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节
作者:二兵科林      更新:2023-04-19 10:22      字数:7272
  陈班长有些慌神,但还是稳了稳,他跳下床,边穿着衣服边问:“他们下去多久了?”
  “快三个钟了吧。”战士答。
  陈班长脸色一黑,三个钟头,这多半是出事了。他立马让战士叫醒剩余的工兵班,然后胡乱的穿好衣服,拿枪出帐。
  带着工兵班的陈班长走竖井前一看,下面果然是墨一样黑,哪里看得到什么电筒光。下面这么久没反应,一定是出什么问题了。事不宜迟,陈班长赶紧带走一半的工兵班,吊进了黑漆漆的竖井里。
  正文 第八章 :功勋
  下至溶洞,工兵班便开始扯喉嘶喊。
  大声的呼喊,回荡在这巨大无边、黑暗寂静的溶洞里。遗憾的是,除了洞穴所反射回来的渐小渐远的回声,工兵班并没有收到其他应答声。
  好在出发前三个人说明了去向,兴许是他们在那个地底的资料室研究入了迷,给忘记了时间也不一定呢。而且,这呼喊声即便再大,也肯定传不到地下去嘛。抱着这有些勉强的自我安慰,陈班长带着几名战士,再次进入了“蒙古包”建筑,下到地底工程内。
  也许是陈班长想起了昨天那堆奇怪的尸骨,而今天又出了这种事,于是这次进入地底工程,他让所有人都带上了步枪,并打开了步枪的保险。虽然这地底下不会出现敌人,更不会有牛鬼蛇神,但他心底,总是没有底。大家都隐隐的觉得,那堆死人骨头,说不定还真能把人怎么着。
  资料室具体在地下工程的几层,没人记得请。他们只能在每层平台上仔细的寻找。端着步枪,打着电筒,神情紧张的工兵班,可算是找到了昨天那间资料室。但事情总是会往最糟的方向发展,资料室里除了书架上还散着的稀少白皮文件之外,空无一人。
  也许是三个人求知心切,捞完资料不过瘾,又往下走了?又或许是三个人一宿没睡,顶不住困意,就随便找个地儿睡着了?无奈之下,工兵班又只好吊着胆子,一层一层往下搜。静谧黑暗的地底工程,比昨天更诡异了一些。平台上吊着的一些钢缆钢管,总在电筒的光线下倒映出诡异的影子。几名工兵,束着紧张的神经,一层层往下,直到昨天出现尸骨的那层平台。
  凝固的尸骨堆还是横陈在原地,而三个人的影子,根本见不着。
  陈班长有些恼了,但人没找着,不可能就这样收队走人。恼怒的情绪之下,他也不再忌讳这些骨头堆,陈班长踢开散在楼梯上的尸骨,带着队伍继续向下。果不其然,下了一层平台之后,钢板上又是一堆骇人的尸骨。但这一堆,相较上层的数量要少一些。并且,工兵班在这里有了发现。
  手电筒往下一射,能清楚的看到,钢板的灰垢上,印出了新鲜的脚印。
  看到这里,眉头紧锁的陈班长松了一口气,有了脚印,就说明三个人一定来过这里。他们一定是在下面考察到了什么,才忘记了约定的时间。
  工兵班循着脚印,又一路往下走了好几层。
  腐成白骨的尸体,仍然是一路散列着。不知不觉间,越往下走,平台的空间竟然变得越宽。仔细一探,现在脚下的钢板平台,已经比上边的宽出了好几圈。新鲜的脚印,在宽阔的钢板平台上密集交叉着,看来三名队员也很惊奇,并在平台上来回探索过。
  除了面积变大,这平台上,又多出了一些奇形怪状的仪器,脚底的电线,数量密集得惊人,犹如丛林里的枯藤绿蔓,一不小心就会被绊倒。
  但对于几名工兵来说,那些多出来的仪器设备,只是一些怪箱子罢了。他们搞不懂这些家什的作用,也并不想,战士们只想找到走不见的三名队员,并快些离开这阴森的地底工程。但令几名搜救的工兵没有想到的是,又往下走了几层后,那一列脚印,竟然印着印着突然就消失不见了。
  这里的“消失不见”,并不是指脚印凭空就消失了,消失是指,几名工兵下到一层平台后,发现这一平台的石壁上,竟然镶着五六扇门。
  而三个人的脚印,就绕着这一圈钢板平台印了一遭。这几扇门,全都是打开的。
  无奈之下,陈班长只能带着他们,挨着每扇门进去找。随便挑了一扇门走进去,门里是一条相当宽敞的石道,有三人多宽,两人多高,石壁上刷着一些白色的俄文标语。
  解放胶鞋下的钢板,也变换成了坚硬的石头。和之前发现的资料室一样,这门里的石道,也是在石壁上开凿而出的。石道里堆着一股电线,有粗有厚,数不清有多少根。
  脚一踏入,地面坑坑洼洼,拿起手电筒往脚下一照,陈班长不由皱起了眉头。因为这有些坑洼的石面,不如平整的钢板上清晰。上面像是有人踩过,也像没有人踩过。这可就有些棘手了。几名工兵,也只能打起手电筒,踩着石道里硌脚的石屑,硬着头皮往里闯。
  石道不长,没一会儿就走到了头。手电筒一探,陈班长不由倒吸一口凉气。因为这石道的尽头,仍然是熟悉的钢板和脚手架。踩上钢板一看,上面堆着一大坨盖着油布的机器,旁边也是钢管、钢缆、电线一类的东西,和外边儿的钢板平台无二异。
  举起手电筒往头上探,光源探到了钢板和钢管。再往石壁一寻,竟能找到平台角落的楼梯。工兵班目瞪口呆,原来这口石道里头,仍然筑有一层又一层的平台。那这一井洞,又是从哪里打下来的呢?
  我的个奶奶娘啊!陈班长禁不住感叹了一句。原来苏联人,不只打了一井洞!更让人吃惊错愕的是,这里的洞壁上,也镶有一两扇门,进里一看,同样是深不可测的钢板平台。他们这才意识到,苏联人不仅仅是在打洞,并且还在这地底下修起了迷宫!
  两支手电筒开始闪烁,恐怕用不了多久,就要消耗完电量了。有些惊慌的工兵班,只好匆匆退回原路。如果在地底下没有了光源,那他们自己,恐怕也要困在这里了。回到那层还有脚印的大平台之后,几名工兵叫嚷了几声,无果之后,也只能趁着手电筒还剩的电量,匆匆返回了洞底。
  出了这件事之后,考察队的任务,直接就由科研考察变成了搜救。
  出山的那队人成功返回,带回了需要的物资。于是,考察队又组织了一次搜救,但以无果告终。苏联人在地底下的工程,比他们想象中的要复杂百倍。地下的洞,好似以一井大洞为干,又以旁边的小洞为枝,构成了一个庞大复杂的地底迷宫。
  几次搜救无果,人力也不太够用,考察队只好由搜救改为了等待。他们在三个人消失的平台上放好了食物和手电筒电筒,也留好了字条,期望三个人能自己找回来。四十二个小时过去,人没有等来,却等来了美国的轰炸机。
  一轮轰炸之后,地面上本就被苏联付之一炬的水泥疙瘩,又被美国产的炮弹“犁”了一次地,变成彻彻底底的废墟。考察队因为撤离不及时,有人死有人伤。收集回的资料,也全在炮火中灰飞烟灭,一纸不剩。
  深山老林里显眼的水泥疙瘩,自然是躲不过侦察机的眼睛,早已被美国空军标记好了。
  轰炸之后,人员折损,物资炸毁。想要继续搜救行动,已经不太现实。而即将持续数年的越南战争,也正式打响。国内发出了死命令,让考察队立即停止一切工作,迅速回国。不仅仅是人员的安全得不到保证,目前的形势下以考察队的身份待在越南,有可能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无奈之下,折损的考察队,只能收队回国。
  越南方面疲于内战,也实在无力腾出人手去管及消失的考察队员。但是,失踪的三个人不可能就这样算了。但越南向导和他们约定,会在竖井边留意几天,如果实在没有消息,他们也只能用水泥封回竖井,以免被苏联知晓。
  回国的考察队做完报告之后,上级就立即准备了一支更大的队伍前往搜救。可谁知命运捉弄,文化大革命的苗头,已经在全国蔓延开来。种种原因之下,这支新组建的队伍,草草解散,未能赴越。
  好笑的是,在这三名失踪的考察人员中,有一位因为下级的“检举揭发”,被人贴大字报,被批成了“反革命”、“走资派”,就差把人逮回来,拉到街上斗了。于是乎,失踪的三人被错误的打成了“反革命分子叛逃”。
  赤诚的爱国心,最后却落得没一个正经名号。
  总之,在这个故事的最后,迫于国际国内的原因,搜救队没有赴越,那三名离奇消失的考察人员,也再没出现过。
  文革十年,地转天变。十几年后的今天,国际形势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如今文革结束,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向神州大地,我们的国家,自然不会遗忘那三位失踪的考察人员。十年动乱里为他们定的“罪状”,是彻彻底底的冤假错案。
  可如今中越交恶,苏修大肆其道,想要再派正规搜救队入越,已不可能。
  弹指间春秋已过几十轮,命运的漩涡再次搅转。我们这班侦察兵,便就是在这个背景下,组建而起。读到这里你肯定已经明白了,李科长所指的“更远的地方”,就是那个阴森无比的地底工程。
  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前往那里,寻到三位前辈的下落。
  快二十年过去,他们还存活于世的概率,几乎为零。可是,哪怕能带回一些遗物、找到一丝下落,昭雪平反之后,还他们一个应有的“爱国功勋”称号,也是对他们的赤诚爱国心,有个交代。
  正文 第九章 :准备
  黄班长所讲的故事,到这里也就结束了。尽管他嘴里说出来的,不如我在上面转述的那样详细,但他那朴质无华、平铺直叙的话语,却成功的将五个人的心绪,带回了那段往事岁月中。
  树林里闷热难耐,树上的知了吱呀不停,我回想着故事中的种种场景,背脊在这三伏天里,忽觉一凉。
  也许作为一名旁听者,在听完黄班长这些报告性的白描语言后,心里也不会有多大的波动,充其量就当作一则“异闻”罢了。但作为亲历者的我,听完故事后,意识到故事里的种种也许就要换成自己去经历,那种情绪可想而知。
  众人在林子里沉默着,无人言语。我点了根烟,挪动了身子,恍回了心绪。黄班长好像料到了我们会有这样的反应,他板脸不语,默默的收着地图和雨披。
  阴森的地底,骇人的白骨,消失的队员。香烟过肺,我脑袋里犹如放电影儿一般,不停变换着故事里的场景。再一想到自己就要到那诡怪的山林头去,捏烟的手指竟然颤了颤。
  刘思革眉心间的老褶子挤了又挤,旗娃则还睁大了眼睛盯着黄班长,一副还没听够的样子。而闷声的王军英,也缓缓点燃了一支烟。估计他们几个心里头跟我一样是五味陈杂。
  黄班长让我们消化了一阵,他叠好了地图,收好了雨披,见几人楞着没动作,便招呼着说:“好了,还有东西要等我们去搬。抽烟的几个,赶紧点!”
  六七月份的西南山林,热气难耐,一颗小烟头也许就能引发森林大火。所以我们的规矩是,只能在营帐外的空地抽烟。
  “另外一个就是,等会儿有新衣服换。”黄班长瞥了我一眼说,“尤其是你,吴建国,还有张旗正,刘思革也算一个,你们等会儿领到新衣服了,赶紧就给我换了,整天又邋遢又臭的,没个军人样!”
  黄班长的这一番招呼,立即将我从那个故事的情节里拉了回来。就像是脑袋里刚还企划着星辰大海,却猛然发现身边的柴米油盐还没弄规整——那个故事其实离我还有些距离,黄班长的招呼,才是眼下最为真切的。
  在我看来,黄班长这人唯一的缺点就是有点小“洁癖”。这也难怪,人家家境优越,军校出身,生活上讲究点很正常。可是,这训练搞得紧,又是住在这老林子里,我哪里还有时间去讲究个人卫生呢?
  但是都点名批评了,我也只好赶紧灭掉了还有大半截的烟头。但这嘴巴,仍然不自觉的顶了他一句:“侦察兵嘛,得过且过。”
  话语一出,没想到黄班长立马就楞下了脸,随即脸色一变,转身对我连连训道:“得过且过?谁告诉你侦察兵可以得过且过,不用换衣裳?吴建国呐,走之前我了解过你的背景,知道你是老资格。但你别以为老资格就可以肆无忌惮,就可以目中无人,你以前是怎么样我管不着,但现在到了我手下,就别用老资格跟我叫板!”
  突如其来的训斥,听得我一楞一愣,根本没明白过来是怎么一回事。
  “你这个问题不是一天两天了,平时我都给你面子,不想说你。什么问题你知道吗?你太散漫自由,太无视纪律!你以为自己在部队里多待了几年,就当成自个儿家了,想怎样就怎样?”黄班长盯着我,接着训斥说,“那你比比王军英,同样的老资格,我就没见他整天穿着个臭气熏天的衣服?”
  一旁抽烟的王军英听到自己的名字,只好踩灭烟头,垂烟不语。
  “现在要出任务了,我想警告你一次,把你以前的那些脾性给我收好,别在我面前放臭屁。否则你再这样下去,我看到了复员的时候,你还是在原地踏步!”黄班长将雨披丢进营帐里,撂下最后一句话,转身就走了。
  讲实话,我没想到自己无意间的几个字,会招来一番批评教育。并且是如此一针见血的批评教育。刚才还耐心讲着故事的黄班长,怎么就突然变了一个人?
  并且,在他说出“老资格”以及“原地踏步”几字的时候,我分明看到了他眼中的不屑。树林里的气氛陡然巨变,一时间我楞在原地,脸上火辣辣的疼,像是被人扇了巴掌。
  写到这里,我停下了笔,思绪良久。因为黄班长批评我的画面,还历历在目,就跟昨天才发生的一样。现在,我多么想再接受他的批评教育,并当面向他承认错误。也是,那时候的我仗着自己的军龄,孤高自傲,在部队里和侦察连的干部们油嘴滑舌习惯了,完全没有料想到黄班长是另外一种作风。
  我以为自己这段时间已经摸透了他,但事实上没有。
  黄班长撂下话走之后,我们四个人,还留在原地,楞看着他走进树林里的背影。
  “嘞嘞来,嘞嘞去,这换件衣裳多大点事儿啊,用得着这样吗?建国哥,你别急气,这些干部都这样!指指挥挥,怪里怪气!”黄班长走远后,我听到旗娃在我旁边嘀咕了一句。旗娃私下里和我关系挺好,我经常讲些故事逗他乐,引他崇拜。
  他说,如果我是他的班长,一定天天端茶倒水伺候我。
  为了缓解自己目前的窘境,我也只好通过动嘴来缓解这营帐外的僵硬气氛。我稳好语气,对旗娃说:“哎,是他不懂,侦察任务要搞好,一年半月不洗澡,这是咱们侦察连传了几十年的老话,他没上过战场,他不懂。”
  其实侦察连哪有这句老话,是我现编的罢了。
  “别掰了,动吧,还有家什要搬嘞。再杵上一阵,我们这黄连,可又要训话了。”刘思革踩熄了烟头,拍了我一下。“黄连”是对黄班长的戏称,因为他是连职干部嘛。
  “再大的气,也得憋着,反正任务一出完,咱就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刘思革懒散着身子,说着走了出去。
  默声不语的王军英,也熄灭烟头跟上脚走了出去。看着他那规矩的背影,我总觉得有几分不顺眼。也许,是因为黄班长刚刚拿他来跟我做了比较。
  “黄连黄连,倒苦不咸!这不是掰不掰的问题,是本身就这个理儿啊!”旗娃继续用他的北方口音为我辩驳着,“都说弄潮儿向涛立,手握红旗旗不湿,但这红旗不湿,人还得湿呢。咱们侦察兵往山上摸,哪有不邋遢的理儿?这黄连啊,就是太讲究了!”
  “好了,好了,弄潮儿!苦话就当没听见,待会儿规规矩矩的换一身就好了。”我止住了这愣头青的抱怨。人在屋檐下,哪有不低头,等会儿让黄班长听到可就不妙了。如果出了任务回来,他要在任务报告里写我几句,这功就立不了了。
  古有勾践卧薪尝胆,今有我吴建国憋屈盼立功,我在心里怨叨着。要是当年我那上军校的机会没被吊销,现在肯定也是个连职干部呢,那还用得着受这气!等我上了前线,可真得要好好露两手才行。
  经过这一出,那个故事暂时被我抛到了脑后。我一路在心里怨叨,跟着他们走出了营地。
  走到军卡车,就看到物资已经被搬运出来了。黄班长站在车前,跟两个小战士清点着什么。扭头四看,没有见到李科长和邓鸿超的影子。我憋着刚才那档子怨气,参加进了搬运物资的行列。人多手杂,不一会儿,摆在地上的物资都给理了个顺。
  崭新的“大五叶”迷彩服、冒着枪油味儿的冲锋枪、木箱子钉着的弹药、手榴弹、食品罐头、压缩干粮、手电筒……数不清的装备足足垒了好几平米。仔细瞧这数量,再一一摊分,好家伙,黄班长说得不错,看来真要走一趟远路。
  “枪也上新的了?”刘思革提起一把崭新的冲锋枪,脸上扬出欣喜。
  旗娃则抓出一套叠好的“大五叶”迷彩服,悠扬着嗓门说:“得嘞,大五叶换下小黄花,个人卫生顶呱呱!”
  他口中的“大五叶”和“小黄花”都是咱们侦察部队配发的迷彩服。改制前的部队,除了咱们侦察兵以外,其他官兵都是清一色的“三红一绿”六五军装。这套带着花色儿的迷彩服可是我们的宝贝,穿着它走在一片“国防绿”的军营里,特别显摆。
  是的,旗娃这话明显是说给黄班长听的。但黄班长正在清点着装备,没理会他。我也拿起一套“大五叶”,干笑了一声。斜眼看着黄班长,我心想,幸好就要出任务了,战场才是检验军人的最好场所,哪怕这次任务是要往邪门的地方钻,但你这个没有上过战场的指战员,定会在我面前出洋相!
  旗娃那话还没说完呢,王军英就转身拍了他一个后脑勺,平日里话不多的他,也训了几句说:“就你这孙子话多,一句接一句搞得意了?赶紧点儿衣服给我换好,话再敢多一句,老子罚你跑山头!”
  面对老上级的呵斥,旗娃只好一缩脖子,抱着衣服灰溜溜的跑开了。
  黄班长清点完了装备后,林子里就钻出来一哨兵。哨兵是李科长派来的,他让我们全体回山头的哨所去。哨所里有简单的起居设施,十分钟后,我们六人围在哨所里的木桌旁,等着李科长安排今晚的任务。
  正文 第十章 :就绪
  桌子上摆了一棕红色的皮夹,李科长打开皮夹,从里面抽出一叠纸,举在手中。他晃着手中的那叠纸说:“这是任务的地图,每人一份,都给我收好了,回来的时候上交,到时候谁要是没有,谁就是私藏国家机密。”
  说完他就挨个发了一份,我摊在手中一看,地图上密密麻麻,满是等高线和数据标注。地图有些大,对折两次后比脸帕都要大不少。这玩意儿还算国家机密?我按着它,像个宝贝一样审视着。奇怪,地图上好多字都是蛆虫一样的洋文,只有零星的、手写的汉字,放在洋文后面做标注。
  虽然上级发洋地图很奇怪,但这样子的“进口洋地图”,我有幸见过一次。那还是七九年开赴越南的时候。那次,副连长带着我们排做战略穿插,他带的地图就是这种“进口货”。据说那是因为开战太急,部队里没有越南的地图,只好临时弄了份法国版的。
  至于现在眼前这份到底是英国、法国还是美国产的,我就不知道了——洋文不都一个样吗!虽然以前学校教过一段时间的俄语,我会认几个俄文字母,但显然,这地图上面的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