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作者:饭山太瘦生      更新:2024-05-07 14:54      字数:2147
  奉玄曾经在尸疫开始不久,就看见城心出现了尸群。没人能想到,城心正是尸疫最先出现的地方之一。官府与军府不在一处,请首领都尉参加夜宴、毁去联络各方的官署、到处放火逼人离家,室韦人真是恨毒了许人!
  奉玄遇见的室韦人,是从乐陵郡逃出来的室韦人。室韦人知道,越向南,人越多,越好作乱,然而军队发现蛛丝马迹,一般也都会向南追查,于是他们反其道而行之,约好如果能出城,就要一路北上,上到宣德,在宣德集合。他们怕许朝朝廷从卢州调兵,在计划开始前,就在宣德城外的荒村中藏了两百多张牛皮,约定好有余力的人在到达宣德后,就故技重施,搅乱整个宣德。
  灵丘和乐陵两郡都没能及时关闭城门。灵丘郡幸存的室韦人甚至还趁乱从城中带出了一部分牛皮,因此,他们并没有动用荒村中早已藏好的牛皮。从乐陵郡逃出的室韦人晚到宣德,好巧不巧,他们刚到宣德没几天,就遇到了寻找友人的奉玄。
  人算不如天算。一场谋划了三年的狡计,至此完全浮出了水面。
  作者有话说:
  写在v章之前:如果阅读困难
  感谢看到这里的读者。故事里的人物比较多,很多不必要去记。一些重要的人物,后续还会出现,出现多了读者会记住的,比如奉玄的两个舅舅,看到第七卷,不需要回忆,读者肯定牢牢记得他们谁是谁。有些人物确实只是出现了一下,比如袁肇,记他也没必要。
  作为作者,我可以删去很多“名字”,但是我保留了它们,这和全文的主题是相关的:故事试图还原一个世界,而世界就是这样的,充满了人(或者说“名字”),人们出现又沉没,经过主人公的身侧,似乎留不下痕迹,但他们也有自己的一生。作品中的人物都是“众生”中的一员,无数的、似乎不会穷尽的人群,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世界,镜头聚焦于个体——将读者的目光带向了主人公,一些不经意进入读者眼中的名字,是被镜头忽略的庞大群体因存在过而留下的些微存在痕迹。
  作为作者,我不是想得太少(比如想太少了,所以想到了谁就都要写,造成了文本的无秩序增殖),而是做过考虑,才给出了一些写法。
  我肯定没在瞎写,也确实非常感谢读者愿意阅读。我个人觉得《好友》是一本越读越顺的作品,我没有按照大部分网文追求快速直接的模式来写,但是当读者熟悉了这部作品的叙事模式之后(并且读着读着也就认识了大部分人物),越往后会读得越顺畅的。与此同时,在读者眼前展开的一个相对复杂的世界,它所带来的阅读情绪,或许会是更丰富和强烈的。
  我最初不是很想自己对自己的作品做诠释和解读,担心我的出现会让读者把注意力移走。但是也会有喜欢看评论的读者xddd,现在想一想,如果我可以做解读,那么我来做解读就有一定的必要,我的解读会更直接——阅读就像在陌生之地行走,直接的解读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些行走指南。
  饭山太瘦生 2023.10.17
  第26章 隐机1(倒v开始)
  “心准哥。”
  宣德新任郡守名叫陈观复,出自寒门,起家秘书省正字,本是隆正七年的进士。在许朝,能中进士的人不可谓不少,其中出身寒门的进士更是会让人高看。
  许朝建朝后,直到高宗时,依旧沿用前朝的选官制度,官员大多通过举荐和恩荫入仕,因此,朝中官员多出自前朝旧贵世家和本朝武家家族。
  当今陛下是高宗的二弟,高宗体弱多病,亦无所出,将功勋过人的二弟荀元度立为了皇太弟。陛下还是皇太弟时,带兵收复了南沈,南沈将领战死,江表门阀主动称臣,南方被纳入了许朝的版图。
  彼时,为了表示对南方和南沈江表门阀的重视,陛下让两个嫡子荀崇恺、荀崇煦分别拜当涂裴氏的裴弥纶和庐江卢氏的卢鸿烈为老师,荀崇恺是陛下的嫡长子,荀崇煦是陛下最疼爱的嫡子。然而,陛下临朝称制后,立刻将嫡长女寿安公主荀崇劭立为了皇太女——太女聪慧过人,老师出自北地高门。
  陛下临朝后,有感于南朝伪帝身死而江表门阀士族不灭,渐渐考虑变革选官制度。隆正元年,皇太女监国,太女监国为大许带了诸多改变,科举即使其中一变:在太女的主持下,隆正二年,大许首开考试,不拘出身从全国选拔人才——因为考试分科,所以考试被命名为“科举”,考中进士科者被称为进士,最受看重。朝中此后每年开一次科举,每次都会选拔出二十几名进士,在通过吏部铨选后授予官职。
  太女在二十岁时监国,监国第二年,许朝开了第一场科举考试。科举创立,草泽望之起家,簪绂望之继世1。许朝朝中既有北地世家,又有本朝武家,南方江表门阀世家的地位并不稳固,在科举开始后,十分支持这一考试,通过考试得到了更多让子弟入仕的机会:江表门阀本来就以诗礼见长,在开科举后,前三年间的进士过半都是江表门阀子弟。
  隆正五年,东宫与太极宫联手打压江表门阀,太女在科举中故意黜落了两个江表门阀子弟。江表门阀重臣得知消息后,去太极宫中向陛下哭诉,陛下只说太女做事有欠妥当,要太女反思三天,却没有恢复被黜落的子弟的进士身份。自此年开始,江表门阀同意科举实行糊名法,第二年,考官将考生名字盖住后再批改考卷,同时,陛下增设了殿试制度,凡是进士,该感谢的不是考官,而是天子,所有进士最终都必须是天子门生,由天子亲自选出——陛下在第一次殿试上黜落了三位高门子弟,开殿试黜落高门子弟先例,随后几年,太女替陛下主持殿试,延续此例,寒门出身的士子渐渐占据了更多的进士名额。不过,进士本来就少,即使是“更多”,全国中能考出来的最多也不过二十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