?
  既然不是因为我,那就是因为你们了?
  考虑到灾异学说经常性的误伤,在君强臣弱的时候尤其不利,所以最近坚持灾异学说的人也越来越少了,讨论起这些自然现象也坦然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