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乱世做权臣 第171节
作者:金戈万里      更新:2023-04-29 07:58      字数:3713
  这么多年过去,这些世家好不容易与卫京的牵扯越来越深,却被二十六任皇帝连根拔起。
  就算有世家拿出极大的韧性,坚持经历的两位甚至两位数的皇帝,终于寻到了生机,却不可避免的元气大伤,根本就没有资本再反抗赵国或者与赵国谈条件。
  赵国不找他们的麻烦,他们都要去祠堂烧高香,感谢祖宗保佑。
  如此算来,卫京竟然像是被强行刮去花纹的白色瓷砖似的,任由初来乍到的赵国随着心意涂抹。
  这是什么被老天眷顾的好运气?!
  宋佩瑜决定效仿当初重奕势如破竹连下卫国县城时,保证被攻下的县城,不会在他离开时出现乱子的方法。
  当初重奕是将县衙的所有衙役和驻军都聚集在一起,当着所有人的面,将花名册烧毁,然后将衙役与驻军中的所有头目,无论大小都送到易县。
  宋佩瑜打算在离开卫京回赵国的时候,将卫京的所有世家都带去赵国。
  重奕如今便是盘踞在卫京的强龙,由不得这些世家说半个‘不’字。
  宋佩瑜整理出要带走的世家名单后,就让下面的人提前给这些世家通气。
  他希望这些世家能认清自己的地位,别在离开卫京时还要给卫京百姓留下不体面的印象。
  十日后,永和帝的圣旨从咸阳姗姗来迟。
  永和帝正式将幽州分为岑郡、冒郡和雍郡,并改卫国为卫郡。
  命皇太子兼任卫郡郡守,于卫郡安抚百姓,肃清政事。等卫郡彻底安稳下来后,携安平王回咸阳。
  与圣旨同时到达卫京的,还有朝堂精挑细选接手卫国的官员。
  不再打仗后,重奕就恢复了往日里的懒散模样。
  虽然卫京没有宋佩瑜酿的好酒,也没有稀奇有趣的话本子,但卫京也有很多不同于幽州的有趣玩意儿,还有名为小调的特色。
  重奕每日见到宋佩瑜开始忙碌后,就快速不见人影,除了少数时间是去找慕容靖,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卫京的各个角落神出鬼没,时常会带回来些十分有趣的小玩意儿。
  短短几日,他和宋佩瑜的房中极具咸阳风格的布置,就逐渐偏向卫京的风格。
  以至于八个月后,卫国新一年的春耕彻底结束。
  宋佩瑜与重奕打算离开卫京,在卫国巡视后,回奇货城修整,然后直接赶回咸阳的时候,光是这些舍不得丢的小玩意儿就占据了两辆大马车。
  重奕离开卫京,如今为称作赤县的地方时,摆出全套的太子仪仗,后面还跟着安平王的亲王仪仗。
  盛泰然和平彰选择留在郡守府,他们将代替重奕监察郡守府的官员和卫郡的情况,随时用只有他们知晓的方式给咸阳送信。
  立在赤县又加高了一大截的城墙上,望着浩浩荡荡的大军彻底远去,心思向来粗犷的平彰突然有些伤感。
  他小声道,“等我们回到咸阳的时候,殿下会不会忘记我们?”
  此次分别,他们至少要在卫郡停留三年,才会回咸阳。
  “应该……”盛泰然歪头想了会,不太确定的道,“会吧。”
  本以为盛泰然犹豫了这么久,会给出否定答案的平彰顿时哭笑不得,连惆怅都放在了脑后。
  罢了,他从小跟在重奕身边,怎么可能不了解重奕的性子。
  他和盛泰然能得到重奕的信任,代替重奕坐镇在郡守府,已经是天大的殊荣。
  若是无事发生,整个东宫小学堂,重奕恐怕也只能想得起来宋佩瑜。
  想起最近半年,重奕和宋佩瑜越来越懒得掩饰的亲近,连看着对方的眼神都含情脉脉仿佛透着无数含义的模样,平彰顿时打了个哆嗦。
  他突然觉得被留在赤县也很好。
  心中想着这些有的没的,平彰终于将心底深处的惆怅都压了下去。
  直到彻底看不到大军的身影后,始终站在城墙上用千里镜望着远方的平彰和盛泰然才准备下城墙。
  他们刚转身,就被眼前的画面震撼的愣在原地。
  街道上到处都是默不作声的卫国百姓,他们三三两两的聚集在城内的巨树下,似乎在进行什么神秘又盛大的仪式。
  平彰和盛泰然即使用了千里镜,也看不见这些人脸上的神情,却能看得见百姓们手上几乎认不出来的‘朱雀旗’和另一面完全让人猜不透的……‘如意旗’?
  百姓们举着两面小旗,竭尽全力的往他们能够到,尽可能高的树枝上绑。
  虽然旗帜简陋,画面怪异,但盛泰然和平彰都能明白,这是百姓在自发的在给重奕和安平王送行。
  平彰没出息的摸了下眼角,嘟囔了句,“算他们有良心。”
  说罢,像是怕盛泰然笑话他似的,立刻大步走下城墙。
  盛泰然又在城墙上立了会,将每个细节都记在心中。
  他要让已经离开的人也知道,他们的付出并没有白费。
  起码赤县百姓,感受到了他们殚精竭虑,费尽所有心思让赤县安稳的辛苦,并发自内心的感谢他们的付出。
  如果不是理智尚在,盛泰然甚至想立刻派人快马加鞭的将已经出发的人都追回来,亲眼看看这一幕。
  重奕等人在卫国绕了整整两个月,终于在六月的时候回到奇货城。从去年将整个卫国除了卫京之外的地方都拿下后,奇货城就悄无声息的取消封城,恢复了往日的运作。
  咸阳催促重奕回去的信一封接着一封,留给宋佩瑜的时间不多。
  好在他在奇货城只有一件要紧事,不会耽误太多时间。
  宋佩瑜要从奇货城开始扫盲。
  赵纸悄无声息的出现在奇货城只对内部员工和驻军开放的店铺中,与赵纸一同出现的,还有许多廉价文房四宝。
  奇货城中的驻军暂时不说,管事和大掌柜,多少都认识些简单的字,起码要够记账用。
  完全不识字的大多是各个工厂的工人。
  宋佩瑜已经提前让人从赵国花大价钱请了些寒门学子,来教奇货城的人认字和简单的算数。
  这些寒门学子大多祖上曾经富裕过,或者有其他机遇,才能有机会读书,但也仅此而已。
  出生寒门的情况下,他们最好的出路,就是花费大笔银钱,在县衙争夺个小官吏的位置。
  除非有奇遇,或者与大世家有瓜葛。
  否则这些出身寒门的小官吏,就算兢兢业业一辈子,也永远不可能成为七品以上的官员。
  宋佩瑜给这些寒门才子开的月银足够高,而且请他们的名目不是到奇货城扫盲,而是到奇货城给太子殿下做事。
  在笔墨纸砚,尤其是纸的价格居高不下,与奢侈品无异的时代。
  对于这些寒门才子来说,能在笔墨纸砚随便用的情况下同时改善家中的生活,名目上还是为太子殿下做事,比在县城做不入流小官吏强百倍不止。
  因此奇货城很快就又搬来许多人家,男主人大多穿着洗的微微发白却十分整洁的宽大袍子,整日在奇货城内走街串巷。
  宋佩瑜没专门抽时间去见这些寒门才子。
  他让人大费周章的将他们带来奇货城,自然不是只想着让他们扫盲。
  但目前为止,能付诸实践的事,也只有扫盲。
  起码短时间内,宋佩瑜绝对不会愚蠢的去挑战世家的威严,对九品中正制升起不该有的念头。
  他有超乎时代的眼光,知道九品中正制迟早都会被科举制取代。
  但他也是接受十几年世家精英教育的世家子,宋佩瑜很清楚九品中正制对世家来说代表什么。
  如果他敢对九品中正制动手,必然会引来所有世家的狠狠反扑。
  到时候别说他和重奕能不能扛得住,恐怕永和帝与宋瑾瑜也扛不住。
  在未来尚且不能确定的情况下,宋佩瑜唯有未雨绸缪积攒经验。
  让工人们学文字和算数虽然听上去匪夷所思,但奇货城本就是不同寻常的地方。
  而且奇货城相比已经有四郡之地的赵国,城小人少,又是东宫的禁脔。
  就算有人发现不对劲想要阻止,也过不去东宫这关。
  无论请寒门才子给奇货城的工人们扫盲这件事的结果是好是坏,都不会脱离宋佩瑜的控制。
  今后若是有机会,宋佩瑜自然会再提拔这些寒门才子。
  但这有个前提,这些人在教书的过程中能脱颖而出。
  到时候,宋佩瑜自然会认识他们。
  因为提前准备的时间够久,短短三天的时间,工人们就重新排班。
  每人每天多了半个时辰的上课时间,这半个时辰上课的时间算是工时,如果缺勤,会被扣工钱。
  每月都会有考核,仍旧是不合格没有赏钱,达到及格、优秀,分别对应的赏钱。
  三个月后,仍旧没有及格过的人取消上课的工时,今后其他人上课的时候,取消上课工时的人不必再去上课,正常做工即可。
  除此之外,辅导班还有夜课,从酉时开始到亥时结束,工人们可以自愿前去上课。
  奇货城每月会给上课的工人发放一份,足够上工日每天一个时辰上课需要的笔墨纸砚。
  想要去上辅导班夜课的人,笔墨纸砚不够的时候,就只能自己花钱从奇货城买。
  正式开始上课后,宋佩瑜还拉着重奕去旁听过,结果什么都没听出来。
  作为已经工作好多年的人,再看初中生教幼儿园,宋佩瑜只觉得越听越别扭。
  处理好奇货城的事后,重奕的仪仗再次出发。
  除了盛泰然和平彰被留在赤县郡守府,东宫十率也大多留在了卫郡,他们被拆分打到卫郡各县的守军中。
  两万东宫十率,最后只有郝石带着两千多人与重奕返回咸阳。
  慕容靖在蔚县的时候,与重奕分别,他要去漠县驻守到年底,再回咸阳述职。
  可怜慕容靖当初带着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的来,如今走的时候,身后却只有两万大军。
  十万漠县驻军,其中五万大军也被打散到卫郡各县中。
  曾被重奕带领着冲锋陷阵的一万骑兵已经改头换面,从苍鹰军变成了朱雀军。
  在东宫十率极度缺人的情况下,重奕不知道如何说服慕容靖,又从慕容靖手下带走了两万步兵,补充东宫十率。
  按照规矩,但凡有人携重兵前往咸阳,都要慢行军以示对咸阳的尊重。
  说白就是警告带兵去咸阳的人,别做出让人误会的举动。
  于是重奕心安理得的忽略咸阳一封接着一封催他回去的信,直接与大军分开,带宋佩瑜去周边游玩。
  临走前,重奕还特别嘱咐郝石,要严格按照规矩,‘慢行军’到咸阳。