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节
作者:二兵科林      更新:2023-04-19 10:22      字数:6742
  尽管地图上布满了洋文字,不过我晃眼一看,上边的等高线之类的地图数据都能顺利读出,就是图例和平时用的训练地图有些不一样。
  毕竟图例后面的文字解注是些洋文嘛,怎么看都觉得奇怪。
  “你们看到呐,地图上有很多外国字,但这个不影响,该写明的地方,都用方块儿中国字写好了。”李科长向我们讲解道。
  除去外国字,地图上更奇怪的,还有另一点。展开整张地图,就有一块特别显眼的圆圈,放在地图的右下角。圆圈的用意,好像是想特别标注那块区域。
  “看到那个圆圈了吧,”李科长又开话了,“那里,就是你们要去的地方。打叉的地方呐,就是我们现在坐的地方。”
  果然,一个黑叉就标在地图上的一根粗线之上。那粗线应该就是国境线。有一条长长的红线,就弯弯曲曲在黑叉和圆圈之间。瞥了一眼了地图上长得像比例尺的一排字,能读出这张地图的比例尺很小,地图的纸张又很大,所以这张图应该非常详细。
  这段时间地图读得够多,随即就条件反射一般,照着比例尺估算了那条红线的长度。红线的长度,肯定就是两地间的距离了。
  也就六十公里内,三十公里往上的样子。
  “意思是,你们六个人,要纵深越南三十多公里。”李科长接着说,“但三十究竟要往上多多少,我们这边也拿不准确,但误差不会太大。”
  “这是任务的第一个难点,”李科长沉了一口气,“你们首先要保证准确无误的走进那个圆圈里头,然后找到地下的入口。”
  “第二个难点,难度就更大了,都给我听好。”李科长的双手放在桌子上,肃起了脸色。他的眼角往下垂了半秒,以一种很奇怪的眼神盯着我们。
  “这段时间内,你们没有后方,没有策应部队,也没有装备补给,一旦出了那条国境线,任务能不能成功,能不能走回来,全靠你们自己。”李科长缓缓道着。
  “全靠你们自己。”李科长一字一顿的补充了一句。
  几句话说完,室内鸦雀无声。除了邓鸿超,五个在座的侦察兵都明白,这段话意味着什么。尽管侦察兵本就该是深入敌后的角色,但我没想到,会纵深如此长的距离。
  六个人沉默了一阵,黄班长问了一句:“通信电台也没有?”
  三十多公里,听着不太长,但只要你去过丛林,或者山区,就不会认为这是个简单的差事。
  李科长点头,说:“用电台的话,后方能了解情况,敌人同样也可以了解情况,这风险太大,不能冒。所以我说的没有后方,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的安排是这样,”李科长清了清嗓子,“这趟来回的时间,我们一共算上了八天。去四天,回三天,停一天。八天之后,你们走回了国境线,打一发信号弹,就会有部队来接应你们。但是切记,不能走太偏,出发是哪里,回来就回哪里。地图上黑色的块儿,是战区,那里千万不能碰,都记住了啊。”
  “任务的线路,我们已经在图上标好,听好了,记牢了,这里很重要,如果没有特别要紧的情况,不能自做决定偏移路线,一旦走偏了,安全就不能保证了。就算有什么情况,也不能绕得太远!”
  我们盯着地图上的红线以及黑块儿,纷纷点头。
  “七九年打仗的时候,越南那些靠着我国的设施行头,都被弄烂得差不多了。你们越了国界线之后,村寨会有一些,但城市很少。越南的驻军呢,也都在集中的几块地方。这是我们做好的情报,你们只要按着地图上的线路来,不会有什么大危险。”李科长又拿起皮夹,从里面摸了一片纸出来,“另外,关于那圆圈里的东西,你们看看这个,可能会帮你们的忙。”
  纸片挨个儿传阅,我这才看清楚那是两张黑白相片。旗娃捏着照片晃了晃脑,自言自语了一句:“这,是不是黄连——不,黄班长说的那个洞啊?”
  李科长缓缓点头:“是。但是这个洞呢,我们确定不了它的具体位置,所以你们看好这张照片,给我记下来,说不定能帮上忙。”
  照片一一传阅,两张照片终于到了我手中。第一张照片比扑克牌大一点,上边儿积着一些年月留下的白斑。这应该是一个人的留影,因为照片的中央,站着一个人。
  那人揣着裤兜,穿着一件背心,顶着一头施工帽,他身形懒散,笑容满面。看脸貌,这人还是个老外。老外的背后呢,有一个大坑开在地表,坑上支着很高的钢架,边上有不少人在施工。
  见此,我瞬间就联想到了那故事中的情节。照片里记录下的画面,恐怕就是苏联“军事科研工程”的掠影。现在亲眼看到故事中的场景,虽然与我想象中的不太一样,但我终于相信,故事里的种种情节,都是真真切切发生过的。
  但照片取景范围太小,这施工的地方在哪里,周围又是何等景象,根本没有线索。
  第二张照片,要小一些。照片是两个人的合影。这次照片里有两个人,主角也不再是老外,而是两个中国人。两个人并排而站,一高一矮。高个子的很瘦,白衬衫,黑框眼镜,跟邓鸿超一样的知识分子穿着,但年龄要大很多。
  而较矮的那个人,身着军装。军装是我没穿过的型号,所以他肯定不会是和咱们同一个时代的军人。他腰板挺直,笑容满面,一手提着步枪,一手搭着身旁那个高个子的肩膀。而高个子则表情严肃,他背着双手,直视镜头。两个人的表情,在照片里形成了鲜明对比。
  而照片的背景,是在一堆破损的水泥块前。水泥块下是裂开了缝隙的坝子,照片里的远景里还能看到更多破损的水泥钢筋。
  不用说,照片里的情景,又一次印证了我脑海里的那个故事。那名士兵,恐怕就是工兵班的人,而一旁的知识分子,想必就是考察队的人员。
  捏着照片的手有些颤,我盯着两个人的脸,忽然觉得他们是从那则“异闻”里钻了出来——当我脑袋里那个故事中的人物还是模糊不清的时候,真切的两张脸庞,补填了那些空白。就像是上午做完了梦,下午就遇到了梦里的人。
  我楞盯了几秒,就将它传给了身旁的王军英。我回忆着两个人的脸庞,想出了神,然后在脑海里,用两张实实在在的面孔,将那个诡异的故事过了一遍。
  六个人一一看完照片后,李科长便把它收进了皮夹里。他说:“这个照片,也帮不了多少忙。所以说找到这个洞,是个难点。我们目前的情报,只能大概的估计出在那个圆圈里,具体的,还是靠你几个自己。”
  “任务安排呐,差不多就这个样子了。你几个,都清楚了嘛?”李科长又问了一句。
  六人按着地图,没有言语。我在心里忍了又忍,但还是没忍住问了一句:“要是找不到那里怎么办?”
  李科长看向我,答道:“我正准备说这个问题。”
  “很简单,任务预期一共八天,如果前五天还没摸着一点痕迹,就撤销任务,立即打道回府。”李科长盯着桌面的皮夹说,“但我必须要讲的是,这次任务很重要,涉及到很多的东西。但具体是有多重要,涉及哪些东西,我李某人知道得也不多。这样讲吧,有很多人都指望着你们,盼着你们能圆满完成任务。”
  说完,他停住了口,看向五人。
  “但实在克服不了困难,就记好了,你们的生命也要时刻放在第一位。”李科长点了点头看向我,“现在清楚了没有?”
  我也点头,低头看回地图。
  “黄班长给你们的指示也应该很清楚了,这次任务不杀敌,要避敌,要保证邓鸿超的安全,只有你们五个兵的工作做到位了,邓鸿超的工作才好开展。”说着他看了一眼邻座的邓鸿超。
  邓鸿超正低头摆弄着铅笔,神情紧张。也难怪,他一个未经世故的学生,在面对这样的会议时,自然放松不下来。
  桌子上安静了一阵,李科长喝了一口水,又说:“关于几个兵的任务安排,差不多就是这样。至于说找到工程后又该做什么,就不用你们瞎操心了,邓鸿超会告诉你们该怎么做。”
  邓鸿超听到自己的名字,赶紧又抬起头,对我们点头致意。看着他那稚嫩的面庞,我不免开始怀疑,这小子真有那么大的能耐吗?
  正文 第十一章 :越境
  “总之,你几个兵,要记牢我说的话。没有后方,所以要避敌,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能和敌人纠缠,没有后方,受伤之后意味着什么,你们明白。和敌人纠缠,把大把敌人引来,你们也明白意味着什么。”李科长又强调着。
  “另一个要强调的,是路线问题。路线是多方探查后才定好的,你们不能私自更改,记牢了,记牢了!”李科长看向黄班长。
  黄班长规矩的点点头。
  李科长微点头颅,露出满意的表情。他低瞅着桌面,在脑袋里寻思其他要讲的话。一会儿,他就寻到了。
  李科长看了看表,戴回军帽说:“我有一个消息,还要告诉你几个。现在几个军区的侦察大队,已经集结到了战区,其中就有你们的老娘家。他们上战场前线的任务呢,有四个,搞侦察,抓俘虏,斗特工,搞破坏。我晓得,把你几个从编制里抓出来,肚子里肯定都是问号,想知道个为什么。
  “但是见面的第一天我就讲过嘛,你几个是选拔出来的,是尖子,是特殊中的特殊,比起侦察大队,你们的任务更为重要,同时也更危险,搞训练的这些日子,我看到了你们的能力,也对你们的能力有信心——”说到这里,点头不停的李科长,突然停顿了一下。
  他整了整衣领,好像想到了什么,隔几秒又接着说:“该讲的也差不多了,既然都说到了这里,那我们就当开一个简单的誓师大会吧。我问你们,有没有不怕牺牲,下定决心,排除万难的信念,去完成这次任务?”
  “有!”六人坐直身子,齐声答道。
  李科长满意点头,他看着手表,说:“好,四个小时后,也就是晚上九点出发。到时候,战区有炮击任务,炮一响,任务,就开始。”
  四个小时后,太阳极不情愿的落下了山。星空满夜,鸟儿飞回了家,虫鸣响彻在山谷间。
  不会有人知道,漆黑的边境山林中,正蹲伏着六名侦察兵。哦,这里算是笔误,因为邓鸿超不算。全副武装的我们,早已在这山坳处的预备地点,蹲伏了一个小时。再往着前面走上几米,就是和我们处于战争状态的邻国——越南。
  一身的装备很多,比平时多了不少的量。尤其是每人多还绑了一个防毒面具,我真不知道这玩意儿带来做个啥。也许是上级有其他顾虑吧。
  太阳落山后的西南山林,热气降下不少,但依旧让我憋了一身的汗。可能是装备给压出的汗,也可能是紧张带来的汗。
  邓鸿超就伏在我身边,他那双摘下眼镜儿的近视眼,正警觉的注意着黑漆漆的林间山地。五个兵手中都是握着崭新的冲锋枪,只有他,抱着那坨黑色的相机,一刻也不肯分开。相机是任务需要,据说是下到洞底之后需要带回相片资料。
  按他自己的说法是,相机虽然是公家的,但是是进口货,放包里担心会给压坏,只有拿在手里才放心。
  那坨黑相机确实是进口货,今天下午邓鸿超给我们拍完合影后,我还专门拿来瞧了瞧。机器上都是洋文,一个汉字都没有,比李科长发的那地图“洋化”得还要严重。但我一个兵,哪里会摆弄这玩意儿,就觉得挺厚实,挺洋气。
  以前下乡做知青时,跟记者站的“老三届”很熟,经常就偷懒和他们一起瞎搅。印象里,记者站有一台“海鸥”牌相机,他们就爱把那玩意儿挂在胸前显摆,从来不给我玩。现在一回想,当年那些老三届当个宝的玩意儿,赶邓鸿超胸前这进口货肯定也差远了。
  我估摸着,等明年复员了,有钱了,也去学照相,也去买一坨这黑行头挂着,那多洋气!
  “嘿,黄班长,这炮要是不响,咱还走吗?”思绪间,我听到旗娃压低声音问了一句。
  伏在最前边的黄班长一惊,连忙转过头,皱眉做了个嘘声的手势。王军英顺手又往旗娃的后脑勺丢了一个巴掌,示意他不要乱说话。吃了哑巴亏的旗娃,只好缩起头,不再言语。我暗暗一笑,心想这没有走过任务的兵蛋,最缺的还是耐心啊。
  借着月光,抬手看表,表针已经指向了八点四十二分。以过往的经验来看,炮兵大哥都挺守时的,估计再过不了一阵,炮就该响了。
  手腕上这块上海牌,还是几年前到越南时,私藏的战利品。当然也不能叫私藏,那是在一个越南的村子里,我们班路过时,发现了一家商店。商店里尽是中国援助的收音机、自行车、手表这些精贵行头。连长过来一看,脸都气绿了。
  当年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捐助的物资,全他妈喂白眼狼了!于是连长当即就下令让我们全部砸掉。
  结果班长就分来一盒手表让我砸,我看着那银晃晃的表带,肯定心疼啊,舍不得啊!那时候这些东西可都是要凭票的,这上海牌手表,城市户口也不见得多少人有。要我砸,肯定是舍不得的。
  但连长有令,这些东西虽然都是越南人的“财产”,我们要坚决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能偷不能抢,但也绝对不能留给这些白眼狼,所以非砸不可。
  于是呢,我想砸了也是砸了,就悄悄留了一块,揣进兜里。
  盯着月夜下不太明晰的表盘,我感叹呐,当年那个在越南私藏战利品的新兵蛋,回军营里绕了五年后,今天又给绕回越南来了。但愿这次任务,也能平安回国吧。回了国,就能立军功,那到时候复员了,争取回家也光鲜一番。
  想着想着,这喉咙就有些干,正准备取下水壶时,就见远处的天边白光大闪,好似雷公电母争相登场。隔有好几秒,耳边才响起微弱的“隆隆”音。我点头一笑,果然,炮兵大哥准时出来“犁地”了。
  炮声一响,最前的黄班长立即手势一打,我们就齐刷刷的盖好侦察面罩,然后抓起埋在草里的麻绳,佝背弯腰,缓缓走了出去。
  耳朵旁边微弱的“隆隆”声响个不停,望着黑夜中那片白光大闪的天际线,我心想,是嘛,越南,我又回来了。
  隆隆的炮声,让人冒出一股很奇怪的安全感。反击战的时候,炮兵大哥已经打出了名声,那一阵在越南的出生入死的部队都知道,咱们的炮兵,是我们最有力的“后勤保障”。所以现在就算周围只有我们六人,炮兵大哥远在天边,但我仍然有股稳在心窝的安全感。
  除了远在天际的炮火,留在我们身边的,就只有黑暗了。此时我们正行进在半山腰,路是斜的,时不时也会有藤蔓拌脚,让你摔上一跤。这一跤摔下去,可不仅仅是擦胳膊挂腿那么简单。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脚下,是世界上著名的“地雷区”。
  说到这片“地雷区”,那可就算“历史遗留问题”了。
  七十年代,中苏决裂,越南便仗着苏联的支持,开始在中越边境滋事挑衅。为了防止解放军有可能的军事行动,越南在边境埋下了数不清的地雷,这是第一次埋雷。
  七九年反击战之后呢,为了防止越南的反扑,咱们在撤军的时候,也在边境埋了雷,并号称让越南永远排不完,这是第二次。
  第三次埋雷,就是在“两山轮战”期间,双方为了防止敌方侦察兵的渗透,又在边境往死里埋。
  所以,在这条国境线上,有压发雷、松发雷、绊发雷;有防步兵雷、防坦克雷、子母雷;也有苏式雷、美式雷、越南式雷和中国式雷。它们挂在树梢上,埋在石缝里,掩于小溪边,共同形成了世界上种类最多的复杂雷区。
  所以在这条边境线上,如果你运气差了点儿,前脚踩下去,就会换来“轰”的一声。轰声之后,地雷也会为你换个面貌。
  去年我回了一次云南边境,听说部队组织了几次排雷,但还是排不完,还是留有大面积的雷区。战争双方的边民,都还在忍受战争留下的阴影,时有平民被地雷炸伤的消息。所以啊,这仗只要一打起来,就没有绝对的胜利方。
  说回那晚。既然有雷区,那我们该怎么办呢?难道说,六个人全都敞开步子,听天由命?
  自然不可能。有地雷,李科长是不会让我们硬闯的。按他的说法是,在我们训练的一个月里,这里悄悄派来了一个工兵班。工兵班一路往前,扫出了条形的安全区,并为我们拉出一条麻绳,保证沿途安全。
  所以呢,我在前文提到的麻绳,就是这个作用。六个人握紧了这条麻绳,行进在半山腰中,一刻也不敢松懈。神经绷到了最紧,一步一步都是迈实了在走,谁也不想听到自己脚下“轰”的一声。
  但有了这条“生命绳”,大家心里有了底,走起来也不算太慢。
  走完山腰,地势往下,行至山麓处,周围一下子敞亮许多。因为之前遮天蔽日的树冠变得稀疏,月光透下来,好似白昼。抬头一看,还能瞧见撒满了夜空的星星在闪烁不停。侧耳一听,草堆里的虫鸣此起彼伏,全然不理会这队闯入的侦察兵。是啊,和战区的炮声隆动一对比,这里是多么的静谧!
  但那晚的实际情况,并不如我事后想来的那样怡人心脾:我们有很长的路途目标要赶,黄班长的要求是,如果今晚到不了路线分划的第一段,今晚这觉就不用睡了。
  更危险的是,这看似静谧的深山老林,说不定就会碰到绕路而行的越南特工队,也也可能会遭遇越军的明碉暗堡。
  正文 第十二章 :签证
  如果不幸遇见,到时候两队人一撞上,总会有牺牲、有挂花。所以,要十二分的精神打起,才能走好这一趟路。毕竟嘛,战时无签证,只要你的脚踏进了敌国的土地,这性命就已经丢掉一半了。
  又说回那根麻绳,麻绳的长度比预想中的要长很多。工兵兄弟很靠谱,六人握着麻绳走过好几头山坡,仍然不见头。当然,这东西越长越好,人腿踏上地雷的惨状我见识过,只有握着这根麻绳,在这雷区里才踩得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